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2023-01-05蔡之兵
【专家简介】
蔡之兵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多次获得中共中央党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决策咨询二等奖。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持续三年的疫情防控措施出现优化调整之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此次会议关于开展经济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不仅是确保明年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的根本保障,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在中长期内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
认识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总体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优势依然存在,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已经进入良性复苏的正确轨道,对于做好经济工作,我们一定要有坚定信心。
信心缘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过去中国经济能够一路披荆斩棘、迎风破浪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党中央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娴熟能力,具有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虽然目前面临比较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但越是形势复杂、越是困难加重,就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信心缘于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新部署。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引领和指导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蓝图。工作重心上,党的二十大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确立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路径上,党的二十大勾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支撑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信心缘于良好的发展基础。过去十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不仅已经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发展目标发起冲击的坚实基础。从经济基础看,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1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超过30%,经济增长动能依然强劲;从“硬件”基础看,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从“软件”基础看,党中央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從创新基础看,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已经达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则居世界首位,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加,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政策基础看,在过去几年应对经济下行困难的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宏观政策的自主性,没有同一些国家一样,通过短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体现战略定力的同时,谋划储备和积累了大量政策资源和工具,这也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底气。
方法论——“六个更好统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应对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做到“六个更好统筹”,这是做好明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有效方法论。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过去三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等,我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了疫情防控措施,未来应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将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以及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作为疫情防控重点,确保经济发展环境的平稳。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的积累会引发质变,质变又能创造新的量变过程。两者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到量的持续增长要以质的有效提升为前提的发展阶段,未来只有全方位提高教育、人才、创新、生产等环节的发展质量,通过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来加快破除制约我国生产体系的各种堵点,经济的“量”才能继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万美元,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追求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质”的相关需求越发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内需的成功扩大将高度依赖于我国生产体系提供更好、更精、更新产品与服务的能力,这同样要求发展模式更加强调“以质取胜”。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的匹配性会直接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着力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然而,我国供给体系尚不能完全匹配需求体系,主要表现为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因此,未来要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一方面要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来打造中国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内需潜能。
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众所周知,由于市场经济机制自身存在的内生缺陷,政府采取相应政策工具来熨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剧烈波动是宏观政策存在的根本前提。从目前的宏观政策实践看,制约宏观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经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匹配性下降,未来应坚持全局观、系统观、动态观,统筹系统经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实施过程。在政策目标的制定上,要准确判断不同领域政策是否都做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导向;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效判断不同领域的政策实施过程是否做到了与其他领域工作的深度融合与有效配合,加强相关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评估;在实施工具的选取上,要精准识别不同领域所选政策工具的适宜性、有效性与创新性;在实施效果上,要加快构建科学的可量化政策效果评估体系,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并据此优化下一周期的宏观政策。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国内大循环的建设上,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关键是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尤其要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通过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和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要坚持“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总体方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在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上,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新发展格局的建设水平。
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出现和解决问题的长期过程,这就要求在现实经济工作中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从当前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破解已有问题,比如,要破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题,就必须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要避免产业结构的“脱实向虚”,就必须始终坚持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必须探索构建可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长远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围绕长期目标来建章立制,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如,针对共同富裕目标,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与三次分配同时着手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就要立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要求,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实践论——“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要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盡快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更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在经济实践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坚持实事求是是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根本前提,也是提高做好经济工作本领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各级党校要重视各级干部的经济理论与实践本领培训,提高经济学理论知识在干部培训课程中的内容比重。与此同时,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纲,不断增强经济学课程的理论专业性与实践适应性,提高各级干部掌握和运用经济理论工具的本领;另一方面,要鼓励各级干部深入一线,直面现实经济发展难题,在应对和处理各类经济发展难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经济规律真实性与复杂性的认识,从而不断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
在经济实践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更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模式。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与发展基础皆有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路径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探索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发展模式。如,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发达地区的创新要更强调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核心技术攻关,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则要更关注产业承接能力的培育与营商环境制度体系的变革。又比如,在协调发展理念上,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要立足全局,通过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区域战略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则要基于自身实际,着力提高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营商环境水平,增强本地区深度融入相关区域战略的能力,等等。
在经济实践中,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有效破解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能够成功破解各类发展难题。对此,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迎难而上,既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加强对经济发展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又要精准识别制约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特殊情况,围绕相应难题制定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持续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