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生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的技术、装备和服务
2023-01-05
(一)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研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污水、垃圾中有机碳固定封存,生物质能利用,高值化资源回收技术。推进环保装备制造、材料药剂生产等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开展绿色产品设计和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建设。鼓励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推广短流程、低能耗、低物耗工艺和高效节能设备以及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鼓励推广制冷剂回收利用技术。发展碳排放监测与评估核算、碳核查、碳资产管理以及碳减排技术服务。发展碳汇监测评估服务、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产品和服务。
推广无毒无害原辅材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清洁包装原料,减少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所列化学物质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发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服务,推广园区资源、能源的梯次循环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广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以及余热余压回收、再生水回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生产技术。开展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和技术服务。
推广可降解塑料、生物基树脂,推广绿色低碳保温材料、相变储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推广节能玻璃、节能门窗,节水厨卫设备。研发推广家用高效油烟净化、空气净化、水质净化、厨余处理、绿色家电等绿色家居产品。推广绿色低全球升温潜能值(GWP)的制冷剂。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开展室内车内空气检测净化、居民废旧物资便利回收等服务。
(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研发高效多功能滤料、中低温抗硫脱硝催化剂及废催化剂回收利用技术。研发PM2.5、汞、二噁英、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优化“特、难、杂”工况烟气治理工艺,推广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研发推广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锅炉炉窑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技术装备。开展烟气治理设施的能效管控评价,推广烟气治理设施环保管家服务。
研发用于VOCs 净化的高性能蜂窝活性炭、分子筛和蓄热体。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油墨、涂料、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推广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的无组织排放管控技术、VOCs 深度治理技术和全过程治理模式,开发协同减排工艺。推广工业企业VOCs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推进集中涂装、活性炭集中处置等服务。
研发推广柴油车、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源排放高效污染控制技术和装备。研发恶臭异味在线监测、高效治理和扬尘控制技术装备。研发高效低耗、易维护、协同处理VOCs 的油烟净化装置,推广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发展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第三方运维服务。研发重点领域大气氨治理技术。研发多功能、智能化的室内空气净化产品。
(三)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研发推广城镇污水深度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污泥深度脱水工艺技术与装备,推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研发推广低碳型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氮磷和能源回收技术,提升污水处理设施智慧化管理和低碳运行水平,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率。积极参与污水配套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建设、修复和运维服务。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约化运维模式。
研发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电镀废水、电路板废水的重金属去除技术,食品、酿造废水厌氧处理及资源化处理技术,石油化工、煤化工、焦化、精细化工、制药等难降解工业废水的高级氧化技术,高含盐废水的有机物深度脱除、膜处理、蒸发等处理及分质资源化技术。研发涵盖水平衡和盐平衡的工业园区水处理综合优化技术。
研发推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改善和风险防控、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入海排污口整治、海水养殖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海域岸滩环境治理、富营养化及黑臭水体治理、重金属及新污染物处理等技术装备。推广流域和海域水陆一体化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模式。研发流域水质安全预警与保障平台构建技术、水生态环境溯源与智慧预警技术。开发适合我国不同流域特点的水质﹣水沙﹣水生态环境生态模拟模型、环境DNA 检测试剂盒等。研究开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协同优化调控技术。
研发高性能膜材料、靶向吸附材料、生物菌剂、绿色阻垢剂、高效催化材料等材料药剂和高性能风机、水泵、阀门等设备,推广水源热泵、节能风机、高效曝气器、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
(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研发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地块精细化调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广气相抽提、热脱附、生物修复、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推动直接推进式钻探、药剂高精度混合装备、修复专用模拟软件国产化,研发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专用安全高效药剂。研发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污染防渗改造、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装备。发展符合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在产企业修复与风险管控等服务,推广“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的一体化修复模式,探索实现生态修复增效、增收、增绿、减排多重效果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研发适用于平原、山地、丘陵、干旱缺水、高寒、居住分散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典型地区的农村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工艺和设备。开发适用于居住分散地区的生态化治理新技术,探索黑灰水分类收集处理、畜禽粪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等模式。研发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农业面源多元协同治理技术。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修复和运维服务模式。开发低耗、高效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农村黑臭水体识别技术,建立“空天地”一体、高效智能的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服务体系。
研发推广适合农村垃圾处理处置的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装备和模式。研发农业面源调查监测、负荷评估和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回用、农田氮磷流失减排、农田退水治理等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生理阻隔、土壤调理等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技术。
(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领域
研发推广智慧化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技术装备和服务系统。研发厨余垃圾、污泥等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装备,垃圾焚烧提标改造以及飞灰安全处置和资源化技术装备。提升垃圾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填埋设施规范化运行服务水平,探索城乡融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服务模式。
研发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固废的处置与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服务。研发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装备,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提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报废汽车拆解等设施规范化运营水平。
研发磷石膏、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装备。研发水泥窑、燃煤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废金属、废纸等废旧资源的绿色分拣、加工、回收技术,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尾矿和煤矸石原位井下充填等先进工艺。探索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利用服务,规范难利用冶金渣、化工渣贮存设施的建设运行服务。
研发危险废物源头减量、清洁生产工艺,以及等离子体(或电阻式)高温熔融等技术装备。研发重金属螯合剂、固化稳定化药剂。研发聚氯乙烯行业无汞催化剂技术。推广医疗废物消毒及无害化处置技术装备。发展危险废物鉴别服务和针对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分散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转运服务,推广工业园区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贮存专业化服务。发展支撑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
研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在石化、化工、橡胶、树脂、涂料、印染、原料药、污水处理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示范。开展新污染物危害识别、环境风险评估、调查监测服务。
(六)减振降噪及辐射污染防治领域
研发功能型吸声材料、声学超材料、新型减振降噪材料、低噪声振动产品;大力推广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阵列式消声器、轨道阻尼减振系统、浮置道床轨道隔振系统、超微穿孔(微缝)吸声结构等先进技术;更新升级各类声屏障、低噪声路面、机械设备用通风隔声罩、高效隔声门窗和通风隔声窗。
研发高精度、低成本、微型化、网络化、动态实时感知的噪声在线监测和智能监测设备;提升便携式噪声执法监测设备的耐用性、易用性。
全面提升噪声与振动分析预测技术;开发完善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各类专业数据库;拓展基于噪声地图的城市噪声模拟、评估与监管的信息系统;发展噪声自动监测技术系统和专业监测服务。
研发高精度、集成化、自动化辐射监测及专业人员辐射防护技术装备。研发放射性废物、伴生放射性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置技术与装备,开展相关处置服务。研发突发放射性污染事件综合应急处置技术装备。
(七)生态环境监测领域
加强环境监测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攻关。研发卫星遥感、热点网格、走航监测等“空天地”一体化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更高精度、更多组分、更大范围、更加智慧化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发展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小型化环境监测设备。
研发环境监测专用模块、控制器、标准物质,颗粒物、VOCs、氨等直读式监测设备,重金属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研发推广温室气体及区域碳源汇监测、PM2.5和臭氧协同监测、水生态环境监测、农村面源监测、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地下水监测、噪声监测、重金属快速监测、新污染物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全自动实验室等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大气痕量含氟温室气体高灵敏度自动监测设备。
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环境监测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广集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一体化的环境管理模式,推进污染源空间风险区管控、环境监控预警、环境风险防范等平台建设,支持环境治理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数据质量监管等协同管理能力提升。
(八)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
研发矿山绿色开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推行矿山行业“梯级回收+生态修复+封存保护”服务模式。聚焦重点流域区域,研发推广河湖一体化的水生态修复、河湖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河湖水域水生植被恢复、河口生态保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生态脆弱区土壤-植被修复。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修复模式,探索“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导入”、碳汇项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等生态环境修复模式。研发油气开采储运、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等高环境风险领域环境事故、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处置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