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味藏药药性特点及其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2023-01-05多杰扎西华欠桑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4期
关键词:甘味药性藏药

多杰扎西 华欠桑多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藏药药性理论既是藏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指导藏医临床组方用药的根本依据。藏药学巨著《晶珠本草》[1]指出药物的性-效由“六味药性”与“具体功效”两部分构成,前者涵盖了由五源衍化的六味、三化味、八性能、十七效等药性理论,而后者又可概括为产地、性效相似、气味、相克、同类、同色同形、缘起、愿力等8种功效属性。前者是药物共性的表达,是药物的滋味与五源理论结合的产物;后者是药物个性的呈现,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具体效用的归纳和总结。“六味药性”与“具体功效”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与其他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不同,藏药药性理论将药物的滋味区分成甘、酸、咸、苦、辛、涩等6种“单一味”以及其他无数种“复合味”,其中复合味是指某一药物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滋味。甘等六味不仅反映了药物的性质及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药性与功效的联系,对理解藏药药性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藏药以其独特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对其的现代化研究与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2]。正确认识六味药性对三因素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对于完善和阐释藏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高藏药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此,本文选择藏药学专业本科(四年制)教材《藏药学原理》[3]所载154种甘味藏药为研究对象,对甘味藏药的药性特点及其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与探讨,以期科学阐释甘味藏药的药性与功效。

1 甘味本义及药性内涵

1.1 甘味本义 藏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获得的。《四部医典》[4]中记载:“味者,入口有感也。”而对甘味的描述最早见于《八支心要集》[5]:“甘味入口留香,能令人身心愉悦,蚁虫嗜食。”并且其中明确记载了甘、酸、咸、苦、辛、涩6种滋味。《月王药诊》[6]指出:“六味者辛、咸、苦、酸、甘、涩也,皆由土水火风空源生。”《四部医典注疏(上)》[7]进一步阐明六味与五源之间的关系,指出当五源聚合时,由于它们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因此药物所具有的滋味也有所差别,当土源与水源的占比最大时,药物就会呈现甘味。综上可知,在藏医药学理论中甘味既指人们通过口尝获得的美味爽口的滋味,亦指从属于五源而抽象出来的一种味道。

1.2 药性内涵 根据《四部医典·论说部》[8]记载,六味的药性可从温凉二势、八性、十七效等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其中二势对应寒、热二症;八性对应三因素;十七效对应二十种特性。《论说部》十九章中指出:“具有甘、酸、咸、辛味的药物能抑制隆病;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能抑制赤巴病;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能抑制培根病。”提示甘味藏药可用于治疗由隆、赤巴失衡引起的疾病。

2 甘味藏药归纳与性效分析

2.1 甘味藏药的基原分布 《四部医典》根据每种药物的具体功效,按照各自不同的性质,将其分为珍宝、石、土、木本、精华药、湿生草本、旱生草本、动物药等8类。以《藏药学原理》[3]教材为依据,所载380种藏药中有154种为甘味(包括复合味)药,占总数的40.5%。其中5种珍宝药,29种石药,8种土药,17种木本药,5种精华药,22种湿生草本药,26种旱生草本药,42种动物药。上述各类除精华药类的基原较为复杂外,珍宝、土、石类可归纳为矿物药共计42种;木本、湿生草本、旱生草本类可纳入植物药共计65种。可以看出甘味藏药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占总数的42%。如图1所示。

图1 甘味藏药的基原分布图

2.2 甘味藏药的温、凉归属规律 藏医药学理论认为凉性药物能医热症,温性药物可治寒症,这既是对疾病本质与药物属性的高度概括,也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影响人体三因盛衰与五源变化的客观规律。温、凉等药性是药物应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作用,而六味则是产生温、凉等药性的基础,故只有将药性与六味综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辨识每种药物的作用,更加科学地指导藏医临床用药。归纳总结《藏药学原理》[3]教材所载154种甘味藏药的温凉归属规律,可看出甘味藏药以凉性最多,其次为平性和温性,即甘味藏药大部分以凉、平、温性3类为主。如图2所示。

图2 甘味藏药的温、凉归属规律图

2.3 甘味藏药的属性分布 根据“味性化味”理论,六味是五源聚合时其中二源偏盛的产物。因此,具有不同源素属性的滋味拥有不同的作用。甘味是在五源聚合时土、水二源偏盛所形成的,因此,甘味药普遍具有土、水二源的属性特点。如图3所示。

图3 甘味功效来源示意图

当药物的五源属性与人体的三因属性相遇时,相同属性会彼此聚合,互异属性会相互抵消。因此,在重、润、凉、钝、轻、糙、热、锐等八性中,重与润能抑制“隆”;凉与钝能抑制“赤巴”;轻、糙、热、锐则可以抑制“培根”。反之,轻、糙、凉会使“隆”增盛;热、锐、润会使“赤巴”增盛;重、润、凉、钝则会使“培根”增盛。同理,十七效中的柔、重、温、润、稳等可以抑制“隆”的糙、轻、寒、硬、细、动等属性;寒、钝、凉、软、稀、燥等可以抑制“赤巴”的腻、锐、热、轻、臭、泻、湿等属性;干、热、轻、锐、糙、动等可以抑制“培根”的润、凉、重、钝、柔、粘、稳等属性。如图4所示。

图4 药物的八性、十七效抑制人体三因及其二十种特性示意

以十七效抑制二十种特性的理论模型为依据,再结合甘味的药性特点,就能理解甘味抑制“隆”与“赤巴”的内在逻辑。甘味所具有的重、钝、稀、凉、稳、柔、润、软等八种属性能够抑制“隆”的糙、轻、细、硬、动以及“赤巴”的锐、热、轻、臭等属性。如图5所示。

图5 甘味药性抑制三因属性示意图

2.4 甘味藏药的物质基础研究 由于藏药学现代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藏药六味的物质基础方面的文献极少。但同样作为传统医药,通过参考借鉴中医药学方面的研究报道,也能间接分析其物质基础。张静雅等[9]研究发现中药的五味属性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张铁军等[10]提出药物性味的物质基础对人体某部分的组织部位或功效网络具有倾向性的分布规律。严永清等[11]虽未能统计分析出特别明显的规律,但发现460个常用中药之中甘味药的化学成分多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类较多,同时也有不少生物碱、苷类、有机酸、无机盐类等。李涛等[12]提出甘味药多含有皂苷、脂肪、蛋白质、甾醇、维生素及糖类成分。现代化学研究[13]表明,甘味中药多含有糖类、皂苷、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甾醇、氨基酸等。刘群等[14]认为甘味多源于糖类、甙类、氨基酸及蛋白质和维生素类等。王健等[15]发现甘味药无机元素含量平衡、适中,其元素总平均值列五味中第三位。综合推断,甘味物质基础由药物的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共同组成,并与二者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 甘味藏药在经方配伍中的应用

八性、十七效等药性作为药物的共性不能忽视,但在临床用药中还得考虑每种药物的个性,即不同药物的具体功效。《四部医典》提出甘味药物特别适宜身体的需要,能滋长元气、增强体能,有益老人和幼儿的健康,具有强身健骨、利咽补肺、生肌愈创、焕发容颜、增强五识、延年益寿、祛毒疗伤等作用。因此,甘味药在众多藏药方剂中均有配伍应用,本文以此为据,简单概述其应用。

3.1 甘味藏药在肺病中的应用 《四部医典》指出肺病是由于进食了酸腐变质及高盐食物,或因烟熏、感冒、劳累过度等原因,导致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隆、赤巴、培根、血液等失调诱发的。《四部医典·秘诀部(肺病篇)》中含甘味药方剂12首,涉及用药109味,其中甘味药42味,占总用药数的38.5%。见表1。

3.2 甘味藏药在小儿病中的应用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养育不周等因素均能诱发24种小儿疾病。《四部医典·秘诀部(小儿病篇)》中含甘味药方剂8首,涉及用药57味,其中甘味药28味,占总用药数的49.1%。见表1。

3.3 甘味藏药在生精补阳中的应用 所谓阳者是指男子进行房事的能力,乃繁衍子嗣之根本,需引起高度重视。《四部医典·秘诀部(补阳篇)》含甘味药方剂6首,涉及用药63味,其中甘味药51味,占总用药数的81%。见表1。

表1 《四部医典·秘诀部》含甘味药方剂用药频次表

4 结语

六味药性因每一种滋味所具有的五源属性而异,“甘”为六味之一,其具有的药性特点既是对某一类药物共性的归纳,也是对这类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每种药物的具体功效即药物的个性。甘味主要以凉、平、温性为主,因此,可以抑制隆、赤巴增盛。甘味药多用于滋补强身、养生保健、补肺养肺等经方,如三甜膏可治隆型干咳症;竹黄宁安方可以润肺止咳;三果酥油丸可以强身健骨、延年益寿;达西九味方、十三味方能生精补阳等。本文总结归纳了《藏药学原理》[3]教材中甘味藏药的基原分布及甘味药在八性、十七效的药性特点,概述了甘味藏药的物质基础及其在临证配伍中的运用。后期将继续开展甘味藏药相关研究,进一步采用现代药理分析方法,探索甘味藏药的物质基础及其化学生物学实质表征路径。

猜你喜欢

甘味药性藏药
色季拉山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状况与保护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青海省中藏药种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浅谈藏药剂型改革与藏医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