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的人性光芒
2023-01-05李少威
李少威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大意是“你们俩乘舟而去,我心中十分牵挂,希望你们都能平平安安”。送别时的平常内心活动,被简约的先秦古文表达得情意绵绵,忧愁不尽。
国风里的每一首诗,几乎都对应着一个历史典故,只有知道这个典故,才能真正看懂诗歌,这一首也不例外。
春秋时期,卫宣公姬晋,“为人淫纵不检”,做储君时就与父亲庄公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下一个儿子叫急子,匿于民间。即位之后,宣公堂皇地宠幸夷姜,“乱伦孽种”急子,也有了正式的公子地位。急子十六岁的时候,宣公为他向齐僖公的大女儿求婚,使者回来之后,极言齐女美色,宣公闻之,把急子派去出使宋国,自己把本来的儿媳妇纳为新妾,这就是宣姜—宣姜是历史称谓,说明此女姓姜,是宣公妻妾。
急子回国,原定的老婆已成继母,但这孩子是个谦谦君子,没有一点怨言。宣姜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自然就想让亲儿子成为储君。此时夷姜已经失宠,宣公也有此意。但是急子真是个好孩子,“温柔敬慎,无有失德”,根本挑不出毛病。
宣姜的大儿子公子寿,也是个好孩子,父母想把哥哥的储君之位夺过来给他,但他却处处维护哥哥,二人虽异母所生,却情深意长。皇帝不急太监急,那最小的公子朔,年齿尚幼就“恃其母之宠,阴蓄死士,心怀非望”。其实即使废黜了急子,也是他的亲哥哥公子寿接班,且轮不到他,但他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先干掉大哥,再干掉二哥。公子朔天天编造无中生有的谎言,中伤急子,导致宣公责骂夷姜教子不严,投缳而死。
母亲死了,急子连哭都不敢明着哭,怕父亲不高兴。但这公子朔又去挑唆是非,说急子口出怨言,继位后要他母子偿命,宣公就下定决心,要杀掉急子。明着杀不行,没有理由,“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于是又遣急子使齐乘舟而往,会在莘野登陆,公子朔蓄养的死士派上用场,假扮强盗埋伏于此,但见使节白旄,便群起击杀。
公子寿襟怀坦荡,知道内情之后连忙找到哥哥,劝他出奔他国。但这急子是个仁孝之人,也是一根筋的家伙,“为人子者,从命为孝”,死就死吧,我不当逆子。公子寿“泣劝不从”,取酒在水边饯别,把哥哥灌醉熟睡之后,取来白旄,登舟而去,代兄赴死。急子醒来看到弟弟让他逃难的留书,弃之不顾,驾舟追赶,途中碰到杀却公子寿回报的贼船,坦然承认自己才是急子,从容就戮。公子朔一石二鸟,成了储君。
这便是“二子乘舟”的歌声背后令人泪流满面的故事,诗就是歌,这是普通百姓得知实情后,对这两个孩子的自发纪念,也是一种民心的抗议。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斗争手腕狠辣无极,各诸侯国内部,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君臣互戮,“视弑君不啻割鸡”。以致诸侯国君,没有几个能得善终。但也正是这种上层的残酷争斗,衬托出许多情真意切、善良质朴的光辉人格,读之常常泪湿衣襟。其余如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都是心怀高义,死不旋踵,英雄气纵横驰骋。
这是春秋时代的两面,一面是争夺纷纷,险诈无情,读来令人对人性丧失信心,后世历代的尔虞我诈,都可以从春秋找到样本;一面是贵族精神坚韧地存在,许多人将为义赴死視为一种坦然的归宿,道德价值铿然有声。农业文明在趋势上一定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温和、柔弱,但中华文明能坚强存在数千年,大抵与后者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