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湿地保护修复 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新福建
2023-01-06福建省湿地保护中心
福建省湿地保护中心
福建省地处大陆东南沿海,河流水系发达,沿海滩涂宽广,港湾众多。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空间。
湿地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了《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福建省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福建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福建省湿地占补平衡暂行管理办法》 《福建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暂行)》《福建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等,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湿地资源数据初步建立。福建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省现有湿地面积18.85 万公顷,其中红树林地1212 公顷,沿海滩涂17.46 万公顷,内陆滩涂1.28 万公顷。还有河流水面15.86 万公顷、水库水面7.36 万公顷、坑塘水面11.26 万公顷。湿地植物有170科628属1351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1622种。无脊椎动物贝、虾、蟹类757 种,底栖动物1221 种,浮游动物305 种。
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福建省建立了1 处国际重要湿地,1 处国家重要湿地,50 处省重要湿地,10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0 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 处。发布一般湿地名录2831处,面积36.1 万公顷。初步构建起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为主体的“一带八轴多点”湿地保护体系。
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推动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湿地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全省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000 多公顷,实施退养还湿300 多公顷,生态补水30 万立方米。2021年种植红树林665.8 公顷,修复红树林508.92 公顷,红树林面积由2001年的615 公顷,增加到现在的1300 多公顷。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由昔日的“火焰山”变成绿水青山,被誉为“火焰山上的湿地公园”,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多,较建园初期新增鸟类记录51 种、鱼类12种;漳江口国际重要湿地黑脸琵鹭数量上升约为40只;闽江河口国家重要湿地成为鸟类乐园,鸟类种数达266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65 种,每年迁徙越冬水鸟数量超过5 万只;兴化湾成为中国大陆黑脸琵鹭最大越冬地。
湿地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建立由189 名专家组成的湿地保护专家库,先后设立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省湿地研究中心等机构,与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合作推动闽江河口、泉州湾、漳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等建设,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和监测技术、湿地生态价值评价、湿地公园建设、湿地监测、红树林碳汇等研究。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福建省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福建省重要湿地认定标准》2 个地方标准,规范省级湿地公园规划和重要湿地认定工作。
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发挥。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发挥湿地生态功能,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目前,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获评4A 级景区,长乐闽江河口、长汀汀江等国家湿地公园获评3A 级景区,多数国家湿地公园正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研学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