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市崆峒区肉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3-01-05

甘肃畜牧兽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肉牛养殖场规模

李 强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兽医站,甘肃 平凉 744000)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肉牛产业是平凉市崆峒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带贫作用明显、经济效益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是全区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崆峒区肉牛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与国内肉牛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本研究旨在明确崆峒区肉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推进崆峒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发展现状

崆峒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素有“旱码头”之称,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宝中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纵横东西。平均海拔1 540 m,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 ℃,无霜期193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380 h。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为牲畜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崆峒区肉牛种质资源独特[1],以平凉地方牛种为基础,通过秦川牛、南德温、红安格斯等品种的血统改良,在传统的饲养方式和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选育,既保留了原有品种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丰富的优点,又提高了出肉率,遗传特征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形成了具有良好肉用性能的优质肉牛新类群。

近年来,崆峒区在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项目、世行贷款畜牧业综合发展等项目的带动下,统筹整合财政、扶贫等资金,用于“种、养、加”全链条补贴,以扩大农户分散养殖为基础,加快标准化养牛小区、规模化养牛场建设,扩大养殖总量,全区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小区(场)达139个,5头以上养殖大户5 000户,全区肉牛饲养量达24.2万头,其中存栏12.2万头、出栏12万头。崆峒区作为全国首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的核心养殖区和加工贸易区,肉牛产品深受周边地区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肉牛品牌效应逐步凸显。2019年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第五届“平凉红牛”赛牛相牛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落地平凉崆峒区;202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专家现场品鉴暨第二届平凉红牛节,充分展示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成果,打响了“平凉红牛”品牌。

3 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较少

虽然崆峒区已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场139家、组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23家,但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仅9家、示范社仅2家,经营主体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2],部分养殖企业(合作社)受资金、养殖用地、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肉牛存栏明显不足。

3.2 饲草料开发利用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

饲草料营养不均衡会严重影响肉牛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崆峒区大多数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的饲草料单一,饲草商品化、产业化等开发程度较低。

3.3 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力量薄弱,现有装备水平不高,应对疫病灾害的能力较弱。疫病监控排查能力较弱,耳标发放、回收记录制度及动物免疫记录电子档案制度不完善,难以及时排查并根除疫病源。

3.4 环境污染尚未彻底解决

虽然采取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措施,但部分养殖场和农户仍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堆放在路边,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3]。

3.5 缺少专业人才

崆峒区所辖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有工作人员51名,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技术推广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标准偏低,严重影响了村级防疫队伍的稳定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中获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紧缺。

4 发展对策

4.1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加肉牛养殖总量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肉牛产业中长期发展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补贴、项目扶持等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总量,同时着力提升规模养殖场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强化产业用地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建议在每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项目建设,村或乡可整合集体用地、资金、资源等配套基础设施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三是全面推进肉牛养殖方式转变,以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引导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方式,按照“区域规划、逐年推进”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小区)建设,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企业出资”的方法,每年新建千头规模肉牛养殖场(小区)1个;根据肉牛养殖规模,政府出资建设水、电、路“三通一平”公共设施,引导养牛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大户合资建办“人畜分离”规模养牛场(小区);对历年建成的空置养牛场(小区),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统一管理,依靠党支部、党员、能人带动,组织养殖户入驻养牛。四是坚持扶大扶优扶强,采取招商引资和整合重组等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积极性高、效益好的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大以奖代补、项目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经营主体规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2 加强饲料体系建设,提高肉牛饲养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粮改饲”。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引导肉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流转土地种植青贮饲用玉米、饲用甜高粱。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等,按照“简便、易行、实用”的原则,保障秸秆转化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二是推动饲草商品化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优势互补、节本增效”的要求,引导和鼓励规模养殖业主利用山塬区和撂荒地种植高产优质紫花苜蓿、红豆草、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推广紫花苜蓿青贮利用。通过招商引资、个人独资等方式,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优质饲草基地,鼓励发展苜蓿裹包青贮、干草调剂加工贮运,推进饲草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确保崆峒区饲草供给平衡。

4.3 规范疫病防控监管,确保生产安全

狠抓春秋两季防疫,对规模养殖场、兽药饲料经营门店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流行病学调查力度,严防“两病”反弹,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使肉牛免疫率、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及兽药饲料安全事件。引导规模养牛场(户)、龙头企业严格执行甘肃省地方标准,从饲草生产、肉牛繁育、牛场建设、饲养管理、屠宰加工、肉品分割等方面加大地方标准应用,推行牛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走“标准化种养、科学化繁育、精细化加工”的肉牛生产路子,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4.4 加强粪污综合治理,防治养殖污染

坚持“属地管理、强化监管、疏堵结合、以堵促疏、标本兼治、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督促养牛场(户)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加强养牛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重点抓好养牛环节的“一控”“二分”“三配套”,确保养牛效益化、生态化和安全化。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并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全面提升崆峒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4.5 强化人才技术服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出台肉牛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扶持政策,充分利用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冠名班、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健全肉牛养殖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引进肉牛品种,做好杂交改良工作。充分发挥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作用,定期举办肉牛养殖、疾病预防等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养牛能手。提供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将科学饲养、疾病预防、短期育肥等技术送到户,以科技支撑肉牛产业发展。

4.6 健全市场体系,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大市场的概念整合崆峒区现有市场资源,以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不断完善市场网络,提高产品销量。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市场规模和档次。健全区内三级市场体系,在市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标准化要求,建成集交易、暂养、住宿、观摩、电子交易、无害化处理为一体的陇东活畜交易市场。依托陇东活畜交易市场服务平台实现肉牛购销、远程交易、诊疗、技术指导、政策宣传、国内外市场行情动态分析等,带动全区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以提高产品的辐射面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积极拓宽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和各种会展多渠道宣传“平凉红牛”,提高品牌知名度。

猜你喜欢

肉牛养殖场规模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规模之殇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规模化养殖场仔猪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