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尿潴留验案一则
2023-01-06原慧慧牛庆强
原慧慧,牛庆强
(1.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等。尿潴留是前列腺增生严重的表现之一。目前常采用留置导尿管的方法治疗,但易导致泌尿系感染、漏尿、膀胱异物等并发症,甚至会引起排尿冲动减弱,逼尿肌功能减退,产生排尿依赖[1]。现将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致尿潴留验案介绍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男,73岁。2021年3月15日诊。半年前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每晚4~6次,伴有尿道口轻微疼痛,未予重视及治疗。2个月前出现排尿困难不能排尿,查泌尿系B超示膀胱残余尿量约190mL,轻度前列腺增生。诊断为尿潴留,前列腺增生症,给予导尿,1个月后拔除导尿管仍排尿困难,再次予以导尿,期间尝试拔除导尿管,拔完导尿管后仍无法自主排尿。泌尿科建议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但术后可能需膀胱造瘘。顾虑年事已高,恐其不能耐受手术之苦,婉拒手术。遂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现排尿困难,尿频,常有尿不尽感,腰膝肢冷,气短,腹胀,大便溏薄,纳欠佳,寐欠安,舌质暗苔白,脉沉细弱。既往体健,查体无其它不适。西医诊断为尿潴留,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诊断为癃闭(脾肾两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曲骨、归来(双),常规皮肤局部消毒后,用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按照中脘(深刺)、下脘(深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中极(浅刺)、曲骨(浅刺)、归来(浅刺)的顺序进针,进针时避开毛孔及神经、血管,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使针尖抵达预计深度,行针时只捻转不提插,施术分候气、行气、催气三部进行,进针后停留3~5min为候气,3~5min后捻转1次为行气,隔5min后再行针1次为催气。同时在神阙放置艾灸盒,使局部产生温热之感,致所灸部位皮肤红晕为宜。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经半个疗程治疗,成功拔除导尿管,且可以自行排尿,1个疗程结束后膀胱残余尿量为96mL,1个半疗程后膀胱残余尿量仅为20mL,2个疗程后排尿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无复发。
2 讨 论
癃闭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癃闭,邪伤肾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明确指出其病位在膀胱,其病因为膀胱气化不行,收缩不利。《金匮要略》指出病机为膀胱气化不行、水热互结、瘀血夹热以及脾肾两虚。《傅青主男科》主张治疗小便不通“不去通小便而专治肾水,肾中有水,而膀胱之气,自然行矣,盖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也”。《景岳全书·癃闭》云“或以败精,或以稿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指出癃闭是由于“精败血瘀阻塞水道”所致。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与肺气壅滞、脾不升清、脾肾两虚、湿热内蕴及气滞血瘀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主要由三焦气化失司,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与肺、脾、肾密切相关。根据“六腑以通为用”,治疗应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本病属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虚和瘀为癃闭的主要原因,故治疗宜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是建立在传统中医理论和针灸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微针系统。神阙位于脐中央,属任脉,与督脉相表里。《素问·穴论》云:“齐,脐通,当脐之中,神阙也。”《苏沈良方》云;“人之在母也,口鼻皆闭,而以达脐,故脐者生之根也。”明确指出神阙是人体的生命之根,真气所系之处也。脐又为冲脉循行所过之处,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冲、任、督皆出于会阴之下,即所谓“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因而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与脐相联络,故神阙穴可通达百脉,为全身经络的总枢,脏腑经气汇聚之处。脐介于中下二焦之间,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又是肾间动气之处,故神阙与肾、脾、胃的联系最为紧密。
腹针引气归元处方即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由薄智云教授所创立,其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中脘为胃之募穴,为后天脾胃之所,与下脘合用具有调理中焦气机升降的作用,《针灸资生经》曰“气海者,人之元气所生也”,故气海为气之所,其主一身气疾,可培补元气,益气固本,调摄下焦气机。《内经》认为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交关”,可补肾培元,为生命之所系,乃先天元气之所在,可调理三焦气机,促进膀胱气化。“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此四穴合用蕴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根据腹针疗法天、地、人三部针刺法,此四穴刺入地部(即深刺,针刺深度为8~12 分)以调节脏腑功能。本案中运用腹针引气归元法调脾胃、补肝肾,从整体上调整脏腑之气,使气机通畅,隆闭得通,同时配以曲骨、中极、归来以加强通利小便的作用,曲骨为任脉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可补肾培元,为治疗尿潴留的有效穴;中极为膀胱经募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可调下焦,利气机,促进膀胱及前列腺气血运行以通利小便;归来为治疗泌尿系疾患之常穴,与中极合用,可增强其通调下焦气机之功效以利小便。在施术过程中,由于中极、曲骨、归来均位于小腹处,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处于膨大状态,为避免针刺过程中刺伤膀胱,同时根据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第2、第4骶神经的走向,故此三穴应朝向尿道方向浅斜刺,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腹针疗法取穴集中在腹部,能取得“直达病所”的效果。
膀胱的收缩主要是由神经控制的,尿潴留由于盆腔内神经的阻滞,引起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和尿道括约肌痉挛,以致排尿不畅或不能自行排尿。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能调节大脑皮层与内脏神经功能,刺激骶髓排尿中枢,调节这些中枢兴奋性,从而调节下尿路功能,使膀胱平滑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引发排尿[2]。腹针疗法可以调节膀胱平滑肌的收缩能力,给予膀胱壁针刺刺激后,可使膀胱平滑肌的肌细胞发生即时性的膜电位的变化,促使膀胱平滑肌收缩,从而促使排尿。
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灸法可温经散寒、扶正祛邪、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据药理学研究,艾灸还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使前列腺气血通畅,促进前列腺新陈代谢,同时可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又可以提高膀胱平滑肌的肌力,故神阙艾灸可作为对腹针疗法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