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管理对防治鸡病的重要作用
2023-01-05杨红英
杨红英,翟 娟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 252300)
鸡养殖中,饲养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影响疫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鸡病防治中,应高度重视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鸡病发病率,保障鸡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1 鸡病防治中饲养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
1.1 加强饲养管理,防治细菌性疾病
鸡养殖中,细菌性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如: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禽霍乱等等。细菌性疾病致病原较多,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等。饲养管理时,如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佳、喂食腐烂发霉变质的饲料,均会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工作,则能够实现对鸡细菌性疾病的有效防治。鸡饲养管理时,应结合养殖规模、数量、日龄等因素,科学分群分类饲养,避免过度拥挤诱发鸡病。要保证圈舍通风良好,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要及时排风换气,及时排出圈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营造舒适健康的环境。要重视消毒工作,对鸡舍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有效杀灭致病菌,保证鸡群健康生长。
1.2 加强饲养管理,防治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鸡养殖常见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等,上述疾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严重影响鸡健康生长,严重的会致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鸡呼吸道疾病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气候、环境、温湿度是重要的诱发因素。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工作,亦可实现对鸡呼吸道疾病的有效防治。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开放式鸡舍应及时做好夜间保温工作,及时关闭窗户,协调好保温和通风工作,确保鸡舍空气良好,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污,避免鸡舍内氨气、硫化氢和粉尘的含量超标,尽可能地减少应激,避免损伤呼吸道,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
1.3 加强饲养管理,防治营养代谢病
鸡养殖期间,如饲养管理不到位,也会增加营养代谢病发病率,如:维A缺乏症、硒缺乏症、痛风等等,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会导致鸡营养不良、生产性能下降,病鸡会出现明显的消瘦、贫血、发育不良等多种症状。饲养管理不到位是诱发营养代谢病的重要因素,饲料营养单一、配比不合理、维生素、钙元素、硒元素等补充不足,饲料发霉变质等,均会增加营养代谢病发病率。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重点落实营养补充工作,合理搭配日粮,及时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满足鸡群生长对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能够有效降低营养代谢病发病率[1]。
1.4 加强饲养管理,防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发生,会对鸡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阻碍,进而影响养殖效益。鸡常见寄生虫病主要包括:球虫病、绦虫病等。以球虫病为例,该病属于原虫病,多发于15~50日龄的雏鸡,病鸡会出现明显的衰弱、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闭目昏睡现象,粪便带血,鸡冠呈苍白色,食欲下降,日渐消瘦,饲料报酬低,极易诱发肠炎等疾病。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工作,营造干净卫生的鸡舍环境,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鸡在地面上活动,及时清理粪污,定期消毒,定期驱虫,能够有效降低寄生虫病发病率。
1.5 加强饲养管理,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
鸡养殖中,一旦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会对全群鸡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例,该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在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患病鸡会出现嗜睡、体重下降、产蛋量下降等现象,同时会出现打喷嚏、咳嗽、流泪、眼脸肿胀、腹泻等症状。饲养管理时,如气温骤变、冷刺激,营养不均衡,会极大的增加该病发病率。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及时防寒保暖,保证营养均衡,尽可能的减少应激,能够实现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防治。
2 强化饲养管理,提升鸡病防治水平的对策探讨
2.1 饮水、开食管理
雏鸡入舍后,应控制好舍温,前1周应饮用温开水,水温应和舍温相一致。首次饮水时,应将适量葡萄糖加入饮水中,帮助其快速恢复体力。2~5d饮水时,可以将电解多维及抗菌类药物加入饮水中,提高雏鸡免疫力。要确保饮水健康卫生,避免污染。
2.2 温度管理
鸡饲养管理时,应严格控制好温度,这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的关键。要充分结合鸡日龄控制温度,雏鸡入舍后1~3d温度控制在33℃为宜,4~7d温度控制在32℃为宜,之后每周下降2℃,最终稳定在18℃~20℃即可。如温度过高,则会导致鸡不愿进食,生长发育缓慢,严重的会导致中暑。如温度过低,则会增加疾病发病率[2]。
2.3 通风管理
鸡养殖期间,通风管理亦是一项重要工作,养殖人员每日应结合天气状况及时通风,便于将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保证圈舍环境良好。特别是一些规模化的养殖场,要高度重视通风工作,结合鸡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通风量,降低温湿度,营造无异味的圈舍环境,降低鸡病发病率。
2.4 光照管理
鸡养殖中,光照极大的影响着鸡的性成熟、产蛋量、产蛋时间、新陈代谢、蛋壳厚度等等。因此做好光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光照管理时,应严格控制好光照时间、强度及颜色,保证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光照颜色适宜,禁止随意更改光照时间、强度和颜色,避免造成应激影响鸡的健康生长。
2.5 饲养密度管理
鸡饲养管理时,应严格控制好饲养密度,针对1周龄内的鸡,每1m2饲养30~40只为宜,针对2周龄的鸡,每1m2饲养15~20只为宜,针对3周龄的鸡,每1m2饲养10~15只为宜,针对4周龄以上的鸡,每1m2饲养10只为宜。如饲养密度过大,圈舍内会积聚大量的粪便、有毒有害气体,细菌病毒大量滋生,增加疾病发病率。所以养殖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饲养密度,确保鸡群健康成长。
2.6 饲料管理
饲料管理是否到位,是影响鸡群生长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养殖人员要结合鸡日龄,分阶段喂食对应的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适口性强,最好喂食优质全价料配合发酵料,并将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及中草药等拌入饲料中供鸡群食用,满足多种营养物质需求,提高抵抗力,降低发病率。要认真储存、检查饲料,避免出现霉变现象。
2.7 免疫管理
鸡病防治中,免疫接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养殖人员要明确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完善的免疫制度和计划,严格按照制度落实免疫接种工作。要结合区域内鸡病流行趋势、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免疫接种,从正规途径采购疫苗,正确储存、保管疫苗,严格控制好免疫接种方法、接种量,保证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以鸡禽流感为例,蛋鸡、种鸡等在2周龄、5~6周龄、17~18周龄各接种1次禽流感H5N2亚型灭活疫苗,初免每只0.3mL,采用颈部皮下注射法,后续免疫每只0.5mL,采用胸部肌注法,以后每间隔4个月免疫1次即可,能够有效降低禽流感发病率[3]。
3 结语
综上所述,鸡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背景下,极大的增加了鸡病发病率,阻碍鸡养殖业稳定发展。鸡病防治中,应高度重视饲养管理中,明确饲养管理的重要作用,制定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实现对鸡细菌性疾病、呼吸道疾病、营养代谢病、寄生虫病及重大传染病的有效防治,保证鸡群健康生长,推动鸡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