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3-01-05张灵晖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法治

张灵晖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1],高等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目前,各高校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深入挖掘,每个学科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法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点,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行政法课程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涉及的社会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只有广泛研究探索行政法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要素,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融入行政法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行政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在我国法学学科教育体系中,行政法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推进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决定了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 年5 月发布)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内容寓于其中。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立足于行政法的教学课程体系,挖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的相关资源,形成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不断将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在传授学生行政法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将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决定了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目前的战略布局,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是行政法课程思政的本质。行政法是一门具有较强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和根本的一致性,[2]行政法课程不应当只是行政法律规范条条框框的讲授,提高法治素养才是课程的灵魂,在行政法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思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是落实“德法兼修”这一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行政法教育教学的内在责任和应有之义。法治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的行政法专业知识,又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权威、体现法治精神的精髓。[3]

(三)行政法课程内容地位决定了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行政法是有关行政职权、行政行为及程序、违法及责任和救济的法律规范,其课程内容始终贯穿着公权力的行使、合法合理行政、诚实守信政府、公共权益等,主要涉及到行政公权力与行政相对人的私权利关系问题。在我国,本质上来说,作为拥有行政公权力的部门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应当是一致的,然而由于现实生活中行政管理的复杂性、特殊性,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特别是面对比较热点的行政执法事件时,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公共权益的分配等问题时,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站在什么样立场,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来对事件进行阐释,如何客观理性评价出现的矛盾和焦点,让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事件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探究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理性分析和寻找合法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对事件的判断和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未来相应问题处理的价值判断。学生可以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讲授中,坚持对依法行政、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做到坚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囿于传统的行政法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相关研究和实践还在探索之中,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行政法教材和教学大纲缺乏课程思政元素

教材和教学大纲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资源。行政法课程教材始终不统一,各个院校教材的选择,都是由各个学院教务处发布教材征订通知,由各专业教师在通知范围内自行进行选择,目前的行政法课程教材主要沿用的还是传统的专业体系和内容,立足点和出发点均是学好行政法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明显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推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有必要由授课教师在行政法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内容,以推动行政法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有待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理念认识不足会直接导致行动上的不到位。长期以来,法律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比较薄弱,普遍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处辅导员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专业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专业课,将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正是这样的理念偏差,导致很多行政法授课教师没有树立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念,无法正确认识教授行政法知识与对学生的价值指引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协同。

(三)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非思政专业的法律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身欠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的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自身的专业领域的教学中可以做到驾轻就熟,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的培训,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导致部分行政法专业教师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二是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学手段上有欠缺。由于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观念比较薄弱,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专业法律知识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挖掘行政法课程思政的元素,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就事论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内容割裂开来,在专业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进行“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4]

三、实施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应对措施

针对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寻找行政法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切合点,探求行政法课程思政的突破口,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一)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中

教学大纲和教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在推进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要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效,就是要确保在行政法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贯穿于行政法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形成行政法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将行政法课程思政的目的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大纲中。比如,在行政法课程定位中,明确行政法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一门法律专业课程,在行政法教学目标中,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章节内容上,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如通过“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讲解强调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要讲诚信;讲解行政权力时重点讲解行政机关行政权力不得滥用,要合法合理行政;通过对国家行政机关与党的中央机关、国家机构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国家行政机关职能有所了解,同时介绍党的中央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间关系和党领导一切与人民当家作主之间关系;通过讲授国家8 次政府机构改革后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建制及特点,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了解时事政治。

(二)强化行政法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传道授业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而传道比授业更为重要,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主体,行政法教师要秉承育人先育己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自觉成为意识形态和道德修养的传承主体。一方面,行政法教师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的政治和理论修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只有自身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教学中行为示范,言传身教,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真正理解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在要义,才能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三)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行政法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如何将思政元素适宜地融入行政法专业课程中,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需要行政法教师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行政法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1.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实现行政法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教学的能力刻不容缓。首先,行政法任课教师要提高政治能力,不仅精通自己的法学专业,有完成行政法教学任务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学以致用,实现行政法教学的专业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其次,行政法任课教师要积极参加有关课程思政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三,行政法任课教师要广泛参加法治社会实践,促进行政法专业理论与行政执法实践的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提升行政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将课程思政的元素与行政法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行政法教学全过程,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要充分挖掘行政法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行政程序”时,重点围绕“法律程序与核心价值观”、“行政法律程序原则与核心价值”、“公安机关依法行政与程序规则”等方面展开。在讲授过程中,重点突出法律程序的“公正、理性、参与、和谐、尊严”等独立价值,从而与核心价值观连接起来。可以通过热点案例的剖析解读,突出法律程序在限制权力、保障公平、法律信仰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要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将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相融合。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现场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融入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鲜活的案例面前,引发其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三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载体,开展行政法课程网络思政建设。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有手机,教师要通过网课、微信群、微博、QQ 群等,广泛开展云宣讲、云演讲、云答题、云接力等活动,特别是网络上出现行政执法热点社会事件时,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解读法律问题,宣传依法行政的理念,传播正能量。

3.开拓能力培养,打造行政法课程思政的实践平台。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思政教育的同时,还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行政法教学实践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开设行政法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行政法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教学的衔接。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行政执法宣传活动或行政法律咨询活动,利用课堂上学到的行政法专业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行政法律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还可以到相关部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与公安机关、法院、行政执法局、律师事务所等建立课程思政改革的联动机制等;采取邀请专家走进学院进行专题讲座、交流访谈等形式,围绕当前社会发展中涉及行政执法的热点问题,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权益问题等,对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讲解和阐释,使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有更为深入和正确的理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行政法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行政法课程的特殊视野,创新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专业授课与思想政治的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行政法行政法治
行政学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行政法上的双重尊重
《行政法论丛》稿约
巴西行政法500年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