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研究
2023-01-05叶子明王瑜杨庆
文/叶子明,王瑜,杨庆
(柳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柳州 545000)
202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在劳动教育方面,国家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合理安排部署劳动教育工作。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必须认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中心环节,并且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生的全面发展。
1.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的研究现状
16世纪初,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说:“他们从学校里学习关于农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又通过到附近农场上进行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每个人除了要学会务农之外,还必须学习一样专门的工作技能。”[1]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的《教育学》提到,劳动既成就了教育的“知行合一”,同时又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更要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劳动中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2]冯亮亮认为,劳动教育应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形式中,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为没劳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杜人杰等人提出,目前高校要认真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家庭、学校与社会要相互监督,不断拓展大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途径,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陈晨认为:“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对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培养要求,因此高校逐渐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将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教育的学习体系中。高校要跟紧社会发展进程,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观,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高校实践的合作,达成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充分利用教育与教学资源,加强对劳动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培养学生有关劳动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劳动的动手能力。”[4]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意识及其培养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高校学习与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与时俱进地反映当前劳动教育情况的研究却很少,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缺乏对应用型本科生劳动意识及其培养教育的研究。
2.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淡薄,他们往往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不愿意主动劳动,缺乏认真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应用型本科生对于劳动价值的取向趋于功利化。一些应用型本科生为了个人利益,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浮躁的心理导致应用型本科生缺乏劳动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的缺失,造成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3.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的改革路径
3.1 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资源共享。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与习惯,是高校劳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机制上,高校应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建立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和劳动教育管理部门,保证劳动教育能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得到普及。
3.2 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高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第二课堂上的吸引力。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它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技能、实践技能,拓宽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视野。高校应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技术能力培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第二课堂开展应用型本科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应用型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高校应重视应用型本科生劳动意识培养工作,将应用型本科生劳动意识教育与家国情怀、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团结协作、责任意识相结合,增强应用型本科生劳动意识,弘扬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促进应用型本科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3 重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校应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创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新实践平台,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另外,高校还需要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自主创新”为前提,积极鼓励应用型本科生参加校内外学科竞赛。高校必须结合理论知识教学,让应用型本科生全程参与实验实践项目研究,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效还需要让应用型本科生进行多维度、多方向、多等级的综合项目训练,提高实验实践项目的质量,以及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动手能力。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训、互联网+大赛等活动,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生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帮助应用型本科生抓住就业机会。高校应提供创新创业项目企业级孵化平台,给应用型本科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了解当今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和国际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帮助应用型本科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让应用型本科生充分认识劳动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4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
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柳州工学院为例,该校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逐步建立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全校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校企合作理事会,与国内外1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实训教学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帮助应用型本科生了解最前沿的专业资讯,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建立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建立实践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依托校企合作,将课堂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相融合,从而增强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
3.5 建立劳动教育多元化动态评估体系
建立劳动教育多元化动态评估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本科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高校需要根据劳动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动态评估体系。在动态评估体系中,高校不仅需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多元化动态评估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活跃程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另外,高校应在期末考核中加入劳动教育考核环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高校还应多元化动态评估劳动教育结果。
4.结语
本文结合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应用型本科生的劳动意识及其教育培养的改革路径。高校需要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程相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另外,高校还需要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建立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将课堂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相结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综合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