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
2023-01-06孙鸿钱钧
孙 鸿 钱 钧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陕西 西安 710026)
“双高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对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指导意见,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s 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国家开始有计划分步骤的在高职院校中,挑选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这是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的又一个国家性教育战略部署。[2]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敬业专注、劳动精神、坚韧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体育工作的任务和目的与之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水平是学校“双高计划”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
1 高职体育教育的德育要求与课程思政
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指导纲要都十分重视在体育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体育一直对德育给予足够的关注。1956年国家制定了《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课实行教学大纲》,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生产与保卫祖国能力的忠于祖国的高级建设人才,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7]1961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材纲要》,仍然强调德育:“增强学生体质,并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学生能更好地从事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在其任务仍然把“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979年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在主要任务里德育内容更加细化了:通过体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勇敢、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课程德育目的明确的指出,体育教学中需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具有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领域目标,要求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经过对历年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文件的梳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思政”的内涵应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与职业教学相关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协同,共同方向共同发力,在课程教育教学中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建构全方位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展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已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一个全新全面的体育教育理念的建构和实施。是本着“立德树人”,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开展“育人”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用思政教育统领课程的教育性;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实现课程的教育性;通过体育技艺传授的渗透引导落实课程的教育性。
2 高职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体育以其直观化、直接化的优势,在德育教化、在教学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8-10],其中的育人价值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本文不做赘述,就其文化与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可以从一下几点体现出。
2.1 体育锻炼实现身心和谐
经过参与体育锻炼对学生从生理方面,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成长发育,获得机体的直接体验;同时心理方面也有调节情绪、获得愉悦感受、促进心理健康的功效。身体上的愉悦体验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真正体验到,这是身体与心理的和谐,是健全的体魄形成的基础。体育锻炼让人感到的愉悦与身心和谐可以成为一种“效能感”,成为大学生不断锻炼、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形成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对学生心理的调节是指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中,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需要体育活动的转移与放松。所谓转移是指学生的注意力由书本转向活动中。所谓放松是指身体的活动会让大脑的紧张缓和起来,不安的情绪得到缓解,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不仅如此,一些体育活动还能具有让人宣泄的功能,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疏导。同时体育文化所营造的特定环境,可以通过提供环境氛围、成就动机、归属需求等方式促进个体的成长,帮助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
2.2 体育文化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中的训练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所营造的体育文化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对于提升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中,学生会形成勇敢、坚毅的品格,在需要耐力的项目中学生能学到坚持与自律,等等。求真向善的体育道德、永不放弃的拼搏奋斗精神、甘于配合的奉献精神……都在运动与教学中无声地生成,并成为一种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体育文化影响。体育运动中特有的竞技性属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遵规守纪等道德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2.3 团队活动形成团队凝聚。
培训团队合作所具有的凝聚功能。高校体育的很多运动都是集体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等,这些项目要求成员一定要懂得团队协作与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集体凝聚力与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对大学生形成同伴互助、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有培养之功。
2.4 约束行为交往开展人际交往
对学生行为的约束指体育活动本身的规则及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则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与养成的教育价值。所有体育运动都有着具体规则,例如,足、篮、排球有自己的规则,田径的跑跳投有需要遵守规则,即使自发的娱乐性体育游戏也有约定的游戏规则,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参与任何一项运动并使之进行下去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衣着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在遵守这些规定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大学体育文化具有发展学生的社会性的功能。体育活动中绝大多数都不是个人独自进行的,都是需要与他人配合、需要在群体中进行的,这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技能,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为未来走人社会从业工作做好准备。
2.5 欣赏体育之美培养审美品质
对学生审美品质的养成主要指,高校体育具有展示美、塑造美,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价值。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健美操、体育舞蹈、韵律操、花样滑冰等等,都是美的运动,有众多美内涵。体育运动中的人体自然之美,不同运动形式之美,活动行为之美,这些美的教育素材,教师经过展示、分享审美感情,以激起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在欣赏或参与运动过程中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就能达到养成学生审美品质的目的。
3 改革优化体育教学,落实课程思政
要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就必须不断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出改革性尝试,摆脱技能化的简单体育教学观念,以文化建设的视域审视体育改革教学,将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以多种形式的大学体育文化熏染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行为和习惯,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教育目标。
3.1 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进行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体育文化融入与价值引领的独特育人功能,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质,结合体育需求与职业发展需要,形成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综合改革方案,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体育政策,秉承“身心兼修,全面发展” 的育人理念,实施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身体教育,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塑造健全人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的自我锻炼、游戏娱乐、比赛竞技中实现全面的体验、获得、提升。努力创建“教学模式创新有效,自觉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高职体育教育。
3.2 围绕德育选择课程教学改革重点
围绕德育渗透整体规划。围绕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教学、师资、资源为四个维度,加强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体育课程的思政性,充分与德育、美育、智育、劳动相融合;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保持科学施教,多层次满足学生体育需求。为师生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适宜的运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用的运动方式;提供充裕的运动时间,安全的保障措施,保持学生持续具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努力形成多层次、多维度、持久性的质量提升。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以党和国家及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为基准定位课程价值,客观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0 余年持续下滑的社会焦虑,以及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急功近利、人文精神失落、态度不佳、行为消极等系列问题,以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的理念为前提,以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为依托,以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教师的动力为关键,全面优化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全面优化教师教学能力。
明确教学改革方向。通过改革,改变目前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不全面、德育渗透不足的现状,主要指向一下具体方向:第一,课程体系层次单一。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和具体性。目标定位于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运动技能,轻视对学生情感体验、行为养成、品格塑造及体育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缺乏地域性和特色性。现行体育课程以球类和传统体育等普适性项目为主,缺少陕西地域特色和适合轨道类专业技能需要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效度低。评价方式偏重于终结性评价,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评价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水平。尚未执行教考分离和集体考评制度。第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有所欠缺。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模糊,欠缺教学整体设计。缺乏对教学理念执行的具体性分析和操作策略选择,教学设计不充分、环节不完整,及对教学要素和过程的系统完整的分析与思考。教学实施过程形式单一,授课时间缺少灵活性,授课时间安排相对固定集中,体育教学的实施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第三,体育资源环境不佳。体育人文环境缺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缺少科学体育健身宣传机制和平台,尚未形成崇尚健身、科学健身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完善的课余体育锻炼制度。校园体育场馆资源缺乏布局不科学,体育器材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第四,教师自身提升缓慢。部分教师从业后缺少继续提高的意愿,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教育教学观念、知识滞后,缺少系统完整的教学培训体系。
3.3 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明细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思政目标。将德育目标渗透到学科各个领域环节,结合职业教育专业需求特征,根据教学对象的基础,分解整合职业核心素养与体育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形成三层次递进目标体系:(1)课程目标的微观目标: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规范的健身锻炼方法,掌握两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方法技能;(2)课程目标的中观目标:增进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⑶课程目标的宏观目标: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和协作精神,养成一定的品德、态度和意志品质,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
拓展适合课程思政的课程内容。在尊重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拓展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增加体育普课程项目内容,如根据需要开设男子足球、健身方法等内容。以多方式的差异化教学,适应学生层次水平、能力基础、爱好兴趣、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提高体育素养,科学化改善体育认识提高对体育理论的重视,课程内容中增加基础理论、专项理论。加强教师团队理论教学能力,开展团队内部交流,提升育人质量。
结合融媒体技术发展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以高质量、精品化的在线开发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手段,带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完善兼顾德育的学生评价。实施多元化课程评价,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内容,一是增加线上理论考核;二是在线下考核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出勤、课堂表现、活动中思想道德表现)与终结性评价(技术考核),形成体育学科考核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机制。
4 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应用
4.1 树立“身心兼修、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理念
不论是理论知识讲授,还是技术技能教授,在教学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做到,第一,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运动项目的技术性、人文性、教育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身体健康、情绪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健康的大健康观。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以活动吸引、组织激励,促进体育锻炼参与度的提高,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技能,提升个人身体健康素质,以自主活动、自我管理,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习惯。
4.2 加强教学要素分析和环节策划,呈现教学设计完整性
开展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基础水平和学习需求,分析与预期教学目标间的差距等;分析和整理每堂课所授的运动项目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运动项目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内容选择的适宜性及教学思路。以目标为导向,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流程,包括讲授与示范、活动组织与设计、练习与比赛等各个环节安排;设计获得反馈信息方式,作为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
4.3 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内外互动
对于运动项目技术教学,需要改变以往分割成独立技术学习的方式,在体验完整运动项目活动中学习技术。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动作、感受技术,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比赛组织中,实施运动项目角色分配,通过完整的运动体验,发挥体育项目的文化、仪式、传统的思政价值因素。提高体育教学的延伸性,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延伸到体育课外,甚至延伸到未来学生的生活中。
4.4 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资源配置
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加大信息化教学应用力度,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上指导、课后练习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自制编辑的融媒体课程资源,利用多种网络互动平台,发布课程信息和资源、开展在线教学、组织在线讨论交流、进行在线测试评价等,持续实施渗透式的思政德育。
5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不能仅停留在知道、做了的阶段,在阶段实施之后必须认真的进行效果评价。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采取多视角的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反思实施过程,可以有效的改进课程思政,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性。虽然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一下四点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做了尝试。
5.1 教师讨论评价
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对建设过程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讨论,认为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提高了认识站位、发现了问题不足,改进了方法措施、提升了效果质量。
第一、通过学习相关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充分认识了在体育课程开展思政德育的重要性,提高了对高职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价值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与要求。
第二、反思以往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德育状况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直接相关的,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通过教改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到学生的情感品德、态度状态、体会获得,体育教学中结合教学项目与内容巧妙的渗透思政德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强化,学习状态有所改善。
第四、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情感与学习目的,均产生积极影响,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学习效果。
5.2 学生访谈评价
教师团队对授课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经过梳理总结,认为学生普遍认可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德育,能够有所获得。
第一、肯定体育教学具有德育功能,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对个人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看得见的功效。
第二、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提升了个人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能获得自我感悟与提升。
第三、通过参与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竞赛,了解了竞赛规则,能帮助自己形成规则意识,规范个人行为,提升思想与道德水平。
第四、通过教师讲授体育运动本身及体育发展的历史蕴含,更好的理解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
5.3 学生问卷调查评价
为全面了解体育课程思政德育的教学效果,设计课程思政德育效果问卷表、学生选课心理倾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思政德育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包含: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体验、体育理念四类十六问题,按照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级标准选择。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半学期进行,以课程团队教师代课的20 级十二个班选为范围,每班随机抽取20 名学生,共发放问卷240 份,回收问卷240 份,其中有效问卷232 份。统计结果如表1。在学习态度方面,52%-70%的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体育课程态度,对课程呈现出较高的价值认同和良好的结果期许;有40%学生不认同通过体育课能让自己全面的发展,部分也是因为一周一次课,活动时间有限锻炼效果难以保证。在学习状态方面,多数学生表现出来较好的学习状态,但仍有35不能做到“遵守纪律,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在学习体验方面,学生对“能感受到集体凝聚力与团队精神”最高认同达62%,对“在体育课中能获得身体和心理的愉悦”认同达54%,说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获得了较好的学习体育体验;而仅有11%、24%认同和基本认同的“体育课中能给我体验成功的机会”,说明学生原有的技术技能和教师要求目标之间有较大差异。在体育理念方面,整体认同度较其他三个方面底,说明学生在终身体育观念方面仍有欠缺,一则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重视不够,更多是关注活动常与,二则说明观念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需要加强日常的理论教育。
表1 课程思政德育效果问卷统计
学生选课心理倾向调查,以课程团队教师代课的20 级十二个班选为范围,各班随机抽取10 名学生,使用在线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选课心理倾向性调查
60.9%的学生在选课过程是本着积极参与体育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满足兴趣爱好的目的;尚有30.0%仅是为了通过考试顺利过关;有9.2%的学生属于没有目的方向。说明六成学生在体育观念方面具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态度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选择为了通过考试顺利过关的原因有多种情况,部分是因为被选项目少,无法满足个人需求;部分是因为身体素质基础较差,也无运动爱好;部分是因为整个学习态度的问题。在随意选的学生中也有个别是因为爱好广泛,身体素质基础好,所有项目都能接受。
综合教师、学生;问卷、访谈;线下、线上的评价结果,说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持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育德效果。
6 结语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所有教育者的接续、传承、创新,持之以恒贯彻始终。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一方面要接续我国多年高等教育体育课程德育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结合新时代国家高职“双高计划”的部署,以满足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需求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顺应时代与学生的发展,为培养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政治信仰坚定,思想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