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学与诊治
2023-01-05沈官彬
沈官彬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畜牧兽医站 618102)
猪流行性腹泻最早发生在英格兰地区,而后迅速传播至多个国家地区,截至目前仅北美、南美地区未报道过此病,其余地区均有本病的发生,近几年,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范围和危害强度都有不断增强的趋势,是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1]。
1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为球形,有囊膜结构,囊膜上有纤突,病毒粒子在动物粪便中可能呈多种形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以分为两个基因型,分别为G1和G2,其中G2为变异型,每一种基因型可以分为2中亚型,另外还有重组R型。
2 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过肌肉接种感染[2]。对于免疫系统已经发育完全的成年猪、育肥猪等对于本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而哺乳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故感染此病后可能出现损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激发黏膜局部体液免疫,从而触发全身免疫反应,局部体液免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以IgA为猪,而全身体液免疫则以IgG为主。本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一个养殖场或一个地区发生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后一段时间可能会再次进入暴发期,引起第二次大规模发病。这一病毒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本病通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即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发病率最高。
3 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的潜伏期较短,往往在感染1~2d就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病猪主要表现为急性肠炎,出现腹泻、呕吐,症状严重时会伴有脱水症状。新生仔猪患本病后死亡率非常高,主要表现为排出水样稀便,粪便呈灰黄色或黄色,有恶臭气味,体温没有明显升高。成年猪患病后仅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或便秘交替发生,出现症状后4~7d可逐渐恢复健康。
剖检患病猪或病死猪,可以看到小肠内有病变,肠管扩张,肠道内容物为薄膜样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壁变薄无弹性。小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胃黏膜充血或点状出血,胃内容物为鲜黄色,哺乳仔猪可以看到乳白色凝乳块,幽门周围有坏死灶。
4 诊治方法
由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所以仅依靠临床症状和剖检特点难以进行确诊[3],应当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加以诊断。目前可以用于诊断该病的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反转录-环介导邓文扩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及其他新型检测方法,如荧光微球免疫法、荧光聚焦中合法等。
本病的治疗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饥饿疗法,另一个是药物治疗。饥饿疗法通常应用于成年猪或育肥猪,通过控制其采食量,增加饮水量,纠正出现的脱水症状,此时,饮水中可以添加补液盐或直接饮用淡盐水,帮助患病猪纠正体内水不平衡的脱水问题。在采食前应当对食槽进行处理,不饲喂剩余饲料,给予洁净的新鲜饲料。由于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疾病,所以可以通过注射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进行对症治疗,通常给药3~5d后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也在积极研发生物制剂、小分子抑制剂等治疗本病,实验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纳巴霉素,六氯酚,复方术芩提取液等药物能够一定程度上治疗本病,但尚处于研究阶段,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5 综合防控措施
本病在哺乳仔猪中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高,传播速度也比较快,有较大的危害,所以在日常的养殖管理过程中应当着重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进行预防。首先应当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按照科学的免疫规程进行免疫,目前经农业农村部注册通过的疫苗有三种,分别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华毒株)、猪流行性腹泻(弱毒cv777)、猪轮状病毒(NX毒株)三联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HB08毒株)、猪流行性腹泻(ZJ08毒株)二联活疫苗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WH-1毒株)、猪流行性腹泻(AJ1102毒株)二联活疫苗,以上这些疫苗均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还应当积极的改善猪舍环境,及时清扫,定期消毒,减少猪群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机会,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切实减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的发生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