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君子文化
2023-01-06耿春红
耿春红
《道德经》中的君子文化
耿春红
(衡水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以君子人格来体现,其人格可用温、良、恭、俭、让五字概括。将其五字来衡量《道德经》,发现其中同样充满着浓郁的君子文化。其君子文化尽管不是体现在“君子”一词使用的频率和含义上,但是《道德经》中一系列主张和思想内容恰好契合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包括:反对暴烈,主张温和、虚、静、柔弱;主张上善若水及对善与不善的辩证肯定;主张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反对乱作为、粗暴干预;主张俭朴,反对奢靡;主张谦虚、忍让、不争、低调、涵容,反对显摆、张扬和高调等。同时对《易经》中坤卦系列多所继承且受谦卦影响较大,也深化了《道德经》中的君子文化内涵。此外,《道德经》中“光而不耀”一词,暗合君子的品德,形象而深刻,可以媲美儒家形容君子的“温润如玉”一词。
《道德经》;君子文化;温、良、恭、俭、让;“光而不耀”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尤其被儒家推崇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兼具人生表率和价值追求于一体,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君子人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方向。君子所具有的品德或精神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修身养性乃至于安顿灵魂的道德规范,在任何时代都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由此衍生出了君子文化。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一、君子文化、君子人格及温、良、恭、俭、让
君子文化以君子人格来体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1]。君子人格林林总总,总结起来,可以用《论语·学而》中的五个字概括,即温、良、恭、俭、让,原文是: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2]
温、良、恭、俭、让,尽管是对孔子问政态度的概括,笔者认为也可以用来概括孔子的君子人格。孔子一生对政治非常关注且是出自真心的关注,他问政的态度就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但首先他是一位君子,是一位真诚做人做事、真心对人对事的君子。遍看孔子一生,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人格的全部,也可以成为一切君子人格的五字真言。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如果用温、良、恭、俭、让这五字真言来解读《道德经》,可以发现,它里面同样洋溢着浓厚的君子文化,且毫不逊色于儒家。同时,老子用“光而不耀”一词对其君子文化的概括也是非常形象而深刻。
二、《道德经》中君子文化——温、良、恭、俭、让之阐释
《道德经》中的君子文化,不是体现在“君子”一词使用的频率和含义上。在儒家经典里,“君子”一词频频出现在读者眼中:《诗经》中,共有62首诗中出现“君子”183次;《周易》卦辞和爻辞中,“君子”一词反复出现20次;《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过107次。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在《道德经》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很有限。只出现在如下两章:第26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意思是,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言外之意是指君子恪尽职守,不擅离职位;第31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意思是: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时以右方为贵;兵戈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更重要的是,“君子”一词的含义在儒家经典中逐渐由“职位君子”向“德位君子”转换,即身份地位是官位的君子向品行端正、德行高尚的人转换。而其一旦转换,就产生了不可逆性,在《论语》及以后的儒家经典中基本上就固定在“德位君子”的含义上。为了突出君子的德性品格,甚至拿出小人来与君子做对比,如,《论语》中,“小人”一词出现过24次,其中有18处与君子做对比,而“小人”的含义之一就是人格卑鄙的人。而《道德经》两章中出现的君子,都不是指称“德位君子”,而是指称“职位君子”。如,第26章,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一书中这样注解:
君子:王弼本原作“圣人”。景龙本、傅奕本、苏辙本、林希逸本、范应元本及多种唐宋古本均作“君子”。《韩非子·喻老篇》亦作“君子”,与帛书甲本正同。奚侗说:“‘君子’谓卿大夫士也,说见《礼记·乡饮酒义》注,对下万乘之主’言。”蒋锡昌说:“圣人乃理想之主,应深居简出,以‘无为化民,不当终日行道,常在军中管理辎重之事,谊作‘君子为是,当据诸本改正。’”蒋说有理,因据韩非子及帛书本改为“君子”。[3]176
据此,第26章的“君子”应解释成“君主”或“侯王”或“王公”。第31章中的“君子”也应当是居高位的人。这样说来,《道德经》中就没有“德位”上的君子或君子文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以温、良、恭、俭、让五字真言衡量《道德经》中的君子文化,可以说其处处洋溢且相当浓厚。下面具体分析。
(一)温
温,即温和。《康熙字典》解释:“温”为“色和”“性纯”;“和”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不严厉、不粗暴、不猛烈,性情或态度平和而温顺,为人温文尔雅,做事不事张扬,是外圆而内方的一种品性。与其对应的是暴烈。老子是反对暴烈的,如第23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意思是强风、大风;骤雨,意思是急雨、暴雨。用自然界中的狂风暴雨比喻以暴政号令天下,用暴政鞭策百姓,终究不可长久。因为这样做,失道失德,所以不会长久,也就不具有君子之风格。
温和,在《道德经》中还体现在虚、静和柔弱方面。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虚”是道体本身,是万物的根源,永不枯竭,“虚”状的东西,必然呈现着“静”定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第16章),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是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就呈虚静的状态。“道”是合乎自然的,而虚静是自然状态。万物运动发展离“道”越来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只有返回到本根状态,才体合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没有烦扰纷争,才能“色和”“性纯”,温文尔雅。用到人事方面,就是“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意思是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做百姓的模范;“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37章),意思是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安定。老子还认为“柔弱胜刚强”(第3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老子所说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这也正体现着君子外圆而内方的性格。
(二)良
良,良善、善良。《康熙字典》解“良”为:“善也,贤也。”《道德经》第8章就讲的是上善若水。还有什么比水更善良的呢?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水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处卑、处下,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说话守信重诺,为政清廉公正,做事有条不紊,行为应时而有节制。从修齐治平各方面讲到了良善的品质。而且,良善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27章)。也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将良善的人,发挥到了极致,到了“无弃人”“无弃物”的程度。但这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因为他认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27章),意思是,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镜子;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镜子,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个大迷糊,这才是精要玄妙的大道。正如孔子所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16.11)“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4.17)善与不善,贤与不贤,是这个世界所呈现的多样性,用胸襟、用胸怀接纳它们,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辩证看待,理性处理,这就是良善之人格。
(三)恭
恭,即恭敬。《康熙字典》:“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貌多心少为恭,心多貌少为敬”“和从不逆谓之恭。”从里到外,从貌到心,诚心敬意地对待一切。而人最大的恭敬,莫过于自然。“自然”者,本来如是也,本来如此也。自然即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因此,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意思是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对一切最大的恭敬,就是不干预、不妄为,任其本然的成长,这就是对天地万物最大的恭敬。
(四)俭
俭,即俭朴。《说文解字》解“俭”为“约也”,解“朴”为“木皮”,合起来是俭省朴实。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是有而不尽用。老子在第59章也用到了一个词——“啬”:“治人事天,莫若啬。”陈鼓应解释说:“啬,爱惜、保养的意思。”俭和啬,除了物质方面的节俭外,更注重精神心理方面对更多欲望的戒除。戒除欲望,即能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这比单纯的物质节俭,道理说得更深透。所以老子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第59章),意思是,爱惜精力,就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这一切最终“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俭,故能广”,俭,所以能厚广,既指物质的丰厚,也指精神的深厚。提倡“俭”,老子同时反对奢靡,他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河上公注曰:“甚,谓贪淫声音;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皆指物质方面的奢费行径,同时也是对精神的一种损耗。老子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9章),过多的富贵是守藏不住的。他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12章)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俭”的重要性。老子还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3章),意思是,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惑乱。
“俭”一般与“朴”相连。朴,更是老子所推崇的一个字,或者是一种状态或境界。“敦兮其若朴”(第15章),敦厚就是“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保持朴质,减少思虑和欲望;“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第28章),深知荣耀的好处,却安于暗昧,作为天下的川谷。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可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成万事万物;“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第32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第37章)。在惜言如金的《道德经》中,有7次用到了“朴”这个字,可见老子很看重它。朴,是没有雕琢的木,引申为质朴、敦厚,甚至就是“道”的别称。这里就涉及质与文的问题,在儒家那里,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和儒家主张的“性善论”有关,既然人性可以向善,那么就要通过教化使人习文、知礼,也就是有一定的文化涵养,然后再加上朴实的本性,就可以做君子了。有人说老子与之相反,理由是《道德经》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其实老子不反对孝慈,第67章“我有三宝”,第一宝就是“慈”。慈就是慈爱,爱心加上同情心,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老子的慈爱尚且对敌方有悲悯之心,如他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意思是,杀人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第31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第69章),意思是,两军相当的时候,有慈悲心的一方可获得胜利。对敌打仗尚且有慈爱,对家对国就没有爱了吗?这不符合逻辑。所以,老子“绝圣弃智”等说法,应该是对某些德行的表彰,这些德行应该包括仁义孝忠等。正是由于它们特别欠缺的缘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仁义、孝慈、忠诚等美德,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所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样是道家所倡导的,只是有时正话反说而已。
(五)让
让,是谦让的意思,《康熙字典》解“让”:“谦也,退也,先人后己,德之基也。”谦虚、忍让、不争、低调、涵容,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品德。《道德经》一书中多有提倡和表述。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8章“上善若水”,第9章“功遂身退”,第10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22章“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28章全文都是表达“谦下涵容”的主张,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这些概念里面就含有了谦让的内容。老子认为小到为人处事,大到国家治理,都应该有谦让之风。前面列举了为人方面,再看治国方面。老子说“大国者下流……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人类能否和平相处,取决于大国的态度,所以大国对小国要谦下,才能和平共处。“大者宜为下”,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恃强凌弱。
追溯老子的谦让,应来自《易经》中的坤卦系列。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家的开创者,客观地说,他们都是中华文化之源和众经之首——《易经》的学生。孔子读的是《易经》的乾卦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老子继承的是《易经》的坤卦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代表大地,讲究承载、忍让,代表女性,以柔克刚。和坤卦含义很接近的一卦是第15卦“谦卦”,谦卦对道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易经》共64卦,哪个卦都有好,也都有不好,也就是哪个卦都有它吉和凶两个方面,只有一卦是全吉的,这就是15卦“谦卦”。“谦卦”的爻辞全是吉利。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坤上艮下,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而不显示出来,此在人则象征人德行很高,但又自觉地不显摆自己。“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意思是:谦虚的人可以任用于像涉越大江大河这样重要的事务,吉利。“谦卦”说明一个道理:上面是大地,下面是高山,表示谦逊、内敛。什么样的人才能顺利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呢?谦谦君子。人生之路充满坎坷,只有谦虚谨慎的人才能学到更多智慧,避免更多麻烦,较顺利地走完人生长远的道路。
通过分析看出,老子的很多主张接近谦卦精神;反言之,“谦卦”包含了老子的很多理念——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总之,老子暗合了“谦卦”精神,也可以说“谦卦”对道家影响甚大。而“谦谦君子”一词恰来自《易经》。儒、道两家都继承了这种君子精神,所以两家学说殊途而同归,都主张君子文化。
三、《道德经》中君子人格之比喻——“光而不耀”
如果说,儒家用“温润如玉”来形容君子。这个词一般认为出自《国风·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4],形容女子的丈夫性情温润,如玉一样光滑而不耀眼。那么在《道德经》中也有一句话非常适合来形容君子,那就是《道德经》第58章最后一句话:“光而不耀”。全文内容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3]284
意思是: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灾祸啊,幸运倚傍在它旁边;幸运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的忽而转变为邪的,善的忽而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日子已经很久了。所以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目。
这一章,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一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这是老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即第40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祸福相依存的思想又和人们的日常人生密切相关,所以更为人们所关注。其实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也非常重要。先看它的意思:要做有道的人,首先你要有光,即有智慧、有品德,但是不管你有什么,不能去炫耀。有光,但是要内敛,就像月光一样,月光是皎洁明亮的,但是不刺眼,不炫目。月光的“光而不耀”,完全可以媲美温润如玉的君子。老子用月光的“光而不耀”来形容君子,它暗合君子的品德,是非常形象而深刻一个词。另外,如果说儒家的“温润如玉”一词中“玉”,本身是一种石头,经过雕琢后成工艺品,方显温润透明有光泽,所以经过人工雕琢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人为的因素;但是月光的“光而不耀”就是纯天然的,从月初的一弯月牙,逐渐到月中明月高悬,再到月末的一抹残月,月月如此,岁岁依旧,朗朗乾坤,很多夜晚正是因为有了月光的烛照,才不显得那么黑暗和寂寞;同样,正因为有了君子,这个世界才显得光明而温馨。所以,老子的“光而不耀”来形容君子,更自然、更形象,也更深刻。
总之,中国文化儒道不仅互补,还互通,其重要表现就是,都洋溢着浓厚的君子文化。文化以人格来体现,而君子人格可用温、良、恭、俭、让五字概括。《道德经》中的君子文化尽管不是体现在“君子”一词使用的频率和含义上,但其一系列主张和思想内容恰好契合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包括:主张温和、虚、静、柔弱,反对暴烈;主张上善若水及对善与不善的辩证肯定;主张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反对乱作为、粗暴干预;主张俭朴,反对奢靡;主张谦虚、忍让、不争、低调、涵容,反对显摆、张扬和高调等。同时,《道德经》对《易经》中坤卦系列多所继承且受谦卦影响较大,也深化了其中的君子文化内涵。此外,《道德经》中“光而不耀”一词,暗合君子的品德,形象而深刻,可以媲美儒家形容君子的“温润如玉”一词。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38.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0-51.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6.
[4] 程俊英.诗经译注[M].7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71.
Gentleman Culture in
GENG Chunh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he gentleman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embodied by the personality of a gentleman, whose personality can be summed up in five characters: gentleness, kindness, courtesy, frugality and conciliation. When measuringwe find that it is also full of strong gentleman culture. Although it is not reflected in the frequency and meaning of the word “junzi”, 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and ideological contents incoincide with the style of gentleness, kindness, respect, frugality and conciliation of the “junzi”,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opposing violence and advocating mildness, emptiness, quietness, and weakness; holding that the good is like water and the dialectical affirmation of good and bad; arguing inaction of nature and the naturalness of Taoism and opposing chaotic behavior and rough intervention; advocating frugality and opposing extravagance; asserting modesty, forbearance, non-contention, low-keyed behaviour and tolerance while opposing showing off, publicity and high-profile. At the same time, it inherits the series ofhexagrams in theand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Hexagrams, which also 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entleman in.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phrase of “” (bright but not dazzling) inis suggestive to the moral character of a gentleman, vivid and profound,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Confucian word “gentle as jade” used to describe a gentleman.
; the gentleman culture; gentleness, kindness, courtesy, frugality and conciliation; bright but not dazzling
10.3969/j.issn.1673-2065.2022.03.015
耿春红(1968-),女,河北衡水人,教授。
I207.62; B223.1
A
1673-2065(2022)03-0108-05
2021-05-16
(责任编校:曹迎春 英文校对: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