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门源6.9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5王子豪陈鑫高伟李伟华于敬泽

中国应急救援 2022年2期
关键词:灾情防灾工作组

王子豪 陈鑫 高伟 李伟华 于敬泽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根据1月11日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青海门源6.9级地震烈度图,本次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根据应急管理部青海门源6.9级地震工作组总结报告,截至1月13日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20次,最大余震5.2级,地震造成青海省海北州、西宁市74625人受灾,10人受伤,13873人紧急转移分散安置,1间农房倒塌,约7.7万间农房不同程度受损,7755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一般损坏;甘肃省张掖、武威、金昌、临夏4个市(州)15个县4万余人受灾,2212人紧急转移安置,12间房屋倒塌,85间房屋严重损坏,1.7万余间房屋受损。同时,地震造成两地公路、桥梁、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坏。

1 灾害应对情况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黄明同志第一时间调度指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地震灾害三级应急响应,连夜派出工作组赴灾区一线指导协助地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工作组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和黄明部长部署要求,抵达灾区后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克服高寒缺氧、余震不断、路况恶劣等困难,深入受灾严重的青海海北及甘肃张掖2个州(市)的3个县、4个乡镇,重点查看房屋、学校、企业、桥梁隧道、公路铁路、供水供热基础设施和灾民安置点等共20余处,与省、州(市)、县三级抗震救灾部门座谈交流6次,督促指导地方做好灾情核查、群众安置、抢修保通、次生灾害防范、震情监测研判等抗震救灾工作,历时5天,累计行程1300余千米。

受地震影响较大的青海、甘肃两省震后立即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青海、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震后都第一时间召开紧急调度会,了解地方受灾情况,并按照各自的地震应急预案果断启动应急响应,青海启动二级响应,甘肃启动三级响应。

青海省应急、交通、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第一时间共计出动2800余人,车辆220余台,全方位排查灾区房屋安全、电力供应、通信网络、医疗卫生、社会治安、道路交通、水利工程、水质检测、地质灾害、物资保障等,青海消防救援力量25车137人在震中立即开展人员搜救、灾情排查等工作。

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3车20人、省消防救援总队35车300名消防救援人员携带装备器材4800余件套、靖远矿山救护队7车31人等多支救援队伍陆续赶赴现场,同时甘肃气象、地震、粮食和物资储备、交通等部门紧急开展会商研判,做好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救灾物资调运准备等工作。

本次震后应对工作,各部门闻震而动,反应迅速。应急部现场工作组准确把握灾情,找准次生灾害排查、群众安置、应急保障等防灾工作的重点,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地方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和灾情核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对比2021年青海玛多、云南漾濞、四川泸县3次地震应对情况,此次地震应对工作体现了我国地震灾害应急体系正逐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各级部门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2 现场应急工作的实践经验

此次门源地震震级高,但造成人员伤亡少,这虽然与地震发生区域人口稀疏有关,但也与近年来中央及地方重视防灾工作,加大防灾力度,群众防灾意识提高有关。地震发生后,各方反应迅速、应对高效,对地方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进行了一次实战检验。

2.1 党的坚强领导是抗震救灾取得成功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次地震高度重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地震后立即启动国家地震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并派出现场工作组。受灾较重的青海、甘肃两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反应迅速,各级领导冲锋在前、指挥得当、调度有序,充分发挥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通力协作,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畏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有力推进了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妥善安置了受灾群众,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为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应急指挥体系是抗震救灾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地震发生后,青海、甘肃两地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立即启动运转,部分市(州)指挥部与县指挥部合并运行,成立现场联合指挥部,根据灾情特点,分设综合协调、抢险救援、群众生活保障、医疗防疫、新闻报道等若干工作组,各组按预案分别承担抗震救灾职责。应急、公安、武警、交通、住建、卫生健康、地震、通信等相关部门在现场联合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扎实做好人员搜救、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物资调运、抢修保通、灾情核查等工作,保证了抗震救灾的有力有序高效。

2.3 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是减轻灾害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青海、甘肃两地高度重视民居抗震安全,尤其是脱贫攻坚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能力。震中青海门源县在2016年门源地震后已实现新农村工程全覆盖,全县109个村3万余户农村居民基本完成房屋改造。这次在凌晨发生的地震震级大、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但没有造成房屋倒塌,仅造成门源县10人轻伤,且均是转移避险不当导致。受地震波及的甘肃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密集,却没有出现人员伤亡,这充分说明了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是有效抵御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4 夯实基层防灾能力是减轻灾害的重要基础

市县一级应对是否有力有序,直接影响抗震救灾工作全局。甘肃省张掖市的一些经验性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如:在指挥体系方面,整合各级指挥机构,实现扁平化运行调度;在组织领导方面,各级领导干部下沉一线,组织、纪检部门跟进指导监督,压紧靠实工作责任;在灾情核查方面,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组,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在群众转移方面,做到“人员腾出来、拉起警戒线、挂起警示牌”,专人专班保障特殊人员。近年来,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持续强化重点地区地震防范应对准备工作,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地方一次又一次有力有序应对地震灾害。

3 思考建议

3.1 规范现场工作组工作模式

在遇到震级较大、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后,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往往会派出现场工作组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工作组成员一般由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指派,人员并不固定,因此工作组成员对现场工作的经验及认识也存在差异,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参加地震应急工作。地震应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留给工作组成员互相熟悉磨合的时间有限,现场安排部署任务一般以口头的形式,可能存在误听或理解偏差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加强现场工作组的组织,开展工作前将一些比较基础的任务分工及工作要点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提前布置,各成员根据分工对号入座,各司其职。每个分工小组要设定组长,专门负责汇集情况、上报小组工作情况以及传达领导指示。工作组每次会议或者重要行动时形成书面记录,以便后面对整个应急工作的总结复盘。

3.2 规范灾情核查报送内容

在救灾应急工作中,政府部门对地震灾情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救援力量、设备物资等能否及时到位,也决定着伤员和受灾群众能否得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安排,因此对灾情核查报送不仅要快,而且要准。本次地震发生后,国家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第一时间进行了灾害损失的核查,但各自的统计口径、标准并不统一,导致各自的统计数据不同,上报的灾情五花八门,政府部门在收到这些数据报告后一时间无法迅速做出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决策者的判断时间。建议在灾情核查上,应急管理部门可以将一些需要收集的基础性数据进行规范统一,如灾损情况应统计的类别、计量单位、灾损认定标准、灾情上报的时间节点等。

3.3 充分发挥专家及工作组指导能力

本次地震有大量专家投入到烈度调查工作中,这些专家不仅擅长震情的分析研判,在灾情的判定上也有丰富的经验,而且都深入一线,有更加直观和专业的看法,因此可充分发挥这些专家的专业优势,在烈度调查的同时辅助开展灾情信息收集工作。另外此次地震发生地临近省界,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涉及两个省份,两个省份在灾情、救援力量、应对能力、地方经济及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且两省涉及范围广,各受灾点之间距离较远,单个工作组疲于奔波,难以充分发挥现场指导能力,且针对性较弱。在人员力量充足的条件下,中央派出工作组时可针对此类跨省情况派出多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作组因长途奔波而浪费的时间,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作组的现场指导能力,也更方便地方的协调及保障工作。

3.4 加强特殊环境下的群众安置工作

地震灾害发生后,群众安置工作是灾区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所在。本次地震所在地聚居区平均海拔2500~2700米,部分安置点海拔达到3000米,且地震发生时正处于冬季,夜间户外温度可达零下十度,因此本次震后群众安置具有高寒、高海拔的特点。对于此类情形,传统安置工作无法完全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需求,比如普通救灾帐篷的抗旱保暖性能远远不足,高海拔地区水烧不开等。受灾群众无法在安置点正常生活,部分群众还可能私自返回自住房,若遇较强余震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切记不可照抄硬搬普通地区的做法,要结合该类地区的特点,在常态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应实际情况,切实做好群众安置工作。

3.5 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本次地震中,兰新高铁大梁-祁连山隧道间的桥梁受损严重,桥面错位,铁轨变形。该处距震中5千米,与冷龙岭断裂带相交,加上此处海拔高达3670米,高寒高海拔的恶劣环境给抢修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截至1月30日仍未完全恢复通车,对春运造成较大影响,具体恢复时间未知。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复杂,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道路、铁路、桥梁等线性工程无可避免地会穿越一些断裂带,地震对该类基础设施安全威胁极大。因此对跨越地震带上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设施、能源设施等提升抗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采取更有效的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应用防震减灾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各类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

3.6 加强地震演练及宣传培训力度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成纵性和续发性等特点,并会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波及范围广,造成损失大,成灾地震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专业从事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人员有限,难以实现防灾工作全面覆盖,因此需要动员更广大的群众参与到日常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中来。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马场查看受损情况时,由于马场近期开展了相关演练,马场内的群众在地震发生后并未慌乱,有序应对和处置地震灾害,保证了人员生命安全,并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因此,通过开展大量的演练和宣传培训,让群众拥有识灾、避灾、防灾的能力,从被动防灾转变到主动防灾,将防震减灾变为生活中的日常事务,整体意识提升,将是降低震灾损失的最大关键。

3.7 科学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坚持科学重建、安全第一,确保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有序发展。受本次地震破坏较为严重的海北州和张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结合地方经济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另外在建设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水平,借灾后重建大搞超出地方实际需求的建设,这样不仅会在资金上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在后期维护、修缮上也会对当地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短期内看好像地方建设水平提升了,但长期来看地方负担增加,并不利于城市发展。

4 结语

本次地震基本囊括了地震灾害的整个应对过程,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检验,深挖此次地震应对的各项细节,复盘自身防震减灾工作,对强化提高地方防震减灾能力具有指导意义。此次地震发生在年初,虽然造成的人员伤亡小,但也为全年的防震减灾工作敲响了警钟,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能如此幸运,各级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时刻绷紧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做好抗大震救大灾的各项准备。

猜你喜欢

灾情防灾工作组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省事神器神奇的Excel工作组
“灾情”
FIFA解散反种族歧视工作组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
团中央青农部派工作组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