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视域下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研究
——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2023-01-05龙琳南充市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2年8期
关键词:朗读者董卿类节目

龙琳 南充市广播电视台

《朗读者》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电视文化类节目,由董卿担任制片人兼主持人。节目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网友们纷纷点赞,称之为当之无愧的央视级的大节目,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了这次文化类节目热潮。在如今泛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荧幕被低俗、缺乏文化内涵的娱乐节目和真人秀充斥。《朗读者》作为一档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树立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典范,是可以称得上现象级的优秀电视节目。

本文将在大众传播视域下,基于多种大众传播学理论视角,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研究《朗读者》节目的传播机制,探究节目的成功之道以及反思节目的不足,为之前的研究做必要的补充,以期对未来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一、从大众传播视域分析《朗读者》节目的成功之道

(一)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朗读者》节目立足文化精粹,打造高品质的人文综艺。作为一档成功的文化综艺节目,其本质在于回归了节目的文化内涵。节目第一季共播出十二期节目,每期节目都围绕一个主题词展开,每个主题词都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故事,更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当观众的心理期待与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一致时,观众就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更容易获得审美上的享受。

节目首先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访谈的方式,深入挖掘朗读之外的故事,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再由嘉宾朗读一段文学作品,既表达与之契合的感情,又唤起人们对文学、对阅读的渴望。《朗读者》做到了把访谈与朗读相结合,将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相结合,这种创新的节目表达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既满足了观众喜欢听好故事的需求,又缓解了人们在娱乐化、碎片化时代下的文化焦虑,真正做到了依靠文字载体将长期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激活。

(二)嘉宾星素结合

《朗读者》的嘉宾是星素结合,对每个生命给予了同样的尊重。参与节目的嘉宾,不一定是名人,而是富有人生阅历、真正“有故事”的人。这种星素结合的嘉宾选择标准,让观众既能感受名人的真实,又能感受普通人的真情。

名人天生自带光环,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朗读者》节目每期会选择一些具有影响力、被观众熟知的人物作为嘉宾,利用名人效应,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如演员濮存昕、商界精英柳传志、翻译家许渊冲、航天员杨利伟、体育明星郎平,以及导演冯小刚、作家郑渊洁等。同时,节目组还选择了大量的普通人作为嘉宾。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比如在第六期以“眼泪”为主题词的节目中,赖敏与丁一舟夫妇讲述了他们堪称传奇的幸福心路历程,感动了无数观众。这种“素人模式”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有代入感,从而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朗读亭助推节目宣传

朗读亭是《朗读者》节目设置的一个线下录音棚,朗读亭的出现,则是给普通群众一个表达倾诉的平台。《朗读者》节目开播以来,朗读亭已经走进了全国多个地方,许多热爱朗读的普通人走进了朗读亭。人们可以在这个小小的亭子里读出自己喜欢的文字,读给那个可能距离很远但又藏在心里的人。

朗读亭的设置助力了《朗读者》节目的推广宣传,实现了节目的延伸,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朗读热潮。可以看出,《朗读者》节目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线上节目的短暂影响,而是推广延续至线下传播,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播裙带效应。

(四)主持人的IP效应

《朗读者》节目的主持人——董卿,作为知名的“央视一姐”,不仅有着美丽端庄的外表,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董卿近几年里几度爆红并非偶然,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口吐莲花、出口成章的表现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董卿多年的主持经验、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独特的个人魅力为她积累了大量粉丝,受到许多观众的追捧,使得观众对她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因此,董卿作为传播主体,具有天然的说服力,她的知名度、影响力就是这个节目的核心IP。

《朗读者》节目的呈现也是董卿多年电视事业的一次完美蜕变和全新绽放。这次她不仅担任节目的主持人,还首次以节目制片人的全新身份全程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呈现出与以往主持人与众不同的一面。对《朗读者》来说,拥有强大人气的董卿对这个节目具有核心作用。对受众来说,董卿是作为可信度高的信源,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有利于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五)推广人文综艺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出,电视的本质在于娱乐,随着电视等现代媒介的出现,人们娱乐的方式不断增加,人们生活在一个极度倡导娱乐的时代。在这个极度娱乐化的时代里,人们渐渐失去了理性和判断力,沉溺于娱乐之中,最后娱乐至死。

当下电视节目制作方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需求,不断扩充娱乐化成分,低劣媚俗、粗制滥造已经成为当下一些综艺节目的通病。央视立足文化题材,先后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朗读者》等一系列电视文化节目,成为喧嚣综艺中的一股“清流”,满足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开辟出全新的综艺节目形式,重塑了作为央媒的影响力。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无疑是对“娱乐至死”反思的结果。

二、《朗读者》节目的不足及反思

(一)呈现形式过于煽情化

在电视节目艺术叙事中,情与理两种元素都很重要,但是都应各自保持一定的分寸。适当的煽情能增添节目的温度,而过度的煽情会使节目缺乏理性。在《朗读者》节目中,在朗读之前,主持人跟嘉宾有一段访谈式的对话,引导嘉宾讲出一段跟主题相关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是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主持人和观众难免会落泪,整个节目呈现出感人、动情的基调,存在着用情过度的问题,给人以煽情甚至滥情之感。

(二)节目主题烘托不明显

《朗读者》每期节目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词,但嘉宾的朗读文本与节目主题没有较强的关联性,主题烘托不明显,给人一种牵强之意。并且,在这个节目里大篇幅都在讲述嘉宾的故事,对朗读技巧的演绎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较少,不利于文学作品的推广。

三、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策略探究

电视文化节目要契合新时期观众的需求,必须创新发展方式,坚持创新思维。只有充分挖掘市场,通过不断的大众化探索和原创突破,才能为电视文化节目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一)回归节目内容

“内容为王”始终是电视节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电视文化类节目应以文化为本源,坚持文化使命,关注节目的文化内涵。《朗读者》节目所传递的文化精神能够调节人们面对现实压力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契合了人们内心的精神诉求,这就是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朗读者》节目无论是在主题策划、嘉宾选择,朗读内容还是背景音乐、舞台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经过了精心的筹划。每期节目都有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词,主题词为本期节目“定调”,通过主题词将嘉宾故事与文学作品串联起来。朗读内容则必须“有文采”,既有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且入选的作品体裁多样,有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诵和推广。在专家顾问团队的护航下,有意义的主题、有故事的嘉宾、有文采的作品强强联合,尽显节目魅力。

(二)创新节目模式

创新节目模式,不仅解决了当代电视节目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还创造了一场极具震撼的文化盛宴。《朗读者》的成功在于找到了朗读者的情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受众的理解这三者的关联,并且让这三者最大可能地重叠在一起。节目首创了一种“朗读+访谈+轻解析”的全新模式,它没有拘泥于文学作品本身,而是抓住了更重要的朗读的本质——文字背后的情感。通过这种全新的模式,来体现节目的宗旨,即展现文学之美、生命之伟大。

(三)创新传播渠道

《朗读者》播出以后,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持续报道,同时凭借良好的口碑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实力圈粉,呈扩散式传播,形成强大的口碑效应。哪怕是第一季节目结束后,也要让口碑连续发酵,使观众的体验感持续受到影响,让这种持续性支撑到第二季节目的拍摄制作,保证《朗读者》成为一个常态节目。并且,节目不仅在央视播出,还同步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视频网站播出,实现了台网融合同步传播。

如今是一个新媒体、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各媒体之间竞相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存困境,网络媒体天然拥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且传播不受时空限定等多种优势。当下,电视节目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必须转变单一的传播格局,开启多屏互动、立体化的传播局面,要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填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实现多平台互补传播。

(四)打造文化品牌

《朗读者》节目打破了过去对于引进国外模式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打造出独特的中国电视文化品牌,走出了中国特色电视节目的创新道路。《朗读者》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节目走本土化原创道路的信心和希望。而电视节目的创新不是要摒弃一切原有的节目,应当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积淀,实现真正具有深度的可推敲的电视节目创新,力求做到节目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

(五)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曾提出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分别是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5]。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主动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即促进社会和谐、协调社会关系、传承和建设文化。《朗读者》节目不仅符合央视主流媒体的定位和高格调的品位,更为电视综艺节目开辟了新的范畴。

大众媒体应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传播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电视人也应坚守主流的电视节目观,做有导向的电视节目,创造出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精品。

四、结语

《朗读者》作为2017年中央电视台重要的现象级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成功路径,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希望,推动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提升。它的成功掀起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一轮高潮,如何保持文化类节目的个性化、精品化,而不是节目同质化引发受众的审美疲劳,是当下节目制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呼唤着更有文化品质的节目。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播不应只是昙花一现,需要电视人对文化自信、传播创新的不懈坚守。《朗读者》涵盖了电视人的坚持和情怀,这股文化清流值得源源不断,奔腾不息。

猜你喜欢

朗读者董卿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董卿的宝贝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