斑点叉尾鮰急性烂鳃病简介及防治对策
2023-01-06张志萍齐同俊
文/张志萍 齐同俊
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疾病不断增多,其中一种暴发性疾病——急性烂鳃病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生产危害较大。本文描述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主要症状,对病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介绍了该病的防治措施,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是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因其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肉质优、抗病力强、可密养等优点,在我国多数省份得到推广养殖,并成为我国重要淡水养殖品种。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放养密度的增大,加之一些养殖者管理水平不足,造成一些养殖水体不利于斑点叉尾鮰生长发育,同时引发了疾病。其中,一种暴发性疾病——急性烂鳃病在广州市白云区较为常见,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生产危害较大,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
一、发病特点和症状
斑点叉尾鮰急性烂鳃病发生有较强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9月,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高于25℃时,呈现水温越高,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的特点,而且随着水温的升高,从发病到大批死鱼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发病初期,会发现有病鱼摄食能力减弱甚至不吃食,在水面漫游,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表褪色斑(见图1),体色变浅,眼球凹陷,眼眶充血,显著特征是鳃丝严重充血并开叉呈爆炸状,俗称“炸鳃”(见图2),解剖鱼体会发现其肝脏出血,肠道充血或呈灰白色(见图3)。
图1 鮰鱼体表褪色斑
图2 鳃丝严重充血并开叉呈爆炸状
图3 肝脏出血,肠道充血或呈灰白色
二、病因分析
从2017年开始,在白云区每年都会暴发斑点叉尾鮰急性烂鳃病。对病鱼进行病原体检测,暂未检测到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致病病原体。结合该病的发生特点以及众多发病案例的临床分析,笔者认为,急性烂鳃病是一种营养性和应激性疾病,长期投喂营养不均衡人工配合饲料的斑点叉尾鮰机体抗应激能力变差,在面临环境中异常的、不良的损害时产生应激,激素水平的升高激发心脏血液输出量和耗氧量增加,促使鳃瓣充血和表面积增加,便于更好完成水分和氧气的流动,给机体组织提供更多的氧气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当损害超出鱼的耐受能力,体内生理平衡无法维持时,鱼鳃及肠道、肝脏等进入严重的病理状态,表现为暴发急性烂鳃病。在养殖生产中,有以下几种应激源易引发急性烂鳃病的暴发。
(一)水体环境生态恶化
近几年,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高效益,盲目加大鮰鱼的养殖密度,使养殖水体生态负荷加重,水体环境条件恶化,氨氮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近鱼体耐受的临界值,鮰鱼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机体抗病力差。到了夏季,水温升高超过鮰鱼的生长适温,水体溶氧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在水中含量进一步增加,或台风暴雨引发水温、pH急速降低等,极易引发鮰鱼产生严重应激,造成急性烂鳃病暴发。
(二)饲养管理不够科学
池塘高密度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如长期摄食营养不均衡的人工配合饲料,生长过程中吸收的营养元素不全面,容易发生脂肪肝、高糖肝等病理性变化,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并缺乏维生素。营养因素的缺乏造成了鱼的应激反应,使其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变差。夏季是鮰鱼生长旺盛的季节,养殖户为了追求鮰鱼的生长速度,加大投喂量,剩饵及鮰鱼的排泄物增加池塘的耗氧量,本身因为营养不均衡而抗应激力差的鱼饱食后易缺氧引发应激性急性烂鳃病。如在广州市白云区,7月~8月池塘表层水温可达到35℃左右,在这个温度条件下,鱼到水面摄食,极易引发应激性急性烂鳃病。在夏季大量换水,引发的水温、水质、密度急剧变化,也会诱发应激性急性烂鳃病的暴发。
此外许多养殖户不懂药理,不了解斑点叉尾鮰的用药禁忌,使用了斑点叉尾鮰不耐受的药物,也会引起斑点叉尾鮰的应激性急性烂鳃病。
(三)种质退化,抗逆性下降
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技术在国内已经成熟,本地区养殖的一些苗种多为自繁自育的亲本,存在近亲繁殖,回交生殖的现象,以致斑点叉尾鮰出现种质退化、抗病力弱、抗应激力差的问题。
(四)拉网操作引起应激
夏季是投喂高峰期,剩饵和排泄物来不及分解,堆积在鱼塘底部,鱼塘底部的溶氧较低,这些废物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也多分布在池塘底部。当拉网时搅动水底,使得这些有害物质翻腾上来,会引起鱼类的不适,进而造成围网区域的鱼缺氧,诱发鱼体应激,暴发急性烂鳃病。
三、疾病防治对策
斑点叉尾鮰急性烂鳃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且难以治愈,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在几天之内死亡率就高达90%,如果在鱼即将养成的阶段发病,养殖户的损失会非常大,所以应注重预防为先,在养殖过程中通过选用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和减少应激源,预防急性烂鳃病的发生。
(一)改善和优化水体环境
合理安排养殖密度,保持水体生态平衡。根据天气情况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水质改良剂,分解或吸附水体中的有毒及有害物质,抑制致病微生物和有害藻类的生长与繁殖,从而改善水中溶氧含量,减少pH值波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加强氧化底改和生物底改的作用,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有效防止底质恶化,同时防止水体溶氧消耗。
(二)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选择配方合理的优质人工配合饲料,并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添加含有中药成分以及维生素、免疫多糖等的保健品,弥补人工配合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不足,保护鱼的肝脏及肠道,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
夏季多是晴朗高温天气,要注意多开增氧机,通过搅动上下层水体(注意不要搅动塘底),降低上层水的水温,减轻表层水的溶氧过饱和,并提高下层水体及塘底的溶解氧含量,加速塘底有机质的有氧分解,创造适宜斑点叉尾鮰生存的良好生态条件。注意在水温高于30℃时,减少投喂量,防止鱼过饱缺氧浮头。
加水换水时应少量多次,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水体消毒。特别是夏季暴雨过后,水质易发生变化滋生病原体,需要适当开展消毒。消毒水体药物可以选用不易引发应激的碘制剂。
发生鱼病时,用药前要了解药理、对症下药,不使用甲苯达唑、敌百虫等斑点叉尾鮰不耐受药物,避免用药不当引发应激反应。
(三)减轻拉网操作的不利影响
尽量减少对鱼体刺激性较大的操作,拉网前至少停喂3d,并进行拉网锻炼。因为拉网过程中会造成围网区域鱼群密集,所以在拉网时要防止鱼缺氧,并在拉网后及时使用抗应激药物进行处理,如拉网后全池泼洒碘制剂,投喂时添加维生素C、牛磺酸等。
(四)加强疾病防治
在急性烂鳃病高发季节要加强日常巡塘,密切注意鱼的活动、摄食情况,一旦发现有急性烂鳃病发生的苗头,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病情发作初期,鱼鳃及各脏器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丧失,斑点叉尾鮰还有救治的可能,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和使用恰当的药物进行救治。一方面是增氧机不能停,增加水体溶氧;另一方面可全池泼洒碘制剂进行消毒,并内服消炎抗应激药物。实践证明,平时注意养水、改底并坚持做好疾病防控的池塘,发病概率小,即使发病只要及时处理也容易控制病情,死亡率不太高,但平时不注意改善水体环境及增强鱼体抵抗力的池塘,发病概率高且损失可能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