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2023-01-06刘洋
刘 洋
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刘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在做好新时期“大统战”格局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的校园融合机制,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不断推进多民族融合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从“提高认识、分类指导、重点培植”等三个方面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室”等举措,及时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不断提升高校少数民族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新时期
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的精英和代表,是民族大团结的中坚力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如何构建符合新时期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时融入内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帮助他们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多民族协同发展业已成为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管理问题之一。
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层面缺乏统一的规划
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制度和准则,在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考核、日常管理等方面缺乏明晰的规章制度。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汉族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等同,教育管理方式单一,诸多高校对少数民族只注重安全管理,在少数民族意识形态领域和其他生活及学业指导方面没有深入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相对固化。学校层面在招聘辅导员时,没有专门有针对性的招收少数民族辅导员,加之因为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少,队伍不稳定等原因,为日常管理、学业指导和就业引导埋下了隐患,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适应内地高校的管理[1]。
(二)管理者主动创新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存在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基础教育的差异性等问题,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创新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耐心细致探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想办法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能简单地用一般学生工作方法照搬照套,直接命令式、一般传达式和简单沟通式都是不可取的,许多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时简单地采取同一办法,美其名曰“一视同仁”,其实是忽视了工作对象的差异性,长期下去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也无法显著提高[2]。
(三)多民族融合机制有待加强
内地高校在教育、服务、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帮助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学生最大程度的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从思想、生活、学业、就业等多角度与学生深度交流,线上线下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量身打造恰当的融合机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大家庭。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积极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信仰、习俗,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的交流,既紧扣民族团结的主题,又结合学院特色与学生实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四)少数民族学生特征的演变
新时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特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价值取向特征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入推进,这对于部分长期居住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价值取向的冲击较大,尤其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好奇心和猎奇心容易导致产生“校园贷”“网络借款”等不良行为。其次,在心理动态特征方面,从少数民族地区来到物资和文化相对丰富的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伴随着语言、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阻碍,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整体不高,民族自尊心强以及语言障碍直接或间接导致他们主动与师生沟通相对较少,相对之下学习压力增大,学习不安心,学业成绩不理想,就业综合能力有待加强。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很多高校没有专门设立少数民族食堂,后勤保障不到位。以上四点也是目前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4]。
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统筹实施“五位一体”校园融合机制
高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统筹实施“五位一体”的校园融合机制。“五位一体”即从五个方面加强民族融合与团结:民族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社会融合与心理融合、风俗习惯的融合、日常行为融合、学习交流融合。实施“五位一体”的校园融合机制能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土壤”和“气候”的密切关联,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五个认同”。注重在课堂内外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 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把爱国恋乡的家国情怀和互助团结的集体意识以及自信自强的性格结合起来。二是社会融合与心理融合的渐进。主要通过吸纳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融合常规化、组织建设自主化等解除和舒缓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三是风俗习惯的融合。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研究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熟悉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喜爱的篮球比赛、歌舞晚会、茶话会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做好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勇于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到基层就业创业[5]。四是日常行为融合。少数民族学生日常行为有着群体性特征,人际交往被动性较强,团体活动对象封闭性较为明显,特别是课余活动多呈现群体性。五是学习交流融合。少数民族学生困难学科相对集中,在数学类、英语类、计算机类挂科的比较多,高校要积极开展结对子互助活动,有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6]。
(二)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开展资助育人
高校以“红船精神”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管理者应当创新举措开展“红船精神”进高校。“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红船精神”所强调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资助育人中 “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自立自强、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的目标是一致的。一是要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凝聚和谐、友善的精神内核。少数民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在边远山区,他们需要各级资助来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勤工俭学的岗位,更需要将“红船精神”有机融入班集体建设、团队教育,大力弘扬互助友善的优良传统。二是要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实现资助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造血功能”急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站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节点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家乡的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发挥个人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在校期间就要通过资助育人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回报国家、建设美丽家乡,激励自己奋发有为、敢想敢干,成长为勇于创新、奋斗、奉献的新时代优秀青年[7]。
(三)推进多民族融合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驱动下,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每个人的教育”,特别是在多民族聚集学习的高校和班级,要以融合教育为重点,养成教育为核心,自主教育为手段,构建多民族融合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构建“基础通修+兴趣选修+自主研修”德育课程体系。其中,“基础通修”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兴趣选修”课程由学校统一组建“德育课程超市”,不同民族、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的课程;“自主研修”注重丰富活动载体,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体验式德育实践,可以是志愿服务活动、职业体验和创客教育等。二是注重“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有机结合。为推进多民族融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将学生分小组实施探究学习,以班级为实体、以宿舍为载体,实施课内、课外两级量化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各项德育论坛、竞赛活动,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8]。
(四)坚持从三个方面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一是提高认识,绷紧技能培养的“主线”。根据学院导师制安排,专业主任带领专业团队 “一对一”辅导学生,手把手教学生。安排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锻炼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二是分类指导,坚持保证质量这一“标准”。在不降低人才培养标准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反复调研并不断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高等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坚持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科学化,坚持兼顾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可行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重点培植,挖掘创新创业的“苗子”。开设专门少数民族“创业班”,分层指导,重点培植,在教师配备、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给予特别安排,使其在实战中练就过硬本领,树立少数民族创业就业的标兵,千方百计推动他们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就业创业之路”摄影展和理性就业的宣传活动,搭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战平台,不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就业、自主择业、努力创业[9]。
(五)成立“少数民族辅导员工作室”
高校党委要健全体制建设,将加大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是学校层面要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委员会,强化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把坚定政治方向、牢记国家团结统一的使命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要认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学习研究,组织集体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轮训工作,在经费支持方面提供保障,打造“少数民族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采取“横纵结合”“点面结合”模式,安排曾经外派新疆、西藏等地的教师和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组成专业团队,发挥团队优势,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10]。
总之,了解学生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作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应该积极研究学生的个体特征,要扎实做好“五个认同”教育,加强思政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整合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充分了解和掌握所带学生的民族习惯和特点,关心和帮助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感染学生不断奋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和汗水,力争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就业导师”。
[1]林文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28-30.
[2]俞丽清.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11):93-97.
[3]崔玉婷,黄惠珍.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2):152-154.
[4]姜剑,马可.大数据手段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5):51-54.
[5]刘晓东,张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深度辅导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85-87.
[6]张楚玥,朱建一.“五维”融合理念下浙江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公关世界,2021(3):66-67.
[7]肖明朗.新时代更要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弘扬红船精神[EB/OL].https://theory.gmw.cn/2020-04/17/content_33748532.htm.
[8]沈杰.建设“四修”德育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9-05-15.
[9]马戎.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J].民族教育研究,2019(2):6-11.
[10]巴玉玺.十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5):51-54.
G751
A
1672-1047(2022)02-0046-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2.12
2022-03-0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红船精神’引领德育价值践行与弘扬的路径研究”(2021X004)。
刘洋,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秦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