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研究
2023-01-05陈岩,王悦
陈 岩, 王 悦
(1.东北农业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马振清先生曾在其书中说:“政治认同是人们在当前的社会中所拥有的归属感,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既有意识上的归属感,而且还有情感上的归属感。”[1]这种归属感会带来一定的政治联系、政治依从以及政治拥护行为。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他们的政治认同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事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等。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用户不仅可以自主生产内容进行参与,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社区进行沟通、互动,尽情享受虚拟社会带来的交往,这恰恰迎合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发挥主体性的需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交媒体中来,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发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政治认同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当前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信息传输快捷、手段方便,依托于容量巨大的网络体系,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日益多元、丰富的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社交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学生可以实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仅可以及时获取国内时事政治、政治政策、政治活动,还可以搜索外交活动、其他国家的政治动态等等,以满足自身的政治认知需求。各级政府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注册官方账号,宣传自己的政策方针、政治活动等信息,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官方回应和解读,不仅能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搭建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共同观看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参与互动讨论,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通过这样的方式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慢慢形成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2.即时的信息传播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时效。社交媒体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它能够有效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将各种时事政治、思想、社会热点等第一时间传播给公众,大学生作为活跃在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的“行家”,能够迅速捕捉和了解这些信息。例如,在2021年11月11日刚刚召开完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会议结束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随即发布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12日中共中央就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官方社交平台上同步直播,大学生们纷纷观看直播并在下方评论跟帖“划重点”“知识点来啦”,各高校也利用网络媒体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传播到校园,这种即时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时效性,也能够让大学生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对自己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因此,通过社交媒体及时掌握国家最前沿的理论动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及时全面了解我们国家的各项工作的最新进展,既可以满足大学生对政治运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认识需要,又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时效。
3.全新的交流互动环境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在社交媒体还未普及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为政治类讲座、论坛、座谈会,或者校内党团支部组织的相关活动,政治认同主要依靠官方发布的消息,传播主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并成为连接大学生与政治的重要桥梁,大学生即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这种较为宽松的交流互动环境增强了信息在传播中的互动性,比较符合大学生不愿被束缚的特性,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发表对政治事件、政治热点的看法,或者在政府官方社交平台上留言,政府不仅会给予相应的回复和反馈,还会通过社交媒体营造出“人人都可议政、人人都可参政、人人都可知政”的民主政治氛围,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例如政府相关部门运用舆论监督、网络投票、网络反腐、网络采访等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这些政治活动中,引导其正确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切实体会到政治参与感,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髙了大学生的政治认识水平,长此以往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消极影响
1.社交媒体的情绪化表达左右大学生政治认知。大学生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政治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内化为知识和信仰。大学生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正确理解认知对象,进而形成直觉、印象和判断。然而当前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带有情绪化的网络表达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知,它们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充分释放“话语权”,将社交媒体变成一个喧嚣的舆论场。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往往带有某种仇恨特权、抨击不公、挟私报复的初衷,因自身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就对社会现实不满,经过网络的转述后把个人问题放大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在网络“蝴蝶效应”的带动下,这些负面情绪起到“传染性”和“同化”作用而变成公众“暴力围观”的热点。大学生群体还尚未建立起稳固的价值体系,意识观念摇摆、心理防御薄弱的大学生在这些网络事件中难免会受其影响,这就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政治认知,容易造成他们政治价值扭曲,增加了他们辨别真伪、判断虚实的难度。
2.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过程。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非常显著的“碎片化”特征,完整的信息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被分散为各种各样的信息碎片,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表达自己的政治感悟、分享观点看法,又将其继续传播,信息碎片就继续被肢解为更小的碎片。在这个“全民麦克风”时代,很多信息碎片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一些发布虚假信息和制造谣言的人趁虚而入,加之网络环境过度市场化,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常常会在完整的信息资源中选择一些博人眼球、断章取义的信息碎片发表,对于一些能够引起轰动的政治话题、社会人物和事件,网络上的“标题党”就会制造噱头,政治信息逐渐被弱化、边缘化和庸俗化,大学生接收到这些不完整、不客观的信息碎片后,只能从部分而不能从整体去把握政治信息的全貌,容易在无形中造成政治认知的偏差。大学生只有对国家政治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才会逐步达到政治认同,这是一个过程,而社交媒体中的部分信息碎片阻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应予以重视。
3.社交媒体传播的不良文化造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暂时性迷茫。社交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发言者身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并且这种隐匿性的弊端日益突出。在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和外部势力借助社交媒体的隐匿性通过网络平台向我国社交媒体用户进行政治认同的输出,宣扬他们的“普世价值”、“人权”、“民主自由”等观点,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一定的冲击。“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在国内,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此机会在社交媒体上大肆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由于很多网民的思想防御意识尚未成型,容易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的侵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被寄予无限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由于他们的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对于这些不良文化还不具备正确分析和判断的素养,辨别能力较差,这就使得大学生成为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拉拢的对象,他们把目标瞄准我国大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其强大的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灌输西方的政治模式、宣扬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这就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诸多困惑,导致大学生找不到政治认同方向,造成认同的暂时性迷茫。
4.社交媒体监管体系不完善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效果。当前我国社交媒体的监管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但监管难度却在持续加大。首先,社交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相关部门对网络上传播的内容缺乏规范与引导,一些虚假信息、低俗内容出现时只是采取警告发布者并把相关内容删除下架的方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存在缺位,惩罚力度并不大,难以起到很好的监管效果,更难对整个行业起到约束作用。其次,社交媒体后台监督技术不够成熟,文字信息、视频内容的过滤和约束机制有待加强,技术监管系统应尽快对信息过滤技术和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让监管技术的进步跟上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后,相关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闭塞。对于一些负面信息的预防和处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但是实践中在辨别信息内容真伪、优劣层面上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导致信息传达不及时,这些都加大了社交媒体内容监管的难度,直接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效果。
二、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
(一)坚定性与动摇性并存
我国一向重视公民的政治认同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信心,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当西方一些以历史虚无主义为首的意识形态企图冲击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壁垒时,当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蚀时,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就会发生动摇,政治认同的取向产生迷茫。
(二)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3]。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动个体,在政治认同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认同客体进行对应性分析,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来选择客体,尤其是在面对社交媒体海量信息时,大学生会自发地对信息作出有效的筛选,并以独立的个体在网络平台上提出利益诉求、发表言论、进行政治参与等等。但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思想的政治主体的同时,又以群体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他们无法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脱离,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个体的政治认同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关系和利益的发展而调整。
(三)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就是其政治认知不断深入的动态发展过程,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利益需要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大学生个体政治生活经验的发展而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盲目的而是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逐步实现政治认同的优化升级。但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不是时刻都处于动态发展中,在特定时期会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例如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即使社交媒体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他们也能毫不动摇地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下,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措施和效果,中国制度彰显着举世瞩目的优势,更坚定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社交媒体广泛使用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政府加强对社交媒体的法律管控
当前在社交媒体上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入侵、各种暗流涌动,为了保障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科学发展,政府要重视对社交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3]。目前我国就网络管理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2016年12月27日颁布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但是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一些新兴的网络问题不能得到规范的管理,以致于出现法律法规不该有的缺位。所以,政府的当务之急是为社交媒体平台健全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保障体系。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完善法律条款来规范各种网络行为,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增加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陈旧过时、不适应现实的法律法规果断废止,保持法律法规的常态化和动态化。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是社交媒体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证。其次,政府要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对社交媒体进行监督管理,用完善的法律条款来规范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对传播有害信息、抹黑我国的政治制度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全民监督奖励制度,有效增强政府对社交媒体的管控。
(二)政府提高运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社交媒体是新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载体,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的作用,提高运用社交媒体的能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就是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政府要积极主动占领社交媒体这一价值引导的重要阵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整合各种社交媒体,熟练运用官方APP、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同时发布信息,借助社交媒体图文并茂、音视频的形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有效提高宣传效果,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信息公开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前提条件,在面对社会上的突发事件时,政府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无时间地域限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第一时间公开真相及后续进展,在保障好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传播真实权威的声音,自觉做到“能够帮助民众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公共事务不持偏见”[4]。政府要利用好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使其在良性的行为活动和交流中及时修正自己的政治认同。
(三)强化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高校这一“主阵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取理性认识、巩固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形成起着引导作用。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因此,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要与时俱进,将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结合,用丰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首先,高校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仅是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主要任务,“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大学生虽然通过思政课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但是还会面临社交媒体上的多元价值观影响,这就需要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等相关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中,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其次,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载体上,可以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通过这些官方社交平台发布时政热点或者学校的相关信息,提高大学生对时政信息的关注度,加深对政治生活的认知;在教学内容上,发挥社交媒体拓宽课堂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交媒体相互融合,例如,在社交媒体上结合视频资料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任领导人的经典语录等理论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接受政治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活动,如放映红色电影、国家时事新闻线上研讨会,在国庆节、建党庆祝日等重要节日开展“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的主题征文活动,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展示。
(四)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
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成为大学生书写新时代篇章的素质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地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学习政治知识,时刻关注国内外政治走向,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局势,利用社交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逐渐扩展自身的眼界,丰富政治思维,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其次,大学生要增强对社交媒上各种政治信息的辨别能力,明确自身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获取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有价值信息,主动甄别并抵制不实言论和虚假新闻,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理性发表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自身做起,不信谣不传谣。最后,大学生要增强自身政治认同的政治情感。健康向上的政治情感是产生持久认同的不竭动力,它能让大学生保持饱满、向上的状态,对政治内容产生兴趣并自觉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以大学生要将政治与内心情感联系起来,培育科学的政治信仰,从内心深处认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外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