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及贸易畅通效应
2023-01-05陈欢
陈 欢
(广西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国家形象最能体现国家精神,传播国家品质,提升国家竞争力”[1]。“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顺应了国内外的发展潮流大势,致力于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是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构想。东盟作为世界上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集团之一,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邻,是中国重要的亚太区域合作伙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合作对象。随着中国与东盟从磋商伙伴和全面对话伙伴到“面向21 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升级,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区域内“一带一路”建设卓有成效,这为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而最终,良好的国家形象势必带来贸易畅通效应等诸多正面影响,反过来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一带一路”建设。
一、新时代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意义特殊
“国家形象是由自我与他者共同建构的,想要他者承认自我的定位,自我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信息,释放信号,塑造形象”[2]。国家形象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其形成是多因素交织、多元力量博弈的结果,作为国家宝贵的无形资产,其是国家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逐步迈上复兴之路,国家美誉度和国家形象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形象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实力的不对等,外加南海争端、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错位”明显。新时代积极建构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可增进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在东盟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使东盟国家对中国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如此,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型大国形象的塑造,展示出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二是周边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占据首要位置,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可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有助于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利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中国在东盟乃至亚太地区、全球的影响力。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对话与合作、摩擦与冲突相交织,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有利于修正东盟国家的中国形象错位认知与误读,减少偏见、隔阂、矛盾,消解负面形象的制约与影响,达到睦邻、安邻和富邻的目的,进而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边开放开发战略实施提供润滑剂。这对批驳“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中国正在分裂东盟”等论调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既有研究简述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要支撑,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如何以对外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总结发现,学术界从构成要素、功能作用、传播媒介、跨文化传播、国别(地区)差异、对策等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不过,尽管有关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具体针对某个国家集团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仍然存在短板,包括针对东盟。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的研究出现较晚,而且成果相对较少。一些学者对中国在东盟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探讨,代表性观点如程晓勇(2012)[3]认为由于“硬实力”的不对称,如何消除“中国威胁论”实现在东南亚的中国形象的“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在东盟的国家形象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杨珍奇(2017)[4]认为,梳理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的复杂因素,可增强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感以消除东南亚国家的对华疑虑。邓禹(2012)[5]通过对在广西的东盟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东盟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提出应当促进留学生通过更多渠道了解中国,从而通过留学生及其社会网络来传播和构建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朱佳奕(2014)[6]指出,利用媒体构建国家形象已成为当今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东南亚和中国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传媒在国家形象塑造上有着特殊的价值。马琼(2014)[7]通过分析影响东南亚华文传媒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因素,对如何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出了建议。
综合而言,已有研究更多是针对东盟国别(族群)差异或某一视角的中国形象而展开,相对欠缺大局观、整体性和系统性,且研究的学理深度仍有提升的空间。现阶段对于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比较欠缺,远远跟不上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未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急迫性。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视野下,把国家层面的发展构想与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构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学理上厘清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基于国家形象形成的有关历史与现实,深入探讨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特殊内涵、战略目标、有利条件、制约因素以及路径选择等问题,对于深化“一带一路”研究、中国—东盟研究以及丰富与拓展国家形象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均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东盟形象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内涵实质及现实困境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构想,意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社会影响力及其历史符号,高举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旗帜,通过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交流互鉴,谋求各国、各地区之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利益与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发展同沿线伙伴的经贸关系以及友好往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可帮助3 2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3.2 美元),使全球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贸易额增幅分别达到6.2%和9.7%,使全球收入增加达2.9%①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19 年6 月18 日发布的报告《“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发展机遇与风险》。。基于良好的前景,“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全球性大型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中国已与149 个国家、32 个国际组织签署20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②光明网. 中国已与149 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EB/OL].(2022-04-19).http://m.gmw.cn/baijia/2022-04/19/1302907581.html.。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有效实施,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全世界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由于价值困境、现实困境、受众困境和工具困境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实施的背景下,面向东盟区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逻辑机理
“一带一路”建设与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体现在时代背景、价值导向、实践要求的相似性和高度契合性等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有效增进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支持,有利于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立;反过来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支持、良好互动和高效协同发展。
第一,时代背景的相同性,都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中国快速崛起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客观事实。当今的中国,应当以怎样的一种形象和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发展,进而携手各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出的拷问。答案显而易见,中国需要构建在全球范围内的良好的国际形象。东盟作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集团,也是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与对话伙伴之一,建构面向东盟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同样是时代的召唤。同时,东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布局的重要一环,必然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阵地和战略依托,这也内在需要推动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以此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和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东盟区域内“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和推进服务。
第二,价值导向的契合性,都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形象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属,都应当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现国家核心利益为中心,中国同样不例外。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和意图,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现实需要,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与内在价值导向。而且通过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迎合中国在东盟、亚太等其他沿线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最终能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发展赢得更宽松有利的条件与环境,从而实现国家的核心利益。
第三,实践路径的互动性,“一带一路”建设与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建构相互提供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在东盟国家的推进与实施,无疑为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塑造了重要的实践场域,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中国在东盟国家中形象的建构与改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需要和现实要求,有利于加强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政策衔接、现代技术转移、经贸文化往来、人文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能够深化和推进“一带一路”的内涵建设,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二)内涵实质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内部要素与外显形态的总和,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中介形成的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认知、认同与评价,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主观认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认同、喜好和支持的程度”[8]。“一带一路”作为立足国家发展实际而提出的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构想,将依托有关双多边合作机制和相关区域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合作,“为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共同发展、文化包容、共同进步的利益与责任共同体,进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9]。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面向东盟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一般形象的建构有相似性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既具有中国大国形象的一般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即睦邻友善、责任担当、坦诚公正、合作共赢、包容开放、活力务实、和平和谐、积极可靠、文明负责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又广泛体现在综合国力、外交理念、国家责任感等政治形象上,经济实力、中国品牌等经济形象上,科技实力、高新技术等科技形象上,文化符号、影视作品、文化交流意图等文化形象上,以及节俭勤劳、仁爱守法、诚实守信等国民形象上,即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民素质等层面彰显出中国应有的大国形象。同时,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应然特征包括物化层面和符号化层面的特征。其中,物化层面体现为: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劲的经济实力与增长,强大而爱好和平的军事力量,科技创新能力强,国民素质高,给东盟带来发展机遇,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等;符号化层面特征体现为: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责任担当、坦诚友好、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体现中国特色与底蕴的元素,极具人格魅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媒体呈现的积极健康负责任的亚洲大国形象等。
(三)现实困境
“中国国家形象一样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印象的统一,是自我与他者互动、历时与共时同构的结果”[10]。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是价值冲突:受历史因素、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冷战时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差异,中国自身的封闭以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如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论调),曾造成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不同程度的误解,导致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形象不佳。加之,“东南亚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都涉及到宗教变化的因素”[11],宗教对一些东盟国家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其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过去也往往造成对中国的误解。概括来说,过去一段时期中国在东盟的国家形象,主要表现为民众动员能力强、国家贫穷落后不稳定、国民素质低等等。
二是现状制约:受到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现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东盟的国家形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经济迅速崛起、政治稳定、注重改革创新,给邻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威胁,中国可以利用但不能完全信赖、总体友善但核心利益上表现强硬,国际影响力提升显著但难与美国相抗衡等。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兼顾道义与利益的外交活动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外交理念,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是,东盟各国民众对当前中国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差别,这恰恰体现了国家形象生成的复杂性一面。例如,在“回答你是否同意‘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这一观点”时,越南受访者对这一说法的认同度仅有21.5%,东盟其他国家的认同度则普遍较高,泰国和菲律宾甚至达到了67.9%和58.0%①罗幸,汤晓山.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基于2017 年的数据调查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1):19-24.。
三是受众差异:东盟对华政策及东盟各国内部之间的差异性。中国—东盟有着相似的历史和相近的文化与价值观,同时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自然资源禀赋等多样性突出,主要奉行“大国平衡”、多边外交战略,对华政策从一开始的排斥、防范与遏制,逐渐向接纳、利用与制衡转变,在友好往来中穿插着利用、应对与制衡策略,这也直接影响到东盟各国民众对中国态度的差异性。比如,关于“您是否同意中国拥有较高的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的能力”,高达76.7%的泰国受访者对此观点高度赞同,而越南仅有32.4%的赞同度;关于“展望2050 年,您认为当前哪个国家或地区最应该发挥国际领导力”问题,受访者中马来西亚有51.8%、印度尼西亚有47.2%、泰国有44.4%以及新加坡有41.7%更倾向于选择中国,而41.6%的菲律宾受访者则希望东盟未来能够发挥国际领导力②罗幸,汤晓山.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基于2017 年的数据调查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1):19-24.。
四是工具困境:国际话语权的缺失与不平衡。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的形象传播至关重要,实质上这也是塑造和生成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手段和工具。因此,国际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究竟有多大的话语权,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的好与差。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话语权主要被传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握,甚至是垄断。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展国家而言,要改变和重构旧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推动建立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依然困难重重、充满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媒体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的污蔑、诋毁和抹黑,势必会误导东盟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五是变数隐患:国际争端和地区摩擦带来的挑战。美国的“印太战略”、南海争端、中国台湾省当局的“新南向政策”、钓鱼岛问题等,给中国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构建构成了隐患。特别是美国推进“印太战略”,试图利用东盟国家来牵制中国,诱致、激发了一些东盟国家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评价、负面看待。例如,中国在境内的湄公河上游的捕捞、修建水坝防洪发电、疏浚通航等正常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被东盟一些国家民众和政客认为是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甚至被视为对下游东南亚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挑战。由此可见,上述隐患可能带来变数,会直接影响到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感知与认同,成为影响中国形象构建的重要因素。
四、借助“一带一路”实施有效建构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
据有关统计,中国2020 年第一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保持逆势增长,其中“对东盟进出口9 913.4 亿元,增长6.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1%”[12],东盟由此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使得构建面向东盟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成为必然。“国家形象具有典型的整体性,是政府、社会和国民形象的总体呈现,与政府行为、社会图景与想象、国民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13]。国家形象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等多因素交织并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致力于与合作伙伴高质量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目标导向下,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注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一)深化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象建构
近年来东盟以推进经贸发展、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提升整体国际影响力为目的,积极参与构建ARF(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10+1”“10+3”等跨区域合作机制,通过上述机制开展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互利双赢多予少取以善意换取善意,从而有效提升了东盟国家的认同度。并且,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海啸救灾、地区反恐、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彰显出的大国责任担当,也使得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可以进一步发挥上述机制的作用,深化双方合作,以促进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区域性开放合作与资源的高效整合及利用,促进更为平等、包容、互惠互利的合作,这为中国与东盟提供了新的合作机制。同样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借鉴他山之石针对性制定国家形象战略
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对于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有所差别,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也必然体现共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特点。比如针对日本、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针对非洲、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对于东盟,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制定面向其的国家形象战略。
另一方面,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要善于总结和吸取中国在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巴基斯坦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形象建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学习和借鉴美国、德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例如,美国在东南亚非常注重与政府和企业等各种社会组织、精英和草根等各个阶层之间的全方位交融,尤其是与民间构建了比较融洽的关系,使美国在东南亚赢得了较好的国家形象。只有善于学习和借鉴,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才能少走弯路。当然,对于西方的国家形象理论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学会扬弃,如对于形象建构模式、主体间性和“类像”时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应当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运用。
进一步而言,为有针对性制定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首先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需要的国家形象建构理论,以运用于国家形象构建实践。其次,要根据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夯实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根基,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避免国家形象成为空中楼阁。以此为基础,最后通过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科学制定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战略,主要内容要素、构成应包括:以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建设的论述作为战略指导思想,以增进东盟对中国形象的全面认同作为战略目标,凝练具有价值导向性、时代活力性、民族特色性、开放包容性的形象战略特征,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形象建设实践作为战略基础,提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内的多层面的短期计划和远景规划,阐明包括自我形象设计、他形象认同以及形象错位纠正机制的战略路径等。
(三)优化“自塑”形象设计与“他塑”形象干预
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长期处于‘他塑’局面,无法全面地展现中国形象、内涵与特色”[14]。未来,中国应努力改变这一局面,包括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应充分展现大国形象、强国风范,充分展示出中国道路的特色,阐释好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优势,积极推动参与地区和全球治理,同时要服务周边外交战略,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的构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契机,优化“自塑”形象设计与“他塑”形象干预。
为此,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要主动顺应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善于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自我形象的设计相结合,优化整合政府、政党、民间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形象建构的大格局和合力。一是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参与东南亚地区、亚太地区的区域国际合作,谨慎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涉东盟的地区事务,在南海争端等敏感问题上消除东盟和他国的“准结盟”结构,重构中国—东盟关系中占据主动权的新结构,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自塑”形象。二是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讲好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在一些敏感问题、重大问题上要敢于发出中国声音,积极重构国际媒介秩序,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充分利用对外传播的资源,积极塑造面向东盟的良好国家形象。三是通过对东盟国家舆情的准确研判,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积极干预并引导东盟国家的社会舆论,进而对“他塑”形象进行有效干预,以营造国家形象建构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国内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在面对形象构建危机时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主动利用自媒体、新媒体等工具对国外媒体舆论施加影响,增进中外媒介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以消除误解和隔阂,从而将负面事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降至最低。
(四)探索构建国家形象认同、评估与调适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于构建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认同机制,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一是以政党形象促进国家形象机制,即是迎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党外交的优势,通过政党形象促进国家形象的提升。二是以外交政策促进国家形象机制,即是围绕“一带一路”实施积极调整对东盟的外交战略与政策,发展整体关系与双边关系、次区域合作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网络。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文脉相通,为民间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了互信与情感的培养”[15],要善于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与东盟的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加强青年及社会团体间的多层次人文交流。三是以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国家形象机制,即是通过提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规范涉外人员境外中国企业和公民形象,利用当地传媒加强中国元素及形象营销,拓宽中国形象传播渠道使之落地生根等等,从而以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
五、利用国家形象提升效应促进中国—东盟贸易畅通
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建构作为一个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系统工程,需要有形象工程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需要有形象工程进度的跟进和工程质量的评估与修正,同时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灵活调整国家形象建构策略,适时纠正中国“我形象”和东盟“他形象”之间的偏差,从而达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发挥国家形象提升的效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契机,进一步扩大对东盟国家的开放,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水平[16],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畅通。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建设,首先需要提高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已经成为国际化趋势,也是促进对外经贸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17]。对此,“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推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21 世纪全球与区域治理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18]。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贸易畅通,即努力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包括货物、服务和技术层面在内的贸易畅通。上文述及,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效促进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构建,最终提升国家形象,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一带一路”建设,包括促进贸易畅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事实上,国家形象对于贸易便利化的影响是有力有效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有针对性地推进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改善与优化,能够在长期内有效推动中国—东盟的贸易畅通,即通过友好政策的制定、扩大对基础设施联通的支持、加强内部良好营商环境的建设、强化有效的文化传播等等路径,在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有效推进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畅通,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可以预见,借助“一带一路”实施所带来的在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变,最终能逐步助力中国—东盟之间投资障碍和贸易壁垒的消除,使得面向东盟的贸易畅通从薄弱型、潜力型转变为顺畅型和良好型,从而有力保障双方贸易的开展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