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级英语》课程策略
2023-01-05车婷婷
全球“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大学的英语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们不仅要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将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际。《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大学三年级的核心课程,更应将国家战略看作课程目标,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从文本背景、文本主题、文本词汇、文本内容四个方面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这也为《高级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开辟一条道路。
目前“外强我弱”仍是国际话语体系的现实,国家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宣扬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而这一艰巨使命作为高校不可推脱、责任重大。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语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了解文化背景。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三版重排版)教材中课文大多来自英文原版篇章,文章的特点是篇幅长、词汇多、句子难、题材广[1],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但同时课本中也存在着缺失中国文化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们丰富中国文化内容,以便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在课文讲授过程中,老师们不仅要向学生讲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还要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同时教师也应将国家时事政治、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学涵盖到授课内容中,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1 《高级英语》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1.1 文本背景
《高级英语1》第四单元《震撼世界的审判案》,这篇文章介绍了“斯科普斯审判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审判过程,这是20世纪 20 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著名的审判案,同时也被称作“猿猴审判案”。从表面上来说这次审判的起因是生物老师教授进化论,但实际上这场审讯是由于美国那个年代的大背景所造成的,即原教旨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峙以及宗教迷信与现代科学的对峙。虽然最后以生物老师的败诉结束了该案件,但在审判的过程中那些盲目崇拜原教旨主义的民众得以觉醒,使现代科学思潮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促进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由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推动,中国学者以及爱国人士也在反思民族危亡、寻求救国之道,随之在中国思想界兴起了启蒙思潮——怀疑和批判传统、接受新学与西学。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在制度领域构建的“新政体”、知识领域的“新学界”、伦理领域的“新道德”;蔡元培也发起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改革,将“思想自由”和“兼容并蓄”的原则贯彻其中。在讲授这一单元课文背景时不仅介绍西方的原教旨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引入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现状,不仅让学生知晓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而且还会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和思想发生变化和推进的过程。
《高级英语1》第十四单元是介绍二战爆发后,德国于1940年7月10日对英国发动空袭即“不列颠之战”之时,丘吉尔发表的《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讲》,这次空战耗时最长、规模最大。“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定,德国将矛头对准苏联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英国人民奋力抵抗,如果继续拖延,终将打乱德国的侵略计划;二是苏联在不断扩大增强自己的战备力量,德国既害怕前苏联变强大,更害怕苏英联合,于是决定先把前苏联战胜后,再向西征服英国。所以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向苏联发起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丘吉尔发表的这篇演说就是在这样的节点出现的。课堂中在介绍课文历史背景时可将1941年中国的抗日情况回顾一下,这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中国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扫荡攻击,苏联因苏德战争无法顾及中国,英国在缅甸战场上对中国背信弃义,美国也切断了对中国的援助。尽管国际形势严峻,但在国内,各根据地仍然通过中国革命文化和抗日革命精神鼓舞着全国各地人民,愿与日本侵略者做誓死之斗,誓将击败日本帝国主义。在讲授这部分文本背景时,我们不仅要引入国外二战的情况,同时还要介绍这一时期中国抗日的情况,将中国优秀的革命文化和抗日革命精神引入课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文本主题
《高级英语1》第一单元介绍的是《迎战卡米尔号飓风》,这是1970年约瑟夫·布莱克在《读者文摘》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就像题目一样这篇小说主要描写了1969年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沿海一带居住的科夏克一家和他的朋友、邻居顽强抵抗卡米尔号飓风的故事。作者从赞赏的视角对科夏克他们在飓风面前表现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英雄化描述,展现出家人、邻里、朋友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抵抗飓风的过程。这篇文章表达了人们坚定的决心、非凡的勇气以及生死关头的互帮互助,同时人与自然也是文章永恒不变的一个主题,全人类都在面对着自然灾害,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自然灾害这个问题。比如我国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现出了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全国各地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抗震救灾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集体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的表现。在讲授这一单元课文主题时通过引入发生在中国的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领悟生命的意义。
《高级英语2》第一单元介绍的是《酒吧聊天和标准英语》,通过引入作者亲身经历,即在酒吧中和陌生人各种畅聊,提出文章讨论话题,即如何聊天,并探讨一场好的聊天所具备的特点和元素,并指出在英语演变过程中,正统和草根的分歧和融合[2],本文着重培养学生思考语言交流的本质以及官方语言作为统治符号它背后所隐藏的涵义,酒吧里人们的状态是英国生活、文化和社会的真实反映。英国社会主要特色是保守、绅士和沉默,为了加强人们生活交流就形成了酒吧文化,酒吧是人们会见朋友、交际和娱乐的场所。西方人“以物为本”的思维强调科学和理性,注重事物的本质特点,善于探索物质和自然,因此西方人喝酒有自己特有的规矩和套路。而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思维强调主观和感性,注重事物的認知感受,注重摸索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中国人认为喝酒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人们,酒可以助兴,酒也可以浇愁,神医华佗更是用酒作为麻醉剂救死扶伤。
1.3 文本词汇
《高级英语1》第二单元介绍的是《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名美国记者在20世纪 50 年代访问广岛后写的特别报道,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踏上广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感。除此之外,课文中还介绍了许多日本传统文化,对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日本和美国、东方和西方的差异。从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看待日本事物都是用“小”(little)来形容的,比如:little girls、little red telephones、little map、little old Japan、little floating house、little bow、little paper,在课文中作者重复使用了7次“小”字,这违背了写作中作者为避免重复表达而应转换表达方式的原则。通过对全文的解读,并在讲授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其中会发现,作者在不断重复“little”的背后隐藏着对异文化的歧视态度,并折射出美国的沙文主义自傲心理。课堂上在向学生讲解西方沙文主义的同时导入中国文化。古人有云“有容乃大”,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的典型特点就是包容性,中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求同存异。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在于既追求我国利益又兼顾别国合理关切,既谋求我国发展又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前进,最终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新世界。“一带一路”战略谋求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标记,在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宗旨下,积极建立与周边沿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建设一个政治互信、经济相容、文化互通的共同体。这个战略目标实际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落实中国文化包容性的特点。通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比,结合当今时代政策现实,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1.4 文本内容
《高级英语1》第二单元《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课文中描述了作者来到日式船屋参加宴会的场景,并介绍了日本人拖鞋穿着袜子进屋并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的风俗习惯,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地描写了日本女性穿着和服的样子。在课文讲授中通过介绍日本文化传统,引入中国汉朝和唐朝文化,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席地而坐和和服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古代,人们主要坐在由芦苇、藤条等编织起来的席子上,因此席地而坐的传统历史悠久,这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跪坐文化。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留着跪坐的文化传统,这也是由中华传统文化演变继承而来的。此外,从公元3世纪起日本和服就有迹可循,许多日本大使在奈良时期被派遣到中国,他们被赠予了美丽的汉朝服饰作为礼物,从此在服饰上日本以隋唐服装为初步形式,并将日本的传统服饰与中国服饰相结合,随后便逐步形成了今天日式和服的样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日式和服里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唐装的影子。
《高级英语1》第六单元讲述的是《马克·吐温——美国之镜》,作者在文中介绍道:“他针对涉及虐待华人等问题对市政府展开严厉批评,并激怒了很多政府官员,因此他只好逃到萨克拉门托山谷的采矿区以躲避风头。”课堂中在讲解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时,可以回顾在旧金山修建道路建起桥梁的中国工人的历史,并引出中国人民勤劳质朴的精神。1869年成千上万中国工人远渡重洋,修建了第一条横跨美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中央太平洋铁路,这是美国在19 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尽管中国工人为此付出辛劳,但美国政府否认了中国工人作出的贡献,出现了许多虐待华人的事件,而且美国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条款,让中国工人在美国的生活更加凄惨。在讲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我们可以将这一段历史引入课堂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接受弱国无外交的政治事实,当时正是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才会导致中国人被歧视。此外,我们不仅仅要将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导入课堂,还要强调只有中国做到了真正强大,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林,这样会更加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大学生是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传承者、接班人,不仅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要促进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惠流通。
2 结语
《高级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大学三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课文中的文章大多选自英美文学作品,正文中穿插着大量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化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篇章很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想减少并排除《高级英语》教材所导致的外国文化阻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学、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中国文化自信。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外国文化,更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做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引用
[1] 王冬霞.“五育融合”理念下《高级英语》课程思政“234”模式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22(4):165-168.
[2] 叶伟平.浅析《高级英语》融入思政教学——以“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为例[J].财富时代,2020(12):155-156.
基金项目:2021年度烟台科技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高级英语》为例(2021YKJG023)
作者簡介:车婷婷(1988—),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烟台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