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工业企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

2023-01-06薛振君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绿色

薛振君

(河北德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迁安 064400)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的福祉以及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做到在实际建设中尽量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生产和生活。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园区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对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不但能够帮助工业园区实现绿色生产,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1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

工业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绿色、可循环以及低碳三个思路为建设发展方向。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和发展理念,涵盖了生产、生活、消费等多个方面,具有生态学、环境学以及伦理学为支持的科学理论基础,是界定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在维持或恢复自然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完整性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以累计绿色财富和增加居住环境的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应用循环发展的模式,并兼顾低碳发展的方式。而循环发展主要是提倡经济资源的循环,以生态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环境学、系统学、热力学等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将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过程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发展方式,是将人与自然和科学技术建成一个平衡系统,将循环经济作为立足原则和基本立场,通过促进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相互融合、协作共生的方式,打造出一个循环生产的系统[1]。低碳的发展是以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能源结构的改善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低排放为发展特征,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在此基础上保障生产规模,达到低污染、绿色化社会的发展模式。只有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个方向同时入手,才能有效解决工业企业的生态文明发展需求。

2 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园区的实践

2.1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截止2021年底,已经有574项建设规划通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论证,并且已经有41个园区通过了验收,34个园区得到了正式命名。园区的建设已经覆盖了多达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且呈现出了自东向西的发展趋势。在这110家示范园区中,综合类园区的建设最多,占总数的87%,有499个之多;行业类园区占总数的12%,也有69个建设规模;静脉产业类园区比较稀少只有6个,占总数的1%。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以资源减量化和物质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为主要生产理念,并在保障现有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废气、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利用科技弥补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清洁生产和低碳环保理念以及高新技术。在建设实践中,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发现,这种技术操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与未利用该技术的数据相比,实现了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一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的统计,国家生态工业产业示范园区内的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量分别下降了21%和39%,降幅远高于国家“十四五”期间的COD和SO2减排的平均水平。

2.2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立足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三个部分集中进行,其目的是将原有的粗放型发展转变成集约型,从而有效缓解资源压力,同时也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精准投放。在2005年~2012年间,大部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第三产业的比例呈增加趋势,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例,处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基本维持在60∶40到70∶30之间。其中上海张江高新区服务行业的增加值为67.88%,位居全国首位,可见产业的发展结构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2.3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中,其建设主线应该为由资金到初级产品再到污染排放的单项、线性、开发式,通过精细的过程打造,将原有生产理念提升到资源、到初级产品再到精加工、深加工的过程,最后完成资源型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出一个具有多层次、接力式的企业孵化基地。为此,应开展资源共享,大力扶持、引进优秀的知名企业落户到园区内,打造知名企业生产链,在保障企业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共享,统一处理技术废料和生产废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交通共享,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投入成本,通过自身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思维以及先进的技术引导诸多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上的推广应用,加快实现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生态环境向安全化方向发展、以机制创新来带动企业创新”的目标[2]。

2.4 循环性园区建设

在2021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园区循环改造的主要任务以及改造措施和改造基石的建设。在实际建设中,各个企业都应该遵照循环经济减量化的标准,使用可再利用资源以及经济化资源对园区进行打造。以循环经济减量化为优先原则,优化园区内的空间布局,调整园区内的产业结构,以求突破循环经济的关键连接技术,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延伸出适合该生态园产业链条的循环连接[3]。为此,应先搭建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平台,使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成为传播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平台,帮助各个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政策有效降低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制定符合地方发展的管理机制,在该机制下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尽可能提升资源的高效利用、尽快实现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的目标。

自《关于推行园区循环改造的意见》推广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内的工业园区都积极配合政府的指示,响应号召,开展循环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2013年通过上报参加论证的生态改造园区就约30家。

2.5 低碳工业园区的试点建设

2013年10月25日,《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选择一批同时具备良好基础、代表性强和依法设立三个条件的工业园区为试点单位,并在这些试点园区中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而针对钢铁、石化和化工等对环境污染较大,所利用资源较多的工业则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低碳化改造手段,培育一批新型的、绿色的低碳环保型企业,以求通过科研创新的手段,通过实际建设、实际实践来了解该生产模式在具体应用中有何欠缺之处,并将这些经验和生产模式进行积极推广,打造、形成一套可用于推广的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管理模式。

在发展生态文明为主体建设的思想下,低碳工业园区内各工业企业应积极配合开展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实际行动建立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推广平台,构成全新的低碳技术孵化基地,完成资源共享的公共综合服务网络,在该公共综合服务网络的实践中,则应该鼓励各个工业园区进行回收资源、回收技术的分享,并在过程中达成各个工业园的信息分享,形成技术经验,予以推广。应建立以创新园区低碳管理、健全园区低碳管理制度,以国家政策法规为基础编制园区内碳排放清单,推行创新园区内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多途径,深挖工业企业的低碳管理新模式。应以文明发展、绿色发展为理念,加强园区内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园区内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建设或改造工程,加速实现园区内低碳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苏州工业园区对统筹各类能源的管理使用等方式方法进行了实际研究,并且就清洁型能源指标的争取、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以及低碳基础设施的打造,如统筹性的综合管理经验,为其他园区的低碳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在推进园区建设时,也应该积极利用各项资源进行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针对能源管理的实际使用以及能源管理中心的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建立、健全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

3 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策略

3.1 绿色发展策略

以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对低碳环保的理解,帮助人们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呼吸自然,洗涤在城市中被喧嚣的灵魂,以一种绿色的方式引领人们的新生活。

在以低碳、绿色为发展目标的新型工业园区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政府政策重点培育、创新、发展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如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供热等新兴能源的战略性运用产业。以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逐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工艺落后的产品,对于不求创新,在原有基础上不做出改变的工业、企业、行业进行逐步淘汰。要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为形成工业园区的产业体系新格局开山铺路,为辅助新型绿色、低碳园区的开发,本文粗浅分析出以下几条可行的思路:(1)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在该生产模式下应该积极地贯彻节能减排方式进行实际生产,依照低碳、绿色发展的指示,淘汰“三高”工艺技术与生产模式,进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并严格限制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实现企业并存,降低企业能耗,尽可能将破坏型发展的工业、企业“扼杀在摇篮里”[4]。(2)发展绿色技术和标准。建议可以在政府部分的帮扶下,鼓励园区共同建设、监管相关技术研究机构,成立绿色技术孵化基地,发展资源共享,以企业自主研发或与高校、市政等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保障开发效率的同时进行共同开发,力争以理论方式解决实践问题;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原则,以现有的原则发散出更多的制度来解决日益更新的生产、环境问题,并在实际控制中达到统一化管理;结合园区内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生产、污染核算制度。(3)积极提倡绿色消费。各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以身作则,带头实行节能减排行动,提倡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大力推广当地的绿色农业产品以及具有环保特色、低碳理念的新型能源产品;倡导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出行,呼吁低碳出行,建立新能源的公共交通设施,发展职能、节能以及更为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4)鼓励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地方政府应配合、引导资金流向,积极推行“赤道原则”,并以倡导绿色信贷的方式鼓励、纠正消费者的传统消费思想,形成绿色的消费理念,转变消费者的理念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转变生产理念,从而更好地提升实际消费向绿色化发展。(5)实行绿色改革的政策。要健全污染惩罚制度,提高对污染企业的付费惩罚标准;以国家标准结合地方环境,利用税改方式促进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鼓励企业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向低碳标准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健全矿业权、排污权的有偿使用标准和交易制度,以更高的代价迫使该类型企业进行改革、转变。

3.2 循环发展策略

为完成工业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优化园区的循环经济布局做起,以“四个一”(即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标准,构建园区内相关联产业的循环配套服务,促进现代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要以构建工业聚集区内的循环经济为发展标准,严格监督防止二次污染,集中发展城市的自然资源产业。

为构建、优化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布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应该鼓励企业向集群化方式、方向发展,并用该种方式尽可能地减少交通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构建起一个可循环经济产业平台,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清洁产业开展工作。一些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无法独立完成延伸循环产业链条的企业,更应该积极加入可循环经济产业平台的建设,按照企业产品的适用性和废弃物的性质,与园区内或者跨区域、跨行业的企业、工业进行资源与废弃物的二次回收再利用,实现低碳、绿色生产的目的。(2)构建社会废物回收体系,大力开发城市自然资源的再循环。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区域内的废旧资源网络回收平台,以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工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再生资源渠道,从而在缓解企业生产资源供给不足的同时,减轻了其他企业废弃物排放的负担,可谓是“一箭多雕”,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经济体系的循环以及对于环境污染情况的改善。同时,废物回收体系也可以促进消费者转变原有的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者对社会废物回收体系进行监督,从而提升该体系的落实程度。园区内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经济体系的循环,还为循环经济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研究发展的方向,平台内的资源共享还可以为研发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以及市场动向,为循环经济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并为循环经济的风险防范及创新管理服务等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操作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循环经济新业态的诞生。

3.3 低碳发展策略

低碳化的发展策略,主要还是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为主。企业应改变传统生产思想的局限性,调整决策者的心态,将目标转变为当前的环境形势,着眼于调整并以形成客户的低碳消费结构为改革方向[5]。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配合企业进行相关改革,构建起低碳生产示范区,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企业完成从高耗能产业到低碳环保产业的转变,使企业通过学习、引进新型生产技术,转变原有的生产模式,以技术孵化平台为桥梁,搭建企业的新型产、销渠道。在区域改革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应协同产业园区根据国家政策等相关要求,结合当时的发展情况,共同制定出低碳产业和产业的相关生产技术标准,严格推行低碳制度,从而促进工业企业可以规模化、有据可依地应用低碳技术。

对于优化工业企业的低碳发展,应该从两个部分开始:(1)推行低碳技术研究与机制上的创新。企业应该以开发新型、高科技的低碳技术为主要研究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应大力扶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设备的制造,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孵化基地,对企业低碳技术的研究给予最大力度上的帮扶,并引进一流的科研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助力国家以科研为主导方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2)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工业园区内的“低碳经济循环”,是可再生能源打造成能源消费的主要成分,为实现此目标的创新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因此需要当地政府依靠国家政策引入社会投资和政府补贴,为企业改造创造机会,并要着重布局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改革,使有限的资源实现科学合理地分配。

4 结语

生态文明的建设可谓是国之根本,是国家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转变过程。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下,工业企业应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新技术、新思想、新方向、新能源等为主要发展目标,打造出富有现代化特征的低碳环保产品,在国家建设、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立志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共创辉煌。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绿色
绿色低碳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