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高度谋划发展
2023-01-06陶火生
陶火生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学基地、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4版。。这个论断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前所未有的新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和发展要求作出的一个新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重要论断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原则高度、强国战略高度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高度来认识、规范和引领发展,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包含着三个基本维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出发,形成认识、评价全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出发点与评价方式。高度是审视对象的视角,不同的位置、程度、阶段会构成不同的审视角度,也会形成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我们达到某种高度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种程度的认识、实践和评价。高度不仅是我们开展认识的视角,由此形成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规范性、引导性,是人们实践活动成败得失的评价角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出发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形成相应的认识、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整体性、具体性和个体性的三个层面,它既是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的整体性关系,也是群体与地域生态系统的具体性关系,还是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个体性关系。作为整体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要求全人类共同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和谐;作为具体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要求特殊的社会群体要在群体性活动中维护地域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有序;作为个体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要求每个人在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的时候要维护周围环境的清洁、美丽和宁静。另一方面,和谐共生是人们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不仅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还能够保持自然的完整、有序、稳定、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是人的活动要符合生态规律,是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热爱自然的基础上尊重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维护自然界的完整有序和获取自然资源、从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是规范和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标维度和过程维度的辩证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包含着三个基本维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具有多重意蕴、多个维度,尤其是包含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高度、强国目标的战略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高度等三个基本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是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高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4版。资源环境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我国文明进步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观前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获得自然资源,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社会发展也会失去持续的物质条件而受到约束。相比较于其他前提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具有基本性。一方面,是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公共品,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可以长期依赖的物质基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随着我国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对资源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加、对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加大,这需要大力发展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历史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途径,这里的生产力应该包含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规律的尊重、适应和利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是全面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一“位”。战略目标具有根本性高度,“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页。,战略包含着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战略决策、战略意志等,战略高度是全局性高度、长远性高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既定的战略目标,也规定着我们谋划发展的战略全局,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位”,影响到“一体”的全面实现。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这个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制定发展方式、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意义,也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战略高度。在这个总体性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专门性的战略部署、战略决策、战略规划。习近平同志就黄河流域治理问题提出:“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67页。就积极落实“双碳”目标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71页。,这些战略部署、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和国家追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意志。战略目标是长远的、根本的目标,战略目标体现了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战略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我国的各项战略部署。“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有限、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62-363页。战略要求是服从和服务于战略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根本指导性的要求,这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积极稳妥、稳中求进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高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明确地表示要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清楚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的基本观点,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成就基础上,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历史性成效的现实基础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形成越来越高水平的生态文明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维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高度是我国创造的新形态文明的水平和高度的突出表现和重要标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制度优势和根本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是最丰富的具体本质和实践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
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原则高度谋划发展
以基本前提作为原则高度,是对发展的底线要求。基本要求通常具有原则高度,原则高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底线原则具有必要性,是必要条件,立足底线原则、运用底线思维制定出来的方针政策具有普遍性,能够包容各方。由于基本要求的基础性、前提性、约束力、普遍性,我们谋划发展的时候必须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底线原则和根本规范。发展的底线要求是发展不能突破的基本原则,时刻牢记发展的底线原则才能推进发展的可持续、高质量、优质态。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把可持续性要求进一步全面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我国全面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生态文明进一步全方位地融入其他方面,才能构成整体性、一体化的建设路径,形成充满活力、协同推进的发展状态。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11)《习近平: 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7月9日,第1版。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谋划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理解发展规律和生态规律,节约集约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完整美丽,明确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制定发展政策、实践发展活动的原则和底线,强调用可持续性原则引领多样化发展方式。忽视和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必然使人类遭受“大自然的报复”,我们不能再用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来获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遵循生态和谐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突出理论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提高底线思维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2)曲青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年第2期。。底线思维是我国处理各方面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底线伦理是我国处理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工作规范。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发展的底线思维已经不再是不破坏生态环境,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线思维。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切实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蕴含着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又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底线要求”(13)陆昊:《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一方面,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实际成就是我们树立这种底线思维的底气和自信;另一方面,这种底线思维也是我们进一步谋划发展的“地平线”“起跑线”。就新型底线思维而言,二十大报告可谓一个“发令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起跑线上谋划发展,我们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用更加科学、更高水平的发展方式来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充分发展,破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破除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体系,把生态文明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56页。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包括多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加快健全完善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提高生态产业化的质量和水平、严格产业生态化的标准和监督,从而为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深化落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让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环境责任意识,让党政领导干部在谋定发展方向、规划发展路径、评价发展效益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环境责任意识;通过进一步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扎起制度的笼子,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制度合力,形成有效约束、规范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通过提高和完善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构筑起安全稳定、自我修复能力强的生态系统,有效地规避和防范生态安全风险及其引发的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安全条件。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原则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规范。以高水平生态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美丽中国建设,是各项指标均得到实现的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始终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都有可能影响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意志、战略措施等,甚至有一些外部性的国际因素、突发的公共事件也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阻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方式、落实发展战略。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在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需要突出生态和谐的目标引领,突出具体发展实践对于生态和谐的贡献度,形成明确的引领力;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在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需要始终遵循生态规律、用生态规范和生态标准来规定具体的发展活动,形成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在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需要强化生态执法、加强生态法治的执行力、提高生态治理的效能、提高发展的生态效益。
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国战略高度谋划发展
以战略目标为战略高度,是对发展的导向要求。战略目标通常具有战略高度,是引领发展的目标导向,也是具有指引、规范和保障作用的实践目标。战略目标需要在具体的战术性、阶段性、地域性的发展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同时,战略目标作为普遍性要求也体现在战术性、阶段性、地域性的发展实践中。发展的目标导向是用发展的愿景来引领发展过程,是发展过程中激发要素活力和促进实践创新的重要因素,时刻牢记发展的战略导向才能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才能意志坚定、意气风发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用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来谋划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他说:“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362页。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我们形成明确的问题导向,应该坚持的必须坚持、应该调整的及时调整、应该转变的尽快转变、应该放弃的必须放弃。谋划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他强调:“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71-172页。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我们抓住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工作,当前我国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需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控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全部矛盾以及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13页。的战略判断,并且进一步提出,用科学的发展方式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部问题。发展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战略目标和具体领域的具体目标的关键。我们党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迈步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能够协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科学的发展方式,需要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绿色低碳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坚持在生产和生活的全部领域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国战略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就要采取高质量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只能是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而不是原来的科技含量少、环境代价大、综合水平低的发展方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融入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即“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以及“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形成了叠加效应,使得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工作难度加大。(18)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全部问题,还是要依靠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特别是发展的质量更优、科技含量更高、更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环境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在维度,用高质量发展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动摇,我们才能凝心聚力实现已经制定好的战略目标。
站在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意味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用战略思维来谋划发展。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必须把握好当前与长远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的发展方式中包含着当前和长远之间的辩证矛盾,我们需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9)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决不能以牺牲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只有着眼长远发展,才能切实做到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只有着眼长远发展,才能切实做到保障生态稳定、夯实发展基础;只有着眼长远发展,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式,统筹各方、协调发展。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还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战略事关大局、全局,需要我们有全局胸怀、大局意识,用全局观点来看待问题,是我们分析、评价和规划全部发展的重要方法,既能够实现全国一盘棋、又能够打通行业部门的“堵点”“痛点”,有效地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局部中落实全局,在具体领域、行业、部门的发展中实现社会各方面的整体性。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我们谋划发展的重要思维能力,是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必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只有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胸怀大局,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重大问题重大是非面前临危不乱,才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和原则。
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高度,是对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方式和具体领域做出的全面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方式体现为具体阶段、具体领域的发展方式,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一定会达到文明的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不同于已有的西方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通过边发展边治理的预防式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不是通过先发展后治理的事后治理方式来谋取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0)黄润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求是》2021年第13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来谋划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根本选择,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和中国智慧。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始终把人民的生态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人民至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人民不仅有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有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我们谋划发展不仅要实现人民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要落实好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人民创造清洁、美丽、宁静的生活环境。造福人民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造福人民的百年大计。”(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5页。把造福人民放在心上,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人民的生态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态产品,不仅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还需要在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用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社会财富,自觉减少和避免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增加发展的生态效益。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始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前提和科学依据。从规律的一般含义来说,生态文明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中蕴含的实践规律是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遵循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尤其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的发展实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国担当。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我们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必须把发展和生态治理现代化相结合,用发展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握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根据。就其特殊维度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意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彰显的内在的生态内涵特质、精神品格、意义价值、方法原则和实践路径的集中概括”(22)董慧、汪筠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意蕴及其经验启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由于资源环境的实际约束,“中国不可能走上欧美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不断创新适合中国自然国情的绿色现代化道路”(23)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我国资源环境为实际条件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治理体系及生态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生态治理效能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继续推进和保障我国发展的重要根据。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实现更加科学的、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能够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和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与治理生态相统一,在发展中治理、用发展来治理。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意味着始终在全社会树立更加广泛的生态环境责任意识、建立更加规范的生态环境责任制度来规范发展、引导发展、评价发展,推动建构更加科学、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把生态环境责任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意识和承担的重要责任,制定科学的环境责任考核机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进一步落实细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完善环境责任审计体系,形成更加规范、更有约束的环境责任规范体系。推动不同市场主体落实生态环境责任,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环境治理,运用市场手段调节环境资源的配置,规范市场主体对待资源环境的态度和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的环境责任意识。大力开展环境责任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责任意识,让环境责任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自律和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离不开准确、清晰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高度、战略高度、现代化高度,我们才能形成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