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简介

2023-01-06何宏林魏占玉

震灾防御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活动性断层评价

何宏林 魏占玉

地震破坏大、危害严重,经常引起突发性巨大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震例观测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地震的根源,且地震时沿断层破裂带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大于断层两侧的其他区域。因此,活动断层探测和活动性评价是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灾害防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的首要环节,它需要解决的是断层“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问题。

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一系列大地震的发生,世界各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活动断层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重要性,相继对潜在发震危险的活动断层进行探测调查及地震危害性评价。我国大陆地处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相互碰撞作用的交接部位,活动断层广泛分布,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大,地震灾害严重。本世纪初,我国政府实施了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计划,对主要城市范围内是否存在直下型活动构造及是否可能发生直下型大地震做出评价;汶川地震后,政府部门主导实施了我国大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与主要地震带(区)活动断层填图计划(喜马拉雅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对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进行1:5 万条带地质地貌填图。

随着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 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的有效实施,探测方法和技术指标不断完善,建立了包含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和探槽等相对完整的活动断层定位、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体系;在原有活动断层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和探测经验,中国地震局制定并发布了国家标准《活动断层探测》以及活动断层探测系列行业标准,有效规范了相关工作流程和技术指标,保证活动断层探测质量,为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奠定了基础。

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体系和系列标准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准确性、科学性的关键保障。本期专题为活动断层探测与评价技术,既有传统探测方法的综合应用,也包含传统方法与当前新技术的结合,为活动断层探测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1)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

活动断层是地震活动叠加在地质构造上的地形响应,因此需要综合地震学、地质学、地理学多学科多技术方法开展活动断层探测与活动性评价。陈桂华等利用断错地貌和古地震探槽方法,对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边界构造带上的巴彦浩特断裂开展了最新活动和古地震研究,获得该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和古地震事件,并对该断裂的发震能力进行评估。刘旭东等利用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和第四纪年代学测试技术,对淮安市区附近的隐伏断裂进行了定位和最新活动时代鉴定,同时综合多种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手段,建立了针对隐伏断层定位与活动性鉴定方法的工作流程。杨少博等基于短周期地震仪面状密集台阵对东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进行监测,采用深度学习的多台站地震事件检测算法和震相拾取网络技术,检测区域地震事件,大大提高活动断裂微地震活动性的监测能力。

(2)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方法与新观测技术相结合。

近年来,新的观测技术、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相结合,构成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丰富了活动断层的探测手段,使得活动断层定位、运动学参数获取和深部构造特征研究向精细化发展。胡宗凯等、李忠武等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到活动断层和震后破裂带调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邹俊杰等将陆基LiDAR 应用到基岩断层面形貌学研究,获取基岩区活动断层古地震信息,解决传统古地震研究方法难以在基岩区发挥作用的问题;丁锐等利用基于全国区域性的基准站网的RTK 技术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RTK 技术测量距离受限于信号地形影响的问题,网络/基站RTK 技术通过移动通信可以实现百公里以上尺度的厘米级精度动态测量,在构造地表分析方面具有广阔应用空间。张玲等针对大区域地形分析中投影方式引入非构造变形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球面坐标系统的带状地形剖面图制作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喜马拉雅弧形造山带地壳尺度的大型地质构造分析中,获取更加接近真实地形的地形剖面。

猜你喜欢

活动性断层评价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变中求恒 稳中求胜——中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大揭秘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练习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