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革命文化助推青少年红色教育路径研究*
2023-01-06孟迎新杨晓敏
孟迎新,杨晓敏
(菏泽学院单县分校,山东 单县 274300)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与外国列强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革命文化铸魂育人,号召传承红色基因,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1]。湖西革命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创造的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形成红色文化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成为湖西革命老区很多学校面临的课题。
一、湖西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
湖西是中国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因其大部分位于山东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以西,故称湖西。湖西从1938年创立到1953年撤销,共存续17年时间,在十几年的斗争历程中,湖西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共同缔造了“爱党爱国、敢于担当、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湖西精神,湖西革命斗争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所体现的崇高精神,业已成为湖西人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2],对于当代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一)爱党爱国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
青少年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爱党爱国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3],而党史故事是培育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的重要资源。湖西革命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先进文化,包含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英雄故事、著名战役、先进组织、革命文物等,这些人、事、物都彰显着真挚浓烈的爱党爱国精神。一些进步人士在湖西成立党支部,让党员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党员干部引领湖西革命快速发展,让湖西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区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湖西军民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与日军、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几千余次,消灭日军、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几万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运用这些故事对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可以从地缘上和情感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使他们易于接受,增进心理认同感,提升湖西革命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他们可以延续先辈的足迹,秉承爱党爱国的情怀,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二)敢于担当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深刻剖析了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时代使命和目标任务,强调为青少年指明正确的目标导向是引领他们走好人生道路的前提,号召青少年要有社会使命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4]。敢于担当是湖西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湖西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把保家卫国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是湖西区全面沦陷后,湖西人民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呈现出更为勇敢的担当精神,他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农村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先在单县张寨举办抗日青年训练班,组建自卫团,树起抗日大旗,继而在湖西其他地方组建抗日自卫团,让抗日烽火燃遍了整个湖西大地,也让湖西成为了湖西军民自发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向青少年讲好湖西军民敢于担当的革命故事,可以让青少年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可以让青少年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成为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切实履行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百折不挠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拥有不惧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才能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勇敢实现人生理想。青少年正处在理想信念确立的关键期,需要进行精心引导和培养。湖西革命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可以利用湖西军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青少年坚守理想信念的意志品质。湖西地区因地理、战略位置重要,始终是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与我方反复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残酷复杂的斗争面前,湖西军民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乐观顽强地进行战斗。特别是湖西肃托事件发生之后,湖西区党组织遭遇了重创,湖西革命跌入低谷,但湖西军民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弥补事件造成的伤害,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为革命做贡献,终于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可以鼓舞当代青少年不畏困难,奋勇争先,追寻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抓住中国梦提供的机遇和机缘,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
(四)无私奉献精神是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素材
在湖西区长达17年的革命斗争中,湖西军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抗日战争时期,湖西军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先后抗击日伪军14万余人的进攻,歼灭杀伤日伪军5万余人,向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优秀湖西子弟3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湖西处处是战场,天天有战斗,湖西军民一方面开展地方游击战,一方面支援主力作战,为前方部队送米送面送粮草,出车出人出担架,把最后一块布拿出来做军装,把最后一把米送给部队作军粮,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去上战场。1948年11月,湖西全境获得解放后,湖西区又组织干部南下、西进,五千多名干部背井离乡,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当地群众搞发展、促生产,很多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西南地区,体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湖西精神,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问题,激发刻苦学习、奉献家国的强大动力。
三、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是帮助青少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涵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用红色文化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努力把他们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但是,当前对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认知困境:青少年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青少年是伴随着中外文化交互融合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也是伴随着日益兴盛的网络文化成长起来的,喜欢追随网络流行文化,而无意关注红色文化。他们又是伴随着家庭、学校格外重视升学考试的教育环境成长起来的,他们被考学、考研等现实问题牵制,几乎没有时间关注红色文化。在此种背景下,学校、家庭、红色文化展馆应合力打造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家庭、学校能够学习红色文化,或去红色文化展馆研学旅行。湖西革命老区的很多县市建设了保存湖西革命文化的场馆,形成了书籍、舞台剧等成果,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红色文化的素材和场所,帮助他们突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困境,拉近他们与红色文化的距离,进而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
(二)教学困境:学校尚未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体系
近年来,我国虽然下发了很多政策文件,要求大中小学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尚未建成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只能碎片化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三重困境:一是缺乏系统的红色文化课程,只能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零碎地呈现给学生,割裂了红色文化的整体性。二是缺乏完整的红色文化教材,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的红色文化积淀和素养组织教学,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规范性。三是缺乏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社团活动和实地研学活动较少,故事式讲述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湖西革命老区很多县市的职能部门和文化人士对湖西历史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编纂了《红色湖西》《红色统战》《中共湖西党史人物》等书籍,形成了很多红色故事,修建了展示湖西历史的展馆,可以为学校提供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实地研学场所,可以助推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
(三)传播困境: 社会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传播合力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其价值立场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更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要通过多种渠道向青少年进行传播。但是,很多展馆和教育基地在展陈红色文化时,多以建筑、遗址、雕塑等物品的静态呈现和讲解员的讲解故事为主,展陈内容和讲解方式同质化,鲜有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展陈方式和话语方式,从而降低了教育效果。很多红色文化展馆打造了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但展示内容多为新闻、图片、文字介绍等,传播内容虚化,对于红色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缺乏介绍,对青少年难以产生吸引力。除红色文化展馆外,还有很多部门借助媒体传播红色文化,但传播出发点和目的各不相同,传播内容的侧重点和着力点有较大差异,难以形成传播合力,在泛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网络文化大潮中很难受到关注,削弱了传播效果。湖西革命老区秉承红色文化“双创”原则,在传播方式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形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渠道,多元参与、多方联动,大力弘扬湖西精神,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多元传播方式为青少年搭建了高效便捷的学习平台,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三、湖西革命文化融入青少年红色教育的路径
根据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学校要根据学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湖西革命文化的传播体系,让他们充分汲取湖西精神,让湖西革命文化真正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助力。
(一)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编纂红色文化教材,形成系统的学习任务
湖西革命文化资源分布于苏鲁豫皖二十多个县市,遍布城乡,分散于不同场所,种类复杂繁多,布局比较分散。为保证湖西革命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学校应将分散于各个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不同标准、不同主题进行整合,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编纂专项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安排专职教师讲授,形成体系明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这些载体系统学习湖西革命文化。以菏泽学院单县分校为例,学校构建了“红心向党”湖西革命文化课程,编纂了《单县地方文化读本》《湖西革命故事选编》等校本教材,从“湖西革命英雄”“湖西革命组织”“湖西著名战役”“湖西革命文学”“湖西革命遗址”等方面介绍湖西革命文化,由语文老师、历史老师、思政课老师、辅导员、湖西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奠定了知识认知基础。
(二)参与体验活动,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学校要将湖西革命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6],同时多开展以湖西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在各类活动和主题纪念日中融入湖西革命文化素材,成立社团或工作室,组织红歌会、演讲、诵读、书法、征文、话剧、歌舞、小品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讲好湖西故事,传承湖西精神。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政府部门的重大节庆活动,比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举行的庆祝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的哀悼仪式、祭扫烈士墓碑等活动,以此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近年来,单县政府做大做强了一批湖西红色文化品牌,编纂了多本湖西红色文化书籍,上演了大型歌舞剧《红色湖西》,联合湖西革命老区二十多个县市举办了“红动湖西”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这些红色书籍,赴现场观看欣赏《红色湖西》演出和红色故事讲解大赛。通过参与湖西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将湖西革命文化转化为教育素材,让青少年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三)整合红色文化场馆资源,通过实践教学涵养学生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学校要发挥湖西革命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应该多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红色文化展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把文字描述的革命文化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结合起来,形成知行合一的效果。红色文化展馆和教育基地应做好湖西文化资源整理工作,梳理湖西英烈故事,让讲解员以青少年喜欢的话语方式进行讲解,营造庄严肃穆的现场教学氛围,设置彰显湖西精神的体验活动,借助高科技手段推介湖西革命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参观调研之后学校要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带着任务继续探究湖西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深入挖掘中联系自身思想实际,在榜样的带动下实现向善向上向美发展。
(四)加强网络育人,引领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学习红色文化
在湖西革命老区的很多县市,建有多处湖西革命文化展馆和教育基地,仅单县就有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单县史园烈士陵园、单县黄堆集烈士陵园、湖西小延安“张寨”、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这些展馆和教育基地在利用传统媒介传播湖西革命文化的同时,还要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如开设网站和公众号,通过微信、QQ、抖音、快手等进行传播,以提升传播效率;同时要把湖西革命文化制作成视频、音频、歌曲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提升传播质量。党史办公室、宣传部等部门也要通过媒体平台传播湖西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展馆和教育基地的媒体传播内容交相辉映,形成合力,共同对青少年产生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对上述部门的媒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整合,引领学生在课堂和课下学习,深入感知其中蕴含的湖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