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背景下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新思考
2023-01-05巴久阿且
巴久阿且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农业农村局且拖乡畜牧兽医站 616750)
非洲猪瘟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效、高产的生猪养殖,必须立足于生猪养殖实际进行新的思考,及时将现存的固化问题一一突破,充分抓好各项预防和治疗措施,认真把好日常养殖的各个关口,下面笔者着重就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新思考展开概述。
1 进一步优化生猪养殖结构和产业布局
一直以来,北方省份的生猪存栏多于南方,在非洲猪瘟暴发之前,“北猪南运”的状况很是常见;而疫情发生以后,转变为“北肉南运”,而大范围、长时间、远距离的生猪调运无疑加重了疫病扩散的隐患,猪瘟疫情严重后,相关部门出台了限制活猪调运的规定。因调运而导致的疫情占比大幅下降,而北方省份的生猪养殖也因此受到诸多干扰,生猪产业产能大大下降,非洲猪瘟的暴发也使得现行生猪养殖结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暴露:很多基层散养户缺乏继续养殖的动力,甚至一些规模猪场也只能维持好补栏工作,猪肉价格继续升高、存栏数量继续减少的状况将大范围存在。而那些已经遭遇过疫情的猪场要想重新复养复产也会遇到不少难题,现有存栏中可以繁殖的母猪数量大幅缩减,这一问题在有限时限内难以全面解决,很可能影响到各类生猪制品的正常供应[1]。面对此种状况,近年来,不少养猪龙头企业诸如温氏、牧原等,逐渐优化养殖布局,在北方地区建造了更多规模猪场,使得生猪养殖结构向着南北平衡方向演变,产业布局也更加合理化。受此影响,日后生猪养殖的标准将继续提高,对于以往未引起充分重视的生物安全防控事宜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强化对生猪养殖安全的防范和维护,同时那些养殖条件落后、设备不健全的基层散养户将被慢慢淘汰,规模化养殖步伐的推进势在必行。
2 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隐患
一般而言,生猪养殖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猪场日常养殖需要的资料使用便越为频繁,这给非洲猪瘟的提前防范加大了难度,纵观近几年的猪病暴发情况,生猪患病过程中多病齐发的状况早已屡见不鲜。除了非洲猪瘟外,流感、蓝耳病等也时有发病甚至同时发病,引发大大小小的养殖损失,不利于生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就现阶段来看,多种猪病尚未找到全面根治的治疗办法,日后会不会继续引发更严峻疫情也不能预测的[2]。因此,必须在生猪日常养殖中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把好所有的防控关口和细节,切记不要麻痹大意,具体来看,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免疫,立足于猪场以及附近区域的猪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精选疫苗类型,设置完善的免疫机制,同时依循相关免疫程序按部就班推进免疫接种事宜,设置免疫档案,按时就生猪的抗体情况做好检查,不留任何遗漏之处。二是要强化检疫,抓好引种工作,所有引进猪一定要源自非疫区,逐一贯彻好各项检疫操作,引入之后至少要隔离饲养30d,明确健康状态后,概要做好驱虫、接种、消毒等处理,才能将其同原有生猪一同混群养殖。三是要抓好屠宰检疫,商品猪一定要严格进行检疫,获得产地检疫合格资格后才能作为商品售出,以确保在市场中流通的生猪及其制品的安全性,从点滴之处切入,将每一项检疫细节抓好。
3 进一步加快生猪产业链升级优化的步伐
众所周知,活禽、活畜的远距离调运是加快各类疫病蔓延的主因所在,在非洲猪瘟疫情愈发严重以来,跨越省际的远距离生猪调运行为被大范围限制,生猪产业努力响应政策规定,做出更多改变,供应链由以往传统的“调猪”模式向着“调肉”模式改变[3]。在这种大趋势下,生猪屠宰机构趁机采取提升代宰杀费用、增加代宰员工薪酬等措施,将屠宰产能全面经营利用起来,肉类冷链物流因此迎来全新发展契机,目前国内肉类冷链物流依旧有待继续强化完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刻不容缓。致力于开发冷鲜肉,进一步优化同冷鲜肉运输相关的流通及配送机制,冷链物流应逐一遵循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各项规定,助推整合饲养、屠宰、冷链于一体的产业开发,尽快达成产业链升级的最终目标,将大大缓解猪价季节性攀升产生的负面影响。细化而言,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扩宽、延伸生猪产业链条,积极鼓励“企业+农户”“政府+龙头企业”等利益关系密切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大中型养殖单位将业务向着生猪屠宰、产品制造、物流运输等相关领域发展,做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衔接[4]。另一方面,致力于鼓励更多实力、财力兼备的屠宰机构实现跨区域连锁经营,设置严格的冷鲜肉运输及配送机制,在生猪主要产区和主要销售区之间搭设新型合作关系,不仅做到利益共同分享,也做到风险共同承担。
4 进一步加大对生猪饲喂事宜的规范管理
就生猪饲养方式而言,目前仍有许多基层散养户仍旧沿袭固化的饲养模式,未能构建一整套完备可行的育肥规划,观察发现,不少偏远地区的养殖户有时还是喜欢以泔水来喂养生猪。此举不但容易引发各种猪病,营养成分失调问题也很突出,生猪不能及时汲取发育所需的各类养分,成长速度自然缓慢,本身抗病性也不足,无疑加重了非洲猪瘟疫情隐患。也有些养殖户违规使用促生长剂来加快生猪生长,严重时容易引发生猪中毒等一连串问题,弊端多多,而在饲料的选购上,为了省下购置开支,选购那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低质饲料,此类饲料隐患颇多,安全问题也有待考究。为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对生猪的饲喂管理:其一在选购饲料时,要选购那些信誉良好的正规大厂家生产的饲料,这些饲料在原材料购置以及加工、运输、存储各环节都更为严谨规范,可以规避诸多不必要的霉菌中毒问题,让养殖户更安心也更舒心;其二在饲喂搭配上,要依循科学搭配、营养均衡、健康优质的选购原则,确保饲料产品本身的品质,自源头处着手将饲料关口充分把控好,让生猪吃上健康、卫生、优质、营养价值高的饲料;其三饲料的具体使用还需立足于生猪的生长阶段而定,坚决避免在饲料中加入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同时适时混入一定量的抗菌类药物,从饲喂处着手强化生猪对于非洲猪瘟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作为现阶段频发的猪病类型之一,本身呈现出强烈的传染性,且发病较急,很难确定特定的发病时段,若是相关人员未能即刻采取相应措施,便容易延误最佳防控契机,一经扩散开来,很容易引发更大范围的疫情。此病一般是受病毒入侵所致,通常以空气为传播介质,蔓延速度快、涉及面广,感染后的病猪身体部分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感染初期主要表现出状态不振、行动缓慢,随着病情的加重,还会出现发烧、厌食等问题。染上猪瘟的病猪一般在初期便会有较为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养殖人员平时要注意留心观察,一旦察觉到病猪的异常表现,便要立即将其隔离开来,做好检测,确定病情之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重视消杀,以免疫情的大肆蔓延。对于生猪产业发展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则要做好整体性考量,进行新的思考,将各项措施逐一贯彻到点滴之处,施以全面细致的综合性优化和管理,方能达到防控目标,助推生猪产业的长效性、稳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