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3-01-06杨涛马宝玲周繁王晓燕
□文/杨涛马宝玲周繁王晓燕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喜事、盛事。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我们要以朝气蓬勃的奋斗姿态和笃行不怠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更加深刻地领会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很多新任务、新举措,需要通过反复不断学习,准确领会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学习宣传贯彻要做到更加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关键是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学习成效体现在个人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提升上,体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讲到,“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局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开创耕地保护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1927年,蒋、汪集团纷纷背叛革命,在革命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确立进行土地革命,制定了武装反抗总方针,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条路线是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正确路线,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受地主统治阶级压迫的地位,只有土地革命才可以真正给予农民群众自由。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占地需求和补地资源空间不匹配等问题也日益显现。所以要继续着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党政同责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始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百年栉风沐雨、淬火成钢,特别是新时代十年革命性锻造,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持续完善监测机制,落实帮扶措施,将返贫致贫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作为农民致富的根本之策,让广大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质。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谋划开展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延长拓展全产业链,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补上设施、技术、营销等短板,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让农民的生活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