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智库合作:意义、现状与展望*

2023-01-05王珩周星灿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非智库非洲

■王珩 周星灿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金华 321000

非洲智库在非洲一体化和平发展事务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不仅影响着非洲大陆内部的各项重大政策动向,而且影响着非洲舆情动态以及外部关系[1]。近年来,中非智库成为推动中国与非洲各国政府及广大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合作成效显著,促进了双方对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夯实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精神动力。然而,与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相比,智库合作的水平、质量与规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研究中非智库合作的意义、现状与成效,探索中非智库合作的创新路径,发挥其对中非关系的智力支持与驱动作用,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1 中非智库合作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智库交往与政党交往、政府交往、议会交往等相等,智库对增进各国人文交流、筑牢国家间民意基础具有重要作用,要重视智库外交,建立智库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使其成为协调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非智库合作顺应全球智库发展的新形势,契合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需求,有利于提升中非合作话语权和影响力。

1.1 顺应全球智库发展新形势

当前,全球治理日益迫切,思想竞争正在成为大国博弈、地缘政治交锋的重要变量。作为连接知识和公共政策的桥梁,智库可以、也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推进人类文明百花齐放、发展成果共享和更高水平的合作。非洲智库大部分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智库,主要包括研究、咨询、培养、引领、外交等功能,致力于非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到“为精英群体提供知识和策略,但终极目标却是服务于人类福祉和公共利益”[3]。近年来,非洲智库的数量大幅增长,2019 年智库的总数为699 家,2020 年为797 家;研究对象不断拓展,逐渐建构起研究网络;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覆盖,并日益重视参与全球治理以及与非洲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对非洲“二轨外交”、区域一体化以及自贸区建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4]。中国发布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明确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适应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5]。但发展中国家智库的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均仍有较大空间。部分非洲智库因受西方国家基金会等资助,从而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其独立性与自主性有所欠缺。在现行国际智库体系中,加强发展中国家智库建设与合作有利于双方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自身能力,为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契合共建“一带一路”新需求

习近平主席强调:“智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开展智库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6]”2019 年,“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这是对中外专家关于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学术交流机制化、常态化共同意愿的积极回应,标志着“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The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发布报告称,“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最有力的外交政策举措之一,其能够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支持,特别是有利于促进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努力和不断增长的软实力已经开始改变国际社会的看法[7]。埃塞俄比亚发展研究所(The Ethiopi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学者认为,中国提倡的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新型国际关系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发展契机,不仅可以使非洲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还能够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重建[8]。深化中非智库合作,有利于深入洞悉各国诉求,准确地把握各国利益汇合点,寻找互利、共赢的途径,促进各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中非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契合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中非合作的效率,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共识中实现经验本土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1.3 提升中非合作话语权和影响力

智库是传播机构交流价值观和政策理念的载体,其既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也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9]。非洲智库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显示,全球顶级智库(Top Think Tanks Worldwide US and non-US)共174 个,其中包括16 家非洲智库[10]。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在全球顶级智库中排名第85 位,该研究所著名学者科布斯·范·斯塔登(Cobus van Staden)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与世界各地区的更密切联系,其发展经验对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的非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1]。中国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强调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重要原则,与非洲大陆减贫、脱贫实践的多样化需求不谋而合,通过与中国智库的交流合作,非洲能够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精准扶贫”道路[12]。为树立中非合作的良好形象,推动中非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非声音,中非智库不仅能够在国际传播、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中非合作的话语权,更能够让中国故事、中非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2 中非智库合作的现状

自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智库利用自身优势与特色服务于中非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指出,中非文化、媒体、科技、智库和青年妇女交流全面深化,进一步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夯实了中非关系发展的基础[13]。中非智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有关治国理政、发展道路等主题的课题研究、著作出版等,推动壮大双方学术研究力量,架起了中非官方与民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充分发挥了思想引领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中非民心相通,夯实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

2.1 不断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

当前,中非智库合作的主要机制包括“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智库论坛”“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非洲智库研修班项目”等。

2010 年,“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正式启动,主要依托中非学术机构实施,重点围绕中非事务、涉非问题和中非关系等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下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和著作出版共四大类项目,迄今有80 余个中非智库学术研究机构加入[13]。“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支持了中非30 余家智库及研究机构开展135 个合作项目,其中包括61 项课题、28 次研讨会、37 项学术交流、9 部著作,参与者达到1,000 余人次,参与交流计划的智库机构主要是来自中非双方的政府、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等[14]。

2011 年首届“中非智库论坛”召开,该论坛以“民间为主、政府参与、坦诚对话、凝聚共识”为宗旨,2012 年被中非合作论坛纳入其框架内,每年分别在中国和非洲举办。十年来,“中非智库论坛”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政府层面的积极助力、智库层面的广泛合作以及社会层面的广泛响应,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非外交界、学术界、智库界、企业界、媒体界等对话交流的机制化高端平台[15]。美国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称,中非智库论坛强化了世界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中国通过该论坛影响非洲学术精英和舆论领袖的观点,这是中国扩大在非洲软实力的极佳范例[16]。

自2011 年开始,中国商务部和教育部每年组织开展“非洲智库研修班”,学员主要包括非洲国家政府官员、智库学者、民间组织等,通过讲座、论坛以及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2013年,“中非智库10+10 合作伙伴计划”正式启动,10 家中国智库与10 家非洲智库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2015 年,“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正式成立。2019 年4 月,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2.2 初步形成共识性概念话语

在智库交流合作中,中非学者达成的思想共识、理念共识,有助于打破西方对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升中非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和话语主权[17]。双方学者认为,中非传统文明均蕴含着集体主义、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非洲的“乌班图”思想异曲同工,这些共同点既拉近了中非文明间的距离,也赋予中非文明交流以平等、和平、友好的显著特征。非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融合点,就是为世界贡献了和谐相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重要理念,中非文明以各自的途径和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非洲智库认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一体化发展对国家主权的独立性产生影响,世界需要一个创新的、民主的、可行的有关国家间关系和跨国公民权的思想引导,非洲大陆的发展也需要多元化和批判性的理念引领,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理念代表着与欧美等国家不同的世界秩序观,顺应了世界形势,也契合了非洲发展需要,能够有力地推动非洲更好地参与全球发展[18]。目前,中国和非洲学术界、思想界、智库界达成共识的、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思想命题有“中非命运共同体”“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百年进程”“不干涉主权”“真实亲诚”“义利兼顾”等,这些议题、话语和概念也逐渐在国际学术机构的各类会议上,被来自非洲的学术精英、智库代表和政府官员所接受和采用[19]。

2.3 参与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

在信息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智库思想的生成、传播、再造的过程是一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全球思想价值链。中非智库学者共同发表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联合研究开始对双方政策与舆论产生影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发展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并推进合作共赢的公共产品,是对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大贡献。相关主题学术论文的发表、图书的出版对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引导国际学术界的趋势,并使得全球思想价值链出现了新的变化[20]。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自2013 年以来共发表了7 部关于中国的著作,还发布了5 篇报告、42 篇论文、58 篇评论文章,均与中非关系相关[21]。该研究所的成果对非洲、甚至全世界均具有重要影响力,为世界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思想”提供了助力[22]。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了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媒体智库论坛等各类学术会议百余场,100 余份咨政报告得到各级领导批示,智库学者多次应邀为浙江省政府专题学习会以及商务厅、发改委等做政策辅导报告[14]。中非智库合作还得到了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肯尼亚《民族日报》(Daily Nation)、《喀麦隆论坛报》(Cameroon Tribune)、坦桑尼亚《每日新闻报》(Daily News)、尼日利亚《太阳报》(Sun News)等国内外媒体对中非智库合作进行了深入且密集的报道,对中非合作理念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与此同时,中非智库合作由于时间较短,尚处于初探阶段,存在不足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具体表现:合作规划性不强,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缺乏与政府、企业、行业等的合作交流;合作平台较为薄弱,项目少,资源缺,联合研究成果较少,影响力有待提升;合作支撑不力,经费投入不足,制度引领欠缺,中非智库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不足等[17]。

3 中非智库合作的展望

《中非合作2035 年愿景》指出,中非共同建立促进中非文明平等互鉴、繁荣共兴长效机制,共同谱写人文交流新篇章,实现中非文化共兴[23]。《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明确,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洲高校智库的支持力度,加强中非智库联合研究交流,继续举办中非智库论坛,鼓励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支持学术界长期、稳定合作,为双方共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4]。在高质量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智库交流合作应成为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增长点,通过构建思想文化共同体,建立原创性的中非发展知识新体系,探索智库发展的数字化路径,从而提高中非智库合作的质量,为中非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1 设置中非合作发展新议题

智库是政府决策咨询的“外脑”,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中非智库联合研究是做好政策沟通、协调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深入思想交流,了解各自的愿望与利益诉求,理解对方面临的困境,准确把握双方的利益契合点,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合作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预判,做出前瞻性研究,并将中非合作的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中非政府参考智库的研究成果,吸纳其建议,能够有效地提升合作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切性。

一是在具体议题设置上,基于中非各类智库定位与背景的差异,每个智库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侧重具体的落脚点和切入点。综合性智库可以涉猎各类议题,以全方位的视角谋划合作方略,多层次丰富合作研究角度,既重视经济领域的议题,也重视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方面的议题。而专业性智库则可以根据自身专长和深耕领域进行更为精深的议题设置。中非智库合作要灵活调控议题设置时长,既设置阶段性短期议题,增强显著性,又设置固定长期性议题,保持关注度,通过对议题的把控改变议题的重要性次序,从而提高智库合作议题的适配性和有效性。二是在专家结构配置上,重视并发挥知名智库专家的“意见领袖”作用。要形成相对稳定的针对中非合作相关议题研讨的专家团队,挖掘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的议题领导者,尤其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家,提高议题设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要组建一支对中国和非洲问题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的专家队伍,支持其长期在非洲国家和中国访问、考察以及调研,了解中非双方的民情,学习本土语言,感受当地的社会文化。三是在国际关联程度上,提高智库对议题设置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中非智库要及时、敏锐地抓住各国时政问题中的文化切口,主动合作设置议题,重视提升参与国际重大议题设置的能力和水平,了解全球舆论要点,洞悉世界发展时势,把握公共政策研究方向,抢占国际问题研究制高点,引领相关领域的研究讨论风潮,将议题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引世界关注具有中非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凸显中非文化价值自信,塑造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2 建立中非发展知识新体系

当前,中非日益重视构建双方的发展导向型的软实力,基于双方历史文化、创新需求与复兴需要,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在捍卫自己文化价值与精神传统的同时,开拓人类现代性的新空间,拓展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25]。中非智库作为思想策源地,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创造,尤其是中非发展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既是一种鼓励双方的当代精神追求,也是未来中非合作有力、有序、有效的基础支撑。

一是从“理论要素”构建新表述。要构建新理论,中非智库需要阐述基本的概念,例如:非洲要实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国家”的意义是什么?“国家”是大还是小?非洲要实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应是什么关系?公民社会与国家政权应是什么关系?知识精英与国家政权应是什么关系?中非要实现合作,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的安全、历史传统的继承、思想观念的自立是否重要?[26]二是从传统文化汲取新智慧。中国与非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双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非发展理论”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例如,中国的“天下为公”、非洲的“乌贾马”均反映了集体主义的观念;中国的“民为贵”、非洲的“大树下的民主”均是“平等”观念的体现;中国的“为人也孝悌”、非洲的“人老智慧至”均强调“敬老尊贤”的价值观。中非丰富的、相似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能够为现代理论构建提供有益启迪。中非智库需重视古代文明,实现中非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非古代知识体系向现代知识体系的转化。三是从“现实逻辑”探索新思想。理论是用来总结实践并指导实践的。中非智库要立足双方合作现实,从实践中挖掘新样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要关注中非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非洲的解放事业,把学术做强,将学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系统梳理总结中非合作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建立形成以包容共享为根基的国际经济秩序理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

3.3 探索数字赋能发展新路径

在全球化、信息化充分发展的当下,中非智库发展必须创新合作方式,以数字化赋能,运用科技助力智库现代化建设,探索合作研究新模式,结合自身优势,汲取国际知名智库数字化建设经验,全方位地整合智库数据体系,推进中非智库的数字化进程。

一是建设数字化平台。要搭建数字化分享平台、社交平台,设立中非智库大数据中心,将中非智库的数据化信息集中整合,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智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将智库核心资源开发形成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数据库,如成果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等,打造资源优势集成、数据互联互通、信息统筹利用、标准透明一致的中非智库大数据共享门户,为中非合作提供便捷、智能的数据支撑。将中非智库的传统研究方法转变为信息驱动、技术驱动和智能驱动的研究方式,着力推动智库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二是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中非可合作探索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的智库数据,开放共享体制与配套政策体系,明确智库数据共享的内容,明确数据收集、使用授权等流程,明确数据的归属方、使用方和管理方应该承担的权责,明确共享数据的使用权限和边界,共享数据的提供和使用过程要可追溯,建立权责匹配的问责体系,为实现中非跨地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数据共享提供制度供给。要建立健全智库数据分享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智库技术专利、研究成果、产品版权等的保护力度。三是提升智库学者数字化能力。智库学者在熟练使用抽样调查、社会统计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要学习数据挖掘分析、文理交叉融合以及可视化应用等现代研究工具,及时关注并学习数字技术的应用,采用相关技术聚合碎片信息、挖掘研究数据,加强科研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提高研究数据的使用效果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设“智库数字化转型”培训项目,支持中国与非洲的智库学者共同学习相关课程,逐渐摆脱对外界技术的依赖,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推进中非智库共同发展。

3.4 增强智库自主建设新能力

智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内驱力,守住优势、拓展优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因此,中非智库合作应充分考虑双方的现实情况和运作规律,积极推动中非智库的自主发展,为推进和维护中非“思想发展权”提供知识产品与思想智慧。

一是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中国可招聘非洲学者在中国的非洲研究智库工作,长期聘用常驻中国的非洲学者,支持中国智库学者扎根非洲进行深入研究,设立非洲访问学者计划、中国学者访非项目,在中国智库招聘非洲实习生等[27]。公开竞标相关研究课题,资助相关学术研究、出版研究成果。设立“非洲智库青年学者培养计划”“非洲智库国情研究培训项目”等,向非洲智库人才讲授中国发展经验以及中国智库发展经验。建立“非洲国家智库青年人才”数据库,定期邀请青年人才到中国的政府、高校、企业等机构开展实地调研,使其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二是加强成果转化能力。构建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形成激励效果显著的适度竞争,提升智库科研人员绩效水平。完善智库成果供给机制,完善智库咨政辅政的方式、成果形式、标准化程序以及政府购买智库服务的政策,优化成果转化路径[28]。提高中非智库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这样有利于保证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决策效果。联合政府、企业、高校、银行等力量,打造“科研+产业+基金”的创新模式,使“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相通共融,有力促进智库成果转化。三是促进信息传播能力。中非智库要在国际媒体上多讲中非故事,确定中非独特的话语设定、表达形态与叙述方式,促进国际社会对中非合作多些正面思考、理性思考、建设性思考,实现中非声音的有效表达和中非国家形象的真实呈现。中非智库要建设好自己的国际性智库网站和其他的融媒体平台,形成好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培养专业性的智库运营人员,将学术与思想话语及时转换为媒体话语,包括多语种的国际性话语,为中非关系行稳致远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舆论支持。

4 结语

在新时代建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非智库合作正逢其时。双方合作不仅有利于自身拓展国际视野,顺应全球智库发展潮流,还能契合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需求,更能提升中非的国际话语权,促进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指出:“中方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洲高校智库承接研讨会和课题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 合作计划’‘中非智库10+10 合作伙伴计划’,加强中非智库联合研究交流。继续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智库论坛’,支持中非学术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鼓励论坛和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为中非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4]”中非智库学者应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主动设置发展议题,在具体议题设置、专家结构配置、国际关联程度上把握双方利益契合点,有效提升合作科学性;要建立知识体系,阐述基本概念、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将学理与实践结合,建立有效的基础支撑;要探索数字路径,搭建数字化平台、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智库学者数字化能力,推进中非智库的数字化进程;要增强自主能力,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而努力,为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慧支撑,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非智库非洲
An Uncommon Trip
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分析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民居智库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龙狮共舞”,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