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优化与实践对策研究综述
2023-01-06杜鹏晖郭汉丁杜壮王凤晖刘谦
杜鹏晖,郭汉丁,杜壮,王凤晖,刘谦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我国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筑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秉承“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为核心要求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整体化改造刚刚起步,对既有建筑仍停留在节能改造,虽然政府为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政策和采取了相应措施,但系统性改造理念的缺乏以及绿色改造技术的缺失,导致市场培育动力困乏、效率不高和改造效果差的状况依然存在。从世界范围看,国外发达国家开展节能改造时间较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从市场运行的过程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子部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关键一步,两者之间具有关联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理论研究可供绿色改造参考,故梳理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优化与实践对策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理论研究
1960年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理念起,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市场运行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聚焦于EPC 模式、风险共担、能效标识制度、市场激励政策和致因研究等5 个方面。
1.1 基于市场化运行的EPC 模式研究
EPC 模式是改善融资困境、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技术风险、提高项目改造效益的有效市场运作模式。Wenjie Zhang[1]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EPC 模式对第三方与劣质制造商合作关系的影响,指出EPC 模式使劣质制造商弥补技术不足的缺陷,获取更多利润而不用承担额外合作费用。Yunna Wu[2]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框架,识别EPC 模式关键风险因素,指出EPC 模式可解决项目不确定性,使项目更容易获得融资。Zvaigznitis K[3]通过研究EPC 模式对居民改造成本的影响,对改造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指出EPC 模式使居民的年度成本减少32%。Polzin F[4]通过逻辑回归分析,指出EPC 模式在财政资金以及投资受限劣势下,能有效降低财务以及投资风险。Nord N[5]通过建立挪威建筑物能源使用信息数据库,对能源消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PC 模式使能源消耗降低30%,指出EPC 模式能降低能源消耗,凸显改造效益。
1.2 基于收益共享的风险共担机制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高效发展离不开多主体协同作用,主体间基于收益共享理念的风险共担是提高整体效率的基本方式。Rania R[6]认为风险共担是改造项目各主体收益共享的重要前提,通过制定风险分配方案,为改造项目提供了风险分配框架。Yeshambel M[7]通过建立风险共担价值模型对风险共担效果和价值进行分析,指出主体间的利润波动性和风险规避程度是影响风险共担的关键。Hufen H[8]认为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主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十分必要,指出节能改造委托方、承包商和融资方通过建立合同,三方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实现风险共担。Hwang[9]通过确定新加坡改造项目中的风险并分析其风险临界度,提出相关规避风险的建议,保证了各主体利益。Aurelija P[10]认为合作博弈理论能更好地分配各方风险,通过风险共担可给主体带来更多收益,实现收益共享。
1.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能效标识制度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能效标识制度是提供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Oskouei M[11]通过改进能源标签,对改造信息进行共享。认为能源标签可以改变消费者能源消费结构,指出新改进的能源标签能有效弱化信息不对称。Stefano C[12]利用瑞士建筑节能标签数据库,对A-G 级标签分类的5 万栋建筑进行能源消耗研究,指出能源标签能量化建筑能耗,可弱化信息不对称现象。Carlos[13]利用RPL(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指出市场信息不对称会造成能源消费者对收益理解的偏差,认为能源标签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Jillian S[14]通过行为实验和在线调查,研究能源标签与改造积极性的关系,指出能源消费者使用能源标签意愿与标签提供信息清晰度呈正相关关系。Fossati M[15]通过对巴西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研究,指出实施巴西标签计划旨在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建筑能效的信息,以弱化市场信息不对称。
1.4 基于正外部性的市场激励政策研究
激励政策是降低外部性影响改造主体积极性的有效方法。Xin L[16]指出当前激励政策效果不明显,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优化公共建筑物改造的激励政策,降低了经济外部性对改造积极性的负面影响。Maria M[17]搭建激励框架分析模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激励政策和主体改造参与积极性进行分析,指出激励政策可以适当抵消业主改造成本从而降低外部性带来的影响。Calise F[18]认为激励政策对项目改造实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构造动态仿真模型对意大利具体改造项目进行分析,指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使回报周期从14年缩短为5年。Pilla L[19]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改善激励政策分配不均问题,指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可内化经济外部性,改变能源效率低下。Chariler D[20]通过建立二元Tobit 模型,指出在分散的经济激励措施下,税收优惠并不能起到激励效果,认为解决激励分散能内化经济外部性。
1.5 基于市场治理有效的致因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是多要素综合作用下的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研究制约因素对市场运行的影响是维持市场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Pan 通过EnergyPlus构建能量模型,模拟多个系统的组合,指出成本因素是ESCO 在能源效率更新方面投资的核心因素[21]。Hanssen 对丹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进行研究,指出业主具备的知识和价值取向是影响业主行为选择的关键,并制约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有效运行[22]。Nolden 通过研究英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状况,认为交易成本是制约市场运行的因素,指出政府的保障措施是打破市场运行制约因素的关键[23]。Bedenik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欧洲146 个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内部驱动力不足。指出合理解决制约因素的影响是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24]。
2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实践动态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开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经过50 多年的实践过程取得了显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围绕法律法规、经济激励、教育宣传、技术创新和能效标识制度等方面开展实践。
2.1 构建多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奠定市场运行的法律基础
发达国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定市场运行边界,使市场在有法可依的法律框架内运行。美国以“能源法案+建筑规范+行政法规”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1975年《能源政策和节能法》首次要求联邦政府实施具体有效的节能计划,1978年《国家节能政策法》首次制定新的最低节能标准,2005年《能源政策法》在1992年基础上进行修改,对建筑节能提出了低碳要求。德国联邦政府建立了“节能法+行政管理法规+技术标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建筑物节能法》为主,对新建建筑提出节能要求,以《供暖设备法规》和《建筑保温法规》为辅,对建筑保温和供暖设备节能措施提出详细要求,并以工业标准为补充,保证了法规的完整性。日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1979年颁布《节约能源法》,从制定到2014年已经修改10 余次,其规定涉及内容多,覆盖范围广,是最主要的能源节约法律。1980年制定《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做了详细规定,经过3 次修订,到2013年已经形成十分完善的节能标准制度,保障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规范有序运行。
2.2 实施多元化经济激励措施,激发主体改造的能动性
以多元化的经济激励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动力,促进市场持续发展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美国经济激励措施主要有税收减免、节能家电补贴和节能技术研发专项资助。美国对既有建筑能源系统节能改造的项目享受10%~15%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效果高于IECC节能标准的建筑提供税收减免。2001年美国政府帮助5.1 万低收入家庭开展节能改造,节约家庭开支13%~34%,收益率达130%,2019年能源部为19 个建筑节能技术研发项目资助1 950 万美元。日本经济激励措施主要有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2007年日本投入专项节能资金1 100 亿日元,对使用高效能源系统的建筑补助242 亿日元。日本政府为主动参与节能改造的居民施行减税,减税额达2 000 亿日元。英国主要采取设立节能基金和设备折旧抵税的经济激励措施。英国成立节能信托基金会,每年拨款高达几千万英镑开展节能相关工作。对购买节能标识认证产品提供贴息贷款和免息贷款,并规定折旧的设备可以抵免7%的所得税,对高于国家节能标准的建筑提供40%的印花税优惠,到2020年,有约120 万人从事节能工作,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2.3 开展多方式全方位教育宣传,营造市场运行的良好氛围
发达国家注重培育主体节能意识,通过开展多方式全方位的教育宣传,为市场运行营造了良好氛围。德国联邦政府采用“宣传节能知识+展示节能技术”的方式,通过对公众大量宣传建筑节能相关知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最新建筑科技,让公民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日本以“设节能日+教育宣讲+媒体推广”的方式,每月固定设置节能检查日,每年设置节能检查月,举办研修会,并对学校提供有关节能的课外读物、活动和学习体验,每年花费1.2 亿美元进行节能宣传,养成节能意识。新加坡形成“法制化+长期化”的教育宣传特点,通过将教育宣传工作进行立法,增加约束性,从儿童学前教育就注重节能意识的培育,贯穿全民教育体系。美国采取“机构宣传+实例应用”的方式,通过太平洋节能中心对公众提供节能政策咨询,运用节能模型和工程实例进行节能知识宣传并开展相关培训,同时进行媒体宣传,对公众开展免费的产品展览等公益活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节能意识,营造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氛围。
2.4 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应用,提升节能改造的整体效益
发达国家以创新环保节能技术为着力点,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居住环境,以节能技术带动改造效益。德国对太阳能板进行改进,通过对其热吸收率的改良,改善了传统建筑供热原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从20 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直研究改进红外反射墙涂料,在建筑内外墙进行涂层可节省18%的能耗,采用被动房技术,室内能源靠被动供给,其中热量获取63%通过建筑围护结构,37%来自新风系统,预计到2050年碳排放量相比1990年减少80%,大大提升了节能改造效益。日本采用新型外墙涂料和新风系统,对外墙和窗户涂高反射率防辐射纳米涂料,保留82%可见光并遮挡98%的红外线,使用高标准的新风系统,使冷热量节省30%,热回收率可达95%,为解决既有建筑高能耗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法国对低温水地板采暖系统进行改进,利用“集热型节能墙体”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改进后的采暖系统使室内温度均匀、舒适并且隔音效果好。还通过太阳能板将太阳辐射热储存在墙体中,加热流入室内的冷空气,以达到保温效果,提升改造带来的效益。
2.5 设立规范有效的能效标识制度,增强市场主体信息透明度
发达国家通过能效标识制度削弱了市场信息不透明度。美国实行“能源之星”节能标识,既包括建筑物构件应达到的性能要求,又规定了综合评分超过75 分的建筑将被授予能源之星认证,保障了市场信息公开透明。澳大利亚推行“能源星级”标签,按照澳大利亚能耗标准将电器能耗分成1~6 星级,通过分级的方式量化能耗信息。德国建筑节能证书记录了建筑物能源效率,在出租或出售房屋时提供房屋的建筑节能证书给使用者参考,减少了开发商与业主之间信息的不透明度。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EnerGuide 建筑能耗标识体系,包括现有建筑(EGH)和新建建筑(EGNH)两个标识体系,通过建立分级表将节能标准量化以弱化节能改造市场信息不透明度。
3 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主要存在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中观层面的市场要素和市场关系问题和微观层面的业主改造意识欠缺、价值观念缺乏的问题,制约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进展。
3.1 宏观层面
我国为保障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发展,虽已出台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缺少了类如国外发达国家支撑市场培育的细分条例和具体规定,以及开展市场培育的相关激励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具有一定层次性,但还缺少一定的横向补充,并且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市场各平台协同作用的结果,而相关支撑体系的缺失,容易造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难以建立,造成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欠缺,不利于市场培育进展。
3.2 中观层面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以“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25]为核心要求的建筑及建筑周边环境整体化改造,涉及市场要素众多,市场关系复杂,市场要素和市场关系的有效协同是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的关键。而我国从实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以来,多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绿色改造目标,没有过多重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能力的自发形成,阻碍了市场要素和市场关系对市场培育的有效作用,而市场要素和市场关系作为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造成中观层面的市场要素和关系问题。
3.3 微观层面
从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实践动态概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为推动市场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教育宣传手段,使改造意识深入人心。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刚刚开展,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教育宣传工作较少,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宣传机制,造成业主的改造理念及意识缺乏,且业主的改造意愿易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内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培育宣传机制的缺失不利于业主的改造意识形成,造成微观层面业主的改造意识欠缺等问题。
4 研究评述
当前,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围绕EPC 模式、风险共担、能效标识、激励政策和致因研究开展理论研究,围绕法律法规体系、经济激励措施、宣传教育、技术创新和能效标识制度开展实践工作,而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刚刚开展不久,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梳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分析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存在的问题,探析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要素成长和市场关系形成制约因素,剖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过程主体需求与行为演变规律,探究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优化影响因素及反馈关系,解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过程主体行为博弈演化策略,揭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优化机理,构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效果评价体系与度量标准,建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平台体系框架与实施运行机制,提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优化实施策略与实践对策,形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培育机制优化理论体系,以期基于市场培育机制驱动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