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胰腺癌的体会
2023-01-05邬晓东
邬晓东 邹 莹
胰腺癌是发生于胰腺本身的癌肿,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病迅速、预后不良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被称为“癌中之王”,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从临床发现到死亡时间大多不超过一年。早期胰腺癌多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胀闷不适等,与胃炎十分相似,患者常掉以轻心,直至出现上腹部疼痛难忍或身目黄染才至医院就诊,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疗效及愈后均差。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胰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其可能与吸烟、饮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胃溃疡和胃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和胆石症、环境污染、遗传因素、基因异常等因素有关[1]。胰腺癌大多起源于导管系统,起源于腺泡的大约为1%,发生于胰头者60%~70%,胰体5%~10%,胰尾10%~15%,全胰癌约5%[2]。由于发病隐匿,侵袭性强,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仅15%,即使是行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19%~24%。而由于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届中晚期,现代医学如化疗、内分泌、免疫治疗等疗效十分有限。胰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1%~4%,是预后最差的癌肿之一[3],因此目前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仍处于瓶颈期,找寻有效率更高的治疗方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古文献中,并无胰腺癌的中医病名,但有不少关于胰腺癌症状的相关表述。如《灵枢·五变》中有云:“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亦云:“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可见“积聚”“癥瘕”与胰腺癌均有腹内邪气留止积而成块。《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身目黄染为胰腺癌梗阻性黄疸的重要表现之一[4]。
1 病机离不开湿、热、毒、虚
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可以从内、外2个方面来看:内因包括七情失调,尤其肝气郁结最为常见,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气郁而不畅则全身气机不畅,“气有余便是火”,郁久而化为火;以及由于寒温不调,饮食失节,恣食肥腻、醇酒厚味等,损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体内水湿运化皆有赖于脾胃正常输布,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内生痰湿,痰湿郁久而化热,热浊内蓄则成毒。外因为外邪中的湿、热、毒邪直接侵入人体。内、外因相合所致湿、热、毒邪互结,胶结于内,蕴久成毒,积而成癌。因此胰腺癌发病的重要环节,便是脾虚、湿、热、毒邪的积聚而成[5]。
早期胰腺癌主要以热毒、湿热、痰瘀为主,邪气盛则实,正气未虚,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治标为主,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消法、清法、下法等,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热毒湿热耗气伤阴、痰瘀凝聚损伤脏腑,日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形成虚实夹杂的局面。《素问·通评虚实论》中亦有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中晚期胰腺癌患者中,虚实夹杂的病证是非常常见的,而以肝阴亏损。因此在治疗上,除了驱除邪气以外,尚要顾护正气,尤其是注意保护后天之本。
1.1 热毒蕴结主症: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上腹部胀满或积块,质硬痛剧,胸胁苦满,烦闷,身热不退,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干,脉弦数且有力。《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下之则愈”。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药:大柴胡汤加味。组成:柴胡15 g,黄芩12 g,法半夏15 g,大黄12 g,枳实15 g,白芍15 g,蛇六谷30 g,白花蛇舌草30 g,生姜10 g,大枣10 g。
1.2 肝胆湿热主症:面目身黄,小便黄赤,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胁肋疼痛,口苦口臭,便溏味重,心中懊,发热缠绵,口渴而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伤寒杂病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治法:清肝利胆,祛湿降浊。方药:茵陈蒿汤加味。组成:茵陈20 g,大黄15 g,栀子15 g,川厚朴15 g,枳壳15 g,法半夏15 g,黄芩15 g,半枝莲30 g,柴胡15 g,蒲公英20 g,败酱草20 g。
1.3 脾虚湿阻主症:上腹部不适或按之痛减,面浮色白,胸闷气短,纳食减少,或大便溏薄,肢体乏力,甚至面浮足肿,或头眩心悸,舌淡苔薄或白腻,脉濡细或沉滑。治法:健脾和中,燥湿消痞。方药:陈夏六君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组成:党参20 g,白术15 g,云茯苓15 g,法半夏15 g,川厚朴15 g,白芍15 g,虎杖20 g,蛇六谷30 g,山楂15 g,八月札30 g。
1.4 肝阴亏损主症:上腹痞满或触及肿物疼痛,烦热口干,低热盗汗。胸胁不舒或疼痛,消瘦纳呆,或鼻衄齿衄,便结溺黄,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细弦数或细涩。治法:养阴涵木,消癥散结。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减。组成:沙参20 g,麦冬15 g,生地黄20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女贞子15 g,土鳖虫6 g,墨旱莲20 g,桃仁15 g,白花蛇舌草30 g,山楂15 g,甘草6 g。随症加减:若伴有腹部肿块坚实者,可加三棱、莪术等以软坚散结;大便秘结严重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清热软坚通便;身热不退,可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连翘等以清热解毒;黄疸较深者,加金钱草、田基黄等以疏肝退黄;呕恶者,可加陈皮、竹茹等以理气健脾;腹胀甚,加大腹皮、厚朴等以行气消痞;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草等以利湿热;血虚者,加白芍、何首乌等以补血。
2 临床常有痞、满、燥、实、闭 治疗重在调畅脾胃升降之机
胰腺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上腹饱胀、呕吐、纳呆、消瘦、黄疸等,由于癌细胞生长部位位于胰头、胰体和胰尾的不同,而使症状有所侧重。其中以胰头癌发生率最高,多表现为黄疸、肝转移、腹痛等,愈后较差,而胰体及胰尾癌则发生转移较早,但愈后较胰头癌稍佳。本症临床常有痞、满、燥、实、闭和癥块几大表现,呈现一派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征象,因此气机的调和舒畅为治疗的关键要点。故胰腺癌中医临床治疗宜先予通腑导下、调理气机,并酌情选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舒肝理气等药物[6]。
在胰腺癌的中医辨证中,早期的病变特点为热结腑实、瘀结、湿热,中、晚期则迅速出现衰竭及恶病质,临床可依病变的先后缓急而兼顾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如出现腹胀板硬、腑气不通者,可酌加芒硝、番泻叶以通腑泻热;如出现腹痛拒按冷汗淋淋者,可酌加马钱子、蒲黄、五灵脂以温经止痛;如出现黄疸腹水、溺黄短涩者,酌加金钱草、人工牛黄、羚羊角等以清热化湿。如出现面色白、头晕、爪甲不荣者,酌加白芍、阿胶、何首乌等以补血;如出现体倦乏力、腹胀纳呆者,酌加党参、白术、莲子、芡实等健脾益气。
3 药食同源 养胃正气
药物具四气五味,食物亦不例外。《黄帝内经》有云:“味厚则泄,薄则通”“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善于运用药物及食物的四气五味,能治疗身体的阴阳偏衰,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药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食疗文化,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把具有药用及食用价值的食材相配合,达到寓医于食的效果,既把药物作为食物,同时亦赋予食物以药力,两者相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由于癌证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加之病者经手术或放、化疗后元气大伤,临床表现上常以气阴两虚为主,宜药治与食疗并重,而养胃正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所摄入的营养物质均需要依靠脾胃进行运化输布,才可转化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供人体生长发育所用,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因此保证胃气的存无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一,若胃气衰败,则药食无灵。在胰腺癌的食疗上,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加脾胃运化功能。
4 验案举隅
蔡某某,男性,52岁,广东人。2018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尿黄3个月,发热、身目黄染1个月。病史:患者于2018年初出现反复上腹部疼痛,当地医院按胃痛进行治疗,疗效欠佳,腹痛症状仍反复发作。8月开始出现小便黄,8月23日查MRI提示胰颈、胰体不规则肿物,考虑胰腺肿瘤。9月21日在外院明确胰腺癌病理诊断后行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1个疗程,化疗后因腹痛腹胀症状缓解不明显,且出现身目黄染,拒绝继续化疗,10月16日遂来就诊。
初诊。患者体格较壮实,发热、身目黄染,腹痛、腹胀,口干口苦,纳眠差,小便黄,大便烂,舌红苔黄腻,脉弦略数。依据脉证,中医诊断为脾积,证属热毒蕴结、肝胆湿热。西医诊断为胰腺恶性肿瘤。中医治则以清肝利胆、解毒祛湿降浊为主,方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5 g,栀子12 g,茵陈30 g,大黄10 g,白芍15 g,枳实15 g,黄芩12 g,法半夏15 g,土鳖虫6 g,莪术15 g,党参20 g,半枝莲30 g,厚朴15 g,木香15 g,甘草6 g。水煎服,每天1剂,共14剂,同时配合中成药小金片、槐耳颗粒口服。
二诊。服上方药后,发热身目黄染,腹痛腹胀,口干口苦,纳眠差,小便黄症状明显减轻,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守上方去半枝莲、木香加白花蛇舌草30 g,桃仁20 g。水煎服,每天1剂,共30剂,同时配合中成药小金片、槐耳颗粒、口服。
三诊。服上方后,症状进一步减轻,之后随上方辨证加减,食疗方面,嘱患者常用太子参、山药、白术、芡实、麦冬、土茯苓、薏苡仁等药材适量,配与瘦猪肉或猪脊骨或乌鸡等煲汤食用。病情稳定,肿瘤标志物降低,病灶稳定,存活随访2年。
按:此案属中医“脾积”范畴,病机属热毒蕴结、肝胆湿热,病情发展与湿、热、毒邪密切相关。“湿、热、毒、聚”致使此案有痞、满、燥、实、闭和癥块的临床特点,呈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征象,故予通腑导下,调理气机。肝郁及湿热致病因素致脾胃升降失调,腹部气滞不通故腹胀痛,轻压痛;中焦运化失调,邪热郁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成身目黄染,发热,口干口苦乃湿毒化热之候;再者,患者体型较壮实。依据患者舌脉证,符合大柴胡汤方、证特点,故以大柴胡汤为主方治疗。治宜疏肝清肝利胆、解毒祛湿降浊,方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其中柴胡,黄芩(大柴胡汤主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栀子以疏肝清肝解毒为君药;大黄、枳实(大柴胡汤主药)泻实,泄满,消积调和气机为臣药;茵陈、桃仁、白芍、土鳖虫以祛瘀化湿降浊,党参、厚朴、木香以健脾行气消胀共为佐使药。二诊以后,随着患者的病症减轻,大柴胡汤主药药量随之减少,仍使用大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旨在调畅气机,逐步恢复六腑生理状态,故取得良效。三诊后患者症状进一步减轻,期间配合食疗,太子参、山药、白术、芡实、麦冬等滋脾益气;土茯苓、薏苡仁甘淡渗湿;瘦猪肉、猪脊骨、乌鸡等滋阴养血,以固脏阴。存活随访长达2年,总体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