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抓好重点,全面开创防汛抗旱工作新局面
2023-01-05梁建云
梁建云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水利局,青海民和 810800)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总面积1 890.82 km2,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人口43.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2%。全县现有农业人口31.97万人,耕地面积4.34万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果品等。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抗旱面临的现状
1.1 整体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不强
近几年来,省、市虽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防洪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先天不足,山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比其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要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呈递增的趋势,造成农田和工程设施的淹没和损坏。从以往的洪灾损失来看,只要遇短时强降雨过程即会造成洪水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在整体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多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问题严重,防洪和供水能力下降,特别是10座小型水库、46座淤地坝都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抗御洪水灾害的防洪体系设备不完善,控制性不足,发挥性差。全县河道、部分乡村硬化道路防洪标准偏低,涵洞过水能力有限,简易堤防水毁严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山洪沟道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的能力还很弱。
1.2 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高原,山大沟深,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十分紧缺,据统计资料分析,县内近30年均降雨量363 mm左右,年均蒸发量1 050 mm左右,且在时空上和地区间分布不均,降水大都集中在6—8月间,造成春夏季干旱少雨,严重影响春作物出苗生长,占全县耕地总面积64%的浅山地区尤为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28亿m3,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大过境客水274.31亿m3。按2020年底人口43.61万人、耕地4.34万hm2计算,自产水资源占有量人均530 m3,均350 m3/667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个贫水县。全县总耕地面积4.34万hm2中,除0.82万hm2水浇地,2.87万hm2浅山地和0.65万hm2脑山地都不同程度缺水。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缺水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还有部分农村饮水人口饮水不安全。
1.3 对洪旱灾害不可偏颇,应加强长期抗旱的思想
古往今来,干旱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洪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每年旱灾损失要高于洪灾1~3倍。因此我们要求把抗旱工作放在与防汛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在抗旱工作中加强管理,努力实现水资源利用,为抗旱打好基础。要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体系,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防汛与抗旱并举,牢固树立长期抗旱的思想,做好充分利用预警广播、电视、微信群等宣传方式和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引起每个人思想上足够的重视。做到党政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相互支持、联合作战。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目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对防汛抗洪从上到下即重视又到位,而对待防旱抗旱,认为是自然现象、慢性工作、隐形灾害,没有紧迫、重视感。防旱与防洪、抗旱与抗洪不可偏颇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工作上改变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旱灾带来的损失,才能保证我省的经济持续增长。
1.4 整体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不强,防洪工程硬件不足
从整体上分析,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抗御洪水灾害的防洪体系很不完善。例如:河道防洪标准低,年年水毁,年年修复;山洪沟道简易堤防不堪重负;加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致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绝大部分地区在短时间内只要出现20 mm以上的降水就会造成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大量的农田、民宅、水工程等被淹没和损坏。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等量级的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呈递增的趋势,由于没有流域性控制性防洪工程,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2018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仅局部地区年降水总量超过历史年均值,洪水及洪水次生灾害泥石流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亿元。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防洪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工程建设,但由于县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先天不足,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的能力还是十分脆弱。
1.5 水患意识淡薄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诸多经济建设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局部地区的法律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淡薄表现较突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意向河沟、道内倾倒弃碴、搭建施工便桥阻碍行洪;兴建临河、跨沟公路时过水涵洞断面窄小,甚至过水涵洞与沟道泄洪口不在同一位置,前者造成不能完全满足泄洪的要求,后者使洪水不能畅通,堵塞或漫流严重;防洪工程建设滞后,特别是应急防洪工程建设仍在“等、靠、要”;农村牧区群众的水患意识淡薄,随意在行洪地带搭建建筑物,如中川乡虎狼城村民把庄廓在沟道口建,导致洪水冲毁房屋,因预警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群众和儿童不能正确躲避暴雨冰雹进行自我防护。上述种种水患意识淡薄的现象均造成洪灾扩大、灾损增加,严重时还造成人死畜亡,乃至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1.6 防汛抗旱机构管理工作亟待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
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是各级行政首长的参谋部门,防汛抗旱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是各级行政首长正确指挥决策的耳目。防汛抗旱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工作,做好汛期工作固然重要,但非汛期的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要确保安全度汛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非汛期完成的,可以说非汛期的工作是保证汛期安全度汛的基础。可就是这么重要的工作,基层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办公设施简陋,办公室只有一部值班电话,没有防汛专用的交通工具,遇到大面积紧急汛情和灾情,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根本就无法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更谈不上及时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抢险救灾,往往造成灾情扩大和蔓延,只能在灾后做一些查灾报损工作。现在有些乡镇仍是汛前凑班子,工作职责不明确、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落实、战斗力不强,汛期值班只管接听电话,对雨、水、工、险、灾情信息不分析不研究,不知如何处理,只当二传手;水旱灾害指挥管理机构不能做到及时准确采集分析传递雨、水、工、险、灾情信息,对政府首长指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起不到参谋作用,往往延误防预时机造成灾害;问题总结归纳起来,结论就是安全保障体系急需加强建设。虽然全县建成非工程措施雨量站、自动水位站、预警广播等,但没有全覆盖,还存在死角。
2 防汛抗旱工作思路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科学防控,构建和谐社会。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的思想,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水库、淤地坝、涝池、学校、集镇、工矿企业、交通要道、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努力满足用水需要,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2.1 加强防洪工程标准化
工程措施是防汛抗旱的基础,防汛抗旱就是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山洪灾害等非工程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的损失。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工程的防汛抗旱能力,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准确掌握工程现状,对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能够科学调度和运用这些工程。同时,要加大行洪沟道的综合治理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对行洪河道的清障力度,加强防洪工程标准化。
2.2 推进防洪管理规范化
防汛抗旱就是对河流、沟道和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如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地开发,盲目建设,造成人与自然相悖,不给洪水出路,会导致重大灾害损失。与此同时,要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县、乡、村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水库应急度汛预案,确保防汛抗旱措施更加到位,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应急抢险更加高效有序,分工合作更加规范科学。同时,抓紧对现有水源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挖掘抗旱潜力,实行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工程措施,以制度规范防汛抗旱行为。
2.3 全力实现洪水资源化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汛期来水量大,主要集中在7—8月份。实现洪水资源化,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要采取工程、预报和调度等综合措施。为此,要加强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对汛限水位实施动态管理,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调节水量,解决防汛和农田灌溉的矛盾;要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通过改造挖潜,增加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2.4 全面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
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要运用智慧水利等高科技的手段,采用远程控制,提高防汛抗旱的效率。
3 防汛抗旱工作对策
3.1 加强防洪宣传力度
各乡镇、各成员单位要把防汛减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继续加大防洪和水患意识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学校放假,更要扩大宣传范围,使每个村民和学生都要牢固树立起自我防护的意识。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单位,限期整改解决,对确实解决不了的,制定临时应急措施方案,落实专人监测管理。
3.2 职责、措施落实要到位
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担负起本辖区防汛减灾的全面责任,并贯彻到防汛减灾工作的全过程。要严肃防汛纪律,层层落实责任制。同时,要认真落实防汛检查制度,尤其是薄弱地段、险工险段,要重点巡查防守。
3.3 抓好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能力建设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气候特征是局部地区暴雨频繁,历时短、来势猛,强度大,洪水形成快,冲刷力强,破坏力大。因此,加快雨、水、险情信息的及时传递,赢得更多的指挥调度和抢险救灾时间是防洪减灾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所在。
3.4 落实防汛抗旱机构建设
人才是能力建设的核心,而目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所以要抓紧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力度培养技术和装备安装专业人员,更要加大投入,全面投入通信设施装备,通过改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步伐。
3.5 抓好防洪预案修订工作,增强实际操作可行性
科学完备的预案体系是防汛抗旱减灾各项措施能够全面、及时落实的可靠保障。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以及抢险救灾措施上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6 加强落实水库管理工作,增强水库运行安全性
全县有10座小型水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病险隐患,因此,各水库管理单位要加强水库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明确水库安全责任人的职责。并再次组织技术人员对水库进行安全检查,尤其是病险水库,特别是水库放水闸、溢洪道等主要部位要实行24 h巡查制,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排除。
3.7 落实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灾害突发预见性
山洪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破坏性和多发性等特点,防御难度大,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也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汛期的防御重点。山洪灾害易发区要细化避险方案,落实责任措施,充分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果,加强预警,及时组织转移避险,确保人员安全。同时,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发布重特大突发水旱灾害信息,快速反应、主动引导,营造有利于抢险救灾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3.8 依法综合治理,加强河(沟)道防洪管理
一是依法加强河(沟)道防洪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河(沟)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同时按照管理权限对在建工程防洪方案进行报批;二是依法清除人为设障,对河(沟)道内的严重违法建筑物、生活垃圾、生产废料、堆积物等影响行洪的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清除河道内垃圾杂物,疏通行洪通道,确保行洪畅通;三是对各电站实行汛期监控,严格控制下泄流量,超流量泄水时,电站要提前征得地方防汛部门同意并电告下游地方防汛部门。
3.9 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加强防旱抗旱主动性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旱灾害频繁,经常是旱涝交替发生,我们加大力度必须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一是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供水方案,把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二是要密切关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天气变化,加强旱情监测,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蓄水工作,为抗御旱灾提供水源。三是要加快旱情监测系统建设,根据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做出旱情预测预报,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抗旱,减轻旱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