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

2023-01-06陈胜锦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手稿

陈胜锦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生态思想重新唤醒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手稿》生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源泉,揭示了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这一历史命题和时代课题。理论界围绕《手稿》展开了广泛的学术探讨,但对《手稿》的文本解读多囿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1林艳梅、李巧巧:《马克思异化论再探:源流、演进与创新》,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性本身,缺乏将异化劳动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融合性探究。因此,关于《手稿》生态思想的学术研究仍有进一步突破与创新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35页。等生态文明命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因此,在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以《手稿》生态思想为研究对象,全景式回溯其出场语境,整体性诠释其内涵布展,深度挖掘其现实启示正当其时。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出场语境

《手稿》生态思想出场于一定的思想语境、实践语境和时代语境,是马克思在辩证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旧自然哲学的前提下深入考察资本逻辑中出现的异化劳动与自然相遇相交样态、人与自然现实发展困境的伟大产物。

(一)思想语境:萌芽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哲学的双重批判与超越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哲学体系,尽管它们自身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本位性哲学弊端和根源性哲学短板,但其中的一些哲学因素在一定场域内对马克思重新“解释自然”和“改造自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为《手稿》生态思想的出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镜鉴。可以说,马克思是基于辩证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哲学体系的“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哲学的双重批判与超越构成了《手稿》生态思想出场的思想语境。一方面,在黑格尔自然哲学体系中,其不仅将国家权力、宗教、感性等简单归结为绝对精神的本质,而且将自然界的本质肆意归结为绝对精神,认为自然界是由绝对精神所外化生成的抽象、非现实、非实体产品,反复强调自然界不外乎是一种“精神的环节”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0、161、162、209、157页。或“思想的本质”。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革命性批驳,回击了黑格尔自然哲学体系把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彻底割裂开来的种种庸俗说辞,为人们掀开了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精神)置于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中心地位的唯心主义神秘面纱,向人们澄清了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真实关系,向人们道明了“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界,一旦同人和人类社会历史完全脱离了,自然界就仅是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自然界也就失去了本真意义和价值”及“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0、161、162、209、157页。的自然生态真理。此外,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自然哲学体系内含的某些辩证法合理成分(例如,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由精神和理念推动发展的有机整体)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批判性借鉴与吸收,创造出了同以往一切哲学根本区别的新自然观。另一方面,在费尔巴哈自然哲学体系中,尽管它基于“人与自然界”的逻辑起点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公开揭露与严肃批判,将以往的自然观由唯心主义领域重新恢复到唯物主义领域、由思维优先论域重新转向到物质优先论域。诚如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指出:自然的“存在并不靠人的存在来支持,更不用说以人的理智和心情为基础了。”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3、484页。但从本质而言,费尔巴哈的自然观依然没有跳出旧唯物主义的时空范畴,属于典型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极力主张“自然之物”是可以由人们直接感官到的“现实的、感性的、个体的东西”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3、484页。。针对费尔巴哈自然哲学体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意割裂开来的现实图景,马克思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做出严肃批判,驳斥费尔巴哈只是片面强调自然界之于人的绝对优先地位,而没能看到自然界是人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对象,谴责费尔巴哈严重忽视了作为“类存在物”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0、161、162、209、157页。的人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和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提出了有意识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0、161、162、209、157页。,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和实现了人的本质的确证。这就从理论上为世人正确廓清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逻辑关系,厘清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0、161、162、209、157页。的辩证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未来图景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二)实践语境:生发于“异化劳动”与“自然”的相遇相交

“人与自然”只有在现实的感性活动基础上以及由这种活动形成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辩证统一,进而达到“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兼容合一状态。然而,由于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世界出现了谱系性、链条性、圈层性、灾难性的自然生态危机,而这一切都根源于资本逻辑下对象性关系的极端异化,即异化劳动。质言之,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出现是造成形形色色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异化劳动”与“自然”的邂逅相交便构成了《手稿》生态思想出场的实践语境。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为逻辑起点,对自然生态问题进行了正本清源,提出了一系列生态观点和论断,形成了跨越时空界限、彰显真理光芒的新生态思想。首先,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视角阐释了自然生态问题。在他看来,由于资本“吃人”的本质根深蒂固,“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10、161、162、209、157页。,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和剩余价值越多,归他自身所有的东西就越少,他自身就越没有价值。可见,在资本逻辑下,资本家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便会直接向自然界掠夺和占有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以供工人夜以继日地对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制作”,进而使资本家的“口袋”日益“鼓胀”。其次,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视角分析了自然生态问题。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本真面目应当是人们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令劳动者感到身心愉悦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场域内,“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工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不得不从事折磨肉体、摧残精神的劳动。在这过程中,资本家继续向自然界抢占更多的物质原料,以确保其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再次,马克思从“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角度解释了自然生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并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下,异化劳动硬生生地“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把“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把自然界变成了人获取生存资料和财富的工具,进而导致人与自然成为相互对立的异己力量、人与自然“应然合一性”完全丧失。最后,马克思从“人与人相异化”角度剖析了自然生态问题。“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政治生态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兄弟关系”,而是剥削与被剥削的“敌我关系”。一方面,工人为了维持肉体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仅有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得同劳动不对等的微薄工资。另一方面,资本家以“上帝”身份自居,将工人视为财富积累的工具,支配着工人的一切生产活动,占有着工人创造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显然,在压迫和剥削工人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实现财富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断地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7杜明娥、赵光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逻辑研究》,载于《理论学刊》2017年第1期。。由此观之,在人与人相异化的推动下,自然界的异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继而必然诱发出不可估量的自然生态危机。

(三)时代语境:成长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现实困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页。任何思想的诞生都是一定时代和一定阶级利益的固有产物,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现实问题和困难症结。《手稿》生态思想也不例外,它既诞生于时代的需要,又观照着错综复杂的时代问题。回溯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知晓在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以机器大工业为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速发展,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惊人速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人与自然由正常的对象性关系变成了不正常的异化关系,导致人与自然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现实困境,严重牵制了人与自然的正向发展。具体而言,这些困境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无情破坏,在人与自然之间造成了不可逾越的“裂谷”和“鸿沟”。一方面,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陷入绝对对立的泥淖。在马克思看来,“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但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自然界并不是人本质的对象化,即不是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不能直接显现人的本质,人们也无法通过现实自然界直观自我形象。同时,人也脱离了自然界,把自然界从人的无机身体中驱赶了出去。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那些“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同时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2、161-162、162、163、233、545、220、210页。,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在异化劳动中人越是想占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结果外在自然界就越成为人的异己对立面,人也越成为外在自然界的奴仆。而唯有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复归。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财产致使人与自然的应然合一关系发生了断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一切产品、外在自然界等的占有和支配,都被庸俗化地理解为“直接的、有用的、片面的享受”,强调只有在“占有、支配”中它们才是归自己所有的东西。基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逐利逻辑,原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外部自然不再是确证人的类本质、类生活的一种对象性存在,而是彻底变成了人们争相占有的用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对象和纯粹工具。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人们竟“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89页。,人们单纯地把外部自然视为直接占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或创造资本的实用性工具以及过分强调只有外部自然“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89页。,这就系统性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应然合一关系产生了突变性危机和断裂性现象,人与自然由此陷入了十分尖锐的异化矛盾境地。整体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面临的各种现实困境构成了《手稿》生态思想出场的时代语境。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内涵布展

“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生态思想。”3于海霞:《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评<自然的伦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于《环境工程》2020年第4期。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出发,把“异化”作为观察和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论,在《手稿》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系,为人们揭晓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二重性呈现样态,找到了人与自然相异化因何产生的答案,推演出了共产主义是扬弃人与自然相异化的纾解之道。

(一)核心要义:人与自然相异化何以呈现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异化的逻辑起点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动态跃迁关系。一方面,主体在从事对象性活动中产生了偏离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相对立的客体力量,即主体的自我异化。另一方面,客体在反作用于主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对立的非我力量,即客体的自我异化。在探赜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具体呈现样态之前,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诠释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一旦缺乏对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清晰界定,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具体呈现样态也就无从谈起。由此,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辩证统一体”,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场所,人类一旦离开自然,将无法存在和发展,正所谓“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25、196、196页。。与此同时,马克思认为自然也不能脱离现实的人而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界,是人的有机体,深深镌刻着人的烙印,显现着人的画像。马克思确证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是一种互为存在、彼此成就的辩证关系。通过考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角度解析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具体呈现样态。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肉体的、感性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只有通过自然界才能真实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人单向度地把自身这一原象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把自然界这一对象降低到了随意践踏的底层地位,以赤裸裸的财富欲望对自然界进行毫无限度地占有和支配,彻底颠覆和异化了人对自然界的正常占有与支配,完全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25、196、196页。,导致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然界伤痕累累。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自然界对人的无情报复。马克思认为,按照正常的内在逻辑,“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25、196、196页。,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25、196、196页。。然而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界和对象性存在物,当它受到人的作用的时候也必然会以同样的方式反作用于人,并且自然界对人的反作用程度也取决于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程度,自然界对人的异化程度从本质上来说也取决于人对自然界的异化程度。这就意味着,在非正常的资本逻辑统治下,人对自然界肆意占有和支配,导致自然界对人失去了“从前的信任”,出现了自然界原本对人的友好关系被现在的异化关系所取代的“现实图景”,最终“现实的人”必然会遭到伤痕累累的自然界的无情报复。

(二)关键所在:人与自然相异化因何产生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基本前提出发,在解构国民经济学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过程中”1周围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之再考察——读彭曼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史研究>》,载于《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第12期。,突破性地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一切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拨开了人与自然相异化因何产生的层层疑云,澄清了人与自然相异化因何产生的现实真相,回答了人与自然相异化因何产生的时代课题。具体而言,马克思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主要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三重规定性来解析人与自然相异化因何产生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首要因素。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们把一切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都看做是金钱关系,利益成为了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标尺,金钱对人来说是唯一有价值的、实用的、可靠的东西,人们的“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190、187、163、149、161页。。质言之,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们追求利益的逻辑与自然生态发展的逻辑相悖,“人的钱袋”同“自然生态的发展”构成反比例关系,“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190、187、163、149、161页。,从而导致“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与“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190、187、163、149、161页。的尖锐对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最终诱发一系列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灾难性生态危机。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性或侵略性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重要因素。“资本的自我扩张逻辑是反生态的、反城市规划的与反社会的。”5[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逐利属性驱动下,资本的扩张性或侵略性也直接暴露了出来,这主要体现为资产阶级必定要以整个自然界作为它的“活动舞台”,并走上对自然界扩张掠夺、野蛮征服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明目张胆地把自然界“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190、187、163、149、161页。。正所谓“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7《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46页。。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严肃批判了国民经济学主张的“如果土地、矿山或渔场的富饶程度相等和开发程度相等,那么产品就同资本的大小成比例。因此,大土地所有者取得胜利”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190、187、163、149、161页。荒谬观点,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自然界侵略扩张的丑陋面目,及其导致人与自然由“同一关系”到“异化关系”转变的逻辑动因。此外,资本主义的享乐性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内在因素。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190、187、163、149、161页。,人的正常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人的类本质发生了质的改变,人开始把享受当成一种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的最大乐趣。此时,自然界向人提供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无穷无尽的享乐欲望,以致于人疯狂地向自然界进行全方位、多领域、轮番式开发与利用,进而使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异己对立面,导致资本逻辑下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日益严重。

(三)根本指向:人与自然相异化如何扬弃

“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资本成为一种普照光”10庄忠正、陆君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构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察》,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以资本为逻辑起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不断发展与扩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随之深化,人与自然之间逐步异化。一方面,人出于“私利和欲望”,以“唯我独尊”的态度对自然界进行肆意占有和支配,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关系”;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界的肆意占有和支配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破坏和生态失调,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相异化的问题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从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相统一、“人的本质复归”与“自然的本质复归”相统一以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目的出发,在《手稿》中批判和反思了资本逻辑下出现的人与自然相异化的丑陋现象,提出了解构人与自然相异化的现实路径,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这为人类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命运与共、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具体而言,马克思遵循“正题(肯定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反题(否定资本主义的消极面)—合题(得出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结论)”辩证逻辑,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正反对比中找到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扬弃路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正常化、健康化和科学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世界“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页。。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大肆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原本紧密相连的“自然史”与“人类史”被“资本利剑”彻底分割开来了,“人类史”的发展进步同“自然史”的发展进步构成反比例关系,人与自然结下了难以纾解的“仇恨”。然而,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90页。。在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彻底踢出社会场域,自然界和人类不再是作为彼此的异己力量、异己对象而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支离破碎关系被“共产主义生产资料社会直接占有”这一强力粘合剂重新塑造完好,“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关系实现了真正的“本质复归”,人与自然达成了“双向和解”,最终人与自然都获得了真正的“复活”。由此观之,唯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人与自然相异化的现实困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的《手稿》发表已有一百七十多年,尽管当前人类与自然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手稿》生态思想的基本原理整体来说仍是正确的,是可供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借鉴。当前重新学习《手稿》,对于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科技应用与创新、生态制度建设维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思想导航: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立足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3日。然而,《手稿》系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相异化的客观事实。马克思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图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裹挟着逐利本性也对自然界造成了消极影响。质言之,内嵌着非绿色发展特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自然界从“单纯的存在物”变成了“资本家攫取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或手段”,并使用日益精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进行全方位开发,抢占和征服自然界中一切可用资源,使“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90页。进而“沦落为人的形形色色的效用性”,导致“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谱系性断裂。由此观之,这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单线式资本主义发展理念完全悖反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联动发展的道路上开起了“倒车”,而唯有绿色发展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出路”5王丹、郝雨浓:《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与价值探究》,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23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应“以《手稿》为线索进行探秘、启新”6余辉、刘晓鹏:《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载于《理论导刊》2021年第8期。,学深悟透《手稿》生态思想,深度省思和汲取资本主义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自身的惨痛历史教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具体而言,把绿色生产方式置于首位并牢牢坚持。从理论维度看,绿色生产方式在本质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摒弃了“经济效益多一点、生态效益少一点”这一形而上学做法,积极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辩证统一,继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联动。从实践维度看,绿色生产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产业,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两个系统的有机融合、良性循环、协同发展。此外,把绿色生活方式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坚持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生活方式的规约,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绿色与否直接关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好坏,而只有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才是实现人与自然双向和解的重要出路,对此应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36页。,以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引领健康绿色的自然生态。整体而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立足点,“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方能顺利构建。

(二)科技领航:以科技应用与创新为支撑点,推动生态环境内涵式发展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生态化和绿色化是彻底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它构成当前整个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可靠保证。”3贾向桐:《科技创新视域下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期。在《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异化理论这一基本前提,以批判精神和辩证思维对自然生态危机进行深层次考察,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领域揭露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与自然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关联,廓清了自然生态与科学技术之间复杂多样的内在关系。马克思指出:“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187页。在马克思看来,工业的迅速发展既充分显现出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又公开展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因此,在一定范畴内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当建基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现对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根本超越,而这又“必须以对人类改造自然成果的私人占有的超越为前提”5彭福扬、彭曼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意义》,载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以及必须以对人与人异化关系的扬弃为前提。这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对错”6冯淑慧:《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探析》,载于《求实》2015年第2期。,因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没有自觉意识的存在物,它自身无法对人类实践活动做出相应的思考、判断和选择。而它之所以能够对自然界起作用,只不过是因为人们把自己的意志赋予了它,它实质上是人的意志的外部延伸。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场域内,尽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到某种积极推动作用,但它在某些领域也丧失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异化成一种“损害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反向力量,改变了人类屈从于自然界的历史状态。这为当前人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有益启迪,从侧面启发人们对待科学技术不能因噎废食,而应“扬长避短、为我所用”7刘海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载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合理应用与创新科学技术以推动自然生态环境的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科学技术。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应加强绿色生态科学技术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研究,积极推广和普及绿色生态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形成配套完整、实用性强的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工艺和装备。另一方面,在发展基础上加强绿色生态科学技术的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绿色生态科学技术的创新,抓住了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就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牛鼻子”,要积极构建人民导向、问题导向的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破解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动能不足的难点、治理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的痛点、攻克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深度不够的盲点、疏通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堵点。除此之外,建设一支懂自然、爱自然、护自然的绿色生态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绿色生态科学技术人才队伍是推动绿色生态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高效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应奋力打造一支益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充分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整体而言,以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为支撑点,通过科学技术谋取“合乎法理、合乎情理、合乎道理、合乎天理”的正当利益,这样人类才能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对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超越,达成人与自然的“双向和解”,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自然界的真正复活”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187页。,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内涵式发展。

(三)制度护航:以生态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推动绿色发展、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06页。。然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发现,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最终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推动人与自然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助产婆”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一旦被卷进了资本浪潮,就不可避免地被资本最大限度地奴役、盘削,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自然界的唯一结果和最终宿命。质言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场域内,“私有者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对待自然界”2张涛:《论共产主义的生态向度——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再解读》,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自然界仅仅充当他们攫取自身私利、满足自身私欲的一种纯粹工具和手段,并彻底失去了其本质属性进而逐步异化,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水火不容的境地。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将社会制度的变革作为纾解人与自然相异化问题的根本出路,主张用共产主义的联合生产制度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出现的人和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裂缝的矛盾,实现“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与“自然界向自身、也就是向自然的即合乎自然性的复归”。毋庸置疑,这为我们今天从制度顶层设计维度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一条难能可贵的思路,即以生态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存量,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量,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一方面,积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领导干部给予表扬和激励,反之则必须严肃追责。另一方面,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做好自然资源资产登记工作,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底数和指数,厘清自然资源资产的空间分布,实施一种自然资源资产一本台账,扎实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治理。与此同时,坚持“环境至上、损害担责”原则基调,构建赔偿权利义务主体明确、赔偿适用范围清晰、赔偿费用范围详实、赔偿工作程序科学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摆脱“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对立”的困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突破性发展。此外,构建层级明确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统筹推进环境知情制度、立法参与制度、司法参与制度、行政参与制度一体化建设,使公众在法律的规定下合理行使各项环境权利,从而释放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强大活力和战斗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飞跃式发展。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手稿
《熊铁基文集》出版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丢失的手稿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