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下如何做好全媒体记者
2023-01-05徐曼昕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
徐曼昕 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
一、新时期电视媒体记者全媒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信息收集多元化
在当前融媒体高速发展时期,传统媒体记者既要参与融合发展,也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采、编、播质量,不仅可以加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直观感受,更能让传统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拥有更高的权威性。所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转型和专业化依然是重点发展方向,编辑记者是一种综合性职业,各方面都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洞察能力,不仅要到事件发生的一线采集素材,还要进行初期的校对审核工作。因此这就需要编辑记者具备多元化素质,并且能够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以辩证事件真实准确性。
此外,从业人员更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在平时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注意点滴细节,增加新闻敏感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事件发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最基本的深入到基层,深入到采访一线,能够吃得了苦,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获得更好的新闻线索。同时也要加强社交和“朋友圈”范围,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社交技能,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点,更能够让其他社会群体和个人主动提供新闻线索,以群众的视角和感受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点,就能更好地把住受众的“脉搏”,从而采制出人民群众真正想看想了解的故事。还可以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或者融入其他媒介平台中去,互相借鉴事件报道的方向和中心思想,可以取长补短,尽快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二)新闻报道专业化
现在的网络传播发展速度是我们以前不可想象的,一个普通人也能成为一名信息发布和传播者。但是自媒体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传播和发布不具备很强的权威性。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除了信息传播质量得不到保证之外,自媒体缺乏最重要的信息审核环节。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关注度和粉丝量,捏造假的新闻事件,散播不实言论,不顾新闻舆论导向,使得不少人争相效仿。简单一篇文章一则消息就能引起轩然大波,给社会带来不安因素,导致新闻传播领域的不健康发展和恶性循环。
而大多数的自媒体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鉴别能力,除了信息发布速度优势以外,信息发布的质量和可靠度参差不齐,也给受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降低了群众对消息发布者的信任度,也降低了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这个全民都可以发布消息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播发新闻的严谨程度和专业程度,时刻学习最新的政策和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正社会上的不实言论,以权威和准确作为根基和标准,尽快验证审核发布正确信息。
(三)传播方式丰富化
新闻栏目创新的难点在于传播方式过于单调,比较枯燥、乏味,单纯的严肃陈述事件,缺乏趣味性,这也是受到新媒体冲击较大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传统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加强创新意识与丰富内容的同时,适当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采用新的采写手法和技巧,加强片花和节目包装来吸引观众。在一些不适于增加娱乐性的事件中,可以通过采访周边,新闻背后身边事等迂回方式侧面制作令人耳目一新的采访方式,这也是自媒体的短板,缺乏深入和连续报道的能力以及专业的采编从业人员,而传统媒体恰恰要利用这一点,提高深入采访和系列报道的数量和专业程度,抓住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点,就像连续剧一样吸引人的求知欲望。
在古代,飞鸽传书改变了传统书信往来的新闻传播速度概念,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应用让信息传播走到了即时通讯领域,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沉浸式实时参与的新时代。人们早已经改变了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的习惯,也早已经不是没有信息选择能力的群体,而是拥有自主选择意识,对信息的获取有着较强的主动性。网络融入式互动又成了新的重点领域,最初始于广播电台的电话互动环节,现在逐渐演变成视频参与甚至VR互动形式,传播信息的效果更加逼真,信息展现更加直观,也让言论的发表更加 快速。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多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多策划一些具有融入内容和环节的电视节目,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感受,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参与到事件中来。并开拓受众群体交流平台或者交流群,增加受众对事件报道的看法,广开言路,并邀请专业机构负责人或者法律领域人才进驻,为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答疑解惑,不仅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认知度,而且也可以第一时间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身边遇到的问题,更可以形成互助团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问题大家想办法,相关单位提供政策文件解读等支持和法律相关解答等环节,让群众有地发声,有地评理说事儿,免去了网络上发布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信息,经过层层转发或者歪曲后形成不良社会形象的危害,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记者全媒化培育发展策略
(一)推进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与硬件设备投入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国内众多媒体也都开始走融合化发展道路,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才能使得传统媒体换发新的活力。在机构工作体制机制层面,不能像以前工作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完成任务就可以的心态。要加强奖惩机制,鼓励有想法的人才开拓思维,加强创新意识,打造团队内争当排头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热情。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开个公众号,简单发几条视频而已,媒体融合包括了体制、技术、管理审核、新闻采制等多方面因素,要想加快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每一个环节耽误十分钟,新闻的播出就会延迟超过一小时,时效性大打折扣。
在硬件设备方面,现在的传播设备都在往小型化专业化发展,过去的传统大型摄像设备不仅笨重,携带不便,而且采制过程中也不灵便。一些角度和场景不适合使用三脚架的地方,肩扛摄像机重量都在二十几斤,人工拍摄对体力要求较大,而且电池使用时间和数据存储时间都有待提高。而且大型摄像设备往往让被采访对象极度紧张,以至于“晕镜头”的情况经常发生,平时表达非常流畅且条理清晰,一旦面对镜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这就需要设备轻便的小型化,记者操作起来不仅不费力,每个人还可以携带多个电池和存储介质保证素材采集的持续性,被采访对象面对手机大小的采访设备,心理压力也不会太大,表达效果将会更好,从而达到更好的新闻效果。
再比如现在航拍已经成为主要的广阔空间内的全景拍摄手段,大场景给人带来的震撼程度不是地面拍摄能够比拟的,航拍不仅需要设备的投入,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也是重点方向。网络平台的搭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网络平台的现场直播也不是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的,要做到导播系统,多机位多角度拍摄的效果不仅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对人员的系统性持续培训也是投入范围。
同时加快直播体系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新闻媒体专业人员和后期团队的支持,导播的切换、专业主持人的解说和事件角度把握。关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受众对传播媒体的选择,可想而知一部手机的传播完整性和可视性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专业团队抗衡的。通过数次重要事件的直播播报,媒体点击量和收视率自然就会提升,而这种提升几乎是永久性的。因为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传播质量,同时也会极大地促进本地媒体或者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带来的间接效果要更大。
(二)加快完善媒体系统性产业建设
在新兴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中小体量城市电视台,要强化危机意识,积极主动的寻找应对方法,在自身体量不足的前提下加快媒体产业系统的组建和完善。各省级媒体和大中型城市都在已经完成了自身融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客户端的建设,中小城市的传统媒体也要激励和完善自己的融媒体体系。持续深入挖掘新的传播渠道和方法,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有线电视和网络平台共同发展的“两条腿走路”策略,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集中培训。
要改变过去一条新闻三家媒体去,省里去完市里去、市里去完县区去的重复劳动,融合成一套机构,报社负责文字创作,电视摄像记者负责为报纸提供图片和为广播电台提供同期声采制,电台记者可以熟悉摄像机的操作和应用,形成完整的素材提供给各级新闻机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也不会浪费宝贵的公共资源,同时被采访对象也不会再因为受到“轮番轰炸”而产生抵触情绪。
平台的建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融合发展,还可以加入运营模式,区分受众喜爱的信息,开发多个分类,民生、时政、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让群众直观的看到信息范围,针对自己喜欢的去筛选想获得的信息,形成一种习惯,打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想要点击自己的平台第一时间了解一下自己喜欢浏览的信息有哪些更新。这样在受众心目中就无形的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可以伴随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加上我们采制信息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会极大的增加媒体在群众中的认可度。
(三)加强从业人员新形势下的多角色适应能力
部分临时性、突然性事件的发生,尤其是休息期间,使传统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来不及去单位领取设备组织人手。这就需要采取就近原则,谁离得近,用手头能找到的设备进入现场,兼顾拍摄、素材收集、文字整理、同期声采制以及所得材料的准确性等多种工作于一体。
通常的传统媒体采访步骤是:摄像记者拍摄影像素材资料,从中截取有代表性的瞬间,截取后提供给报纸媒体,文字记者负责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确认,事件过程的了解,出镜记者(有时文字记者兼顾)负责简要整理事件的内容,开头的简要介绍和中间专场铺垫语言,以及被采访对象的选择和沟通等内容。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尤其在休息时间,组织人员需要的时间可能超过事件持续时间,这就需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项目,其它工作兼顾的发展策略,这样才不会丢失第一手资料,并且保证拿到素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且可以建立和完善通讯员机制,在群众中选拔招募素质和能力过硬的新闻爱好者或者摄影爱好者,进行简单的培训,通过他们的视角寻找新闻线索,利用他们的就近原则为我们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这样既可以基本保证素材的质量,又可以极大提高事件采集效率。
另外,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更需要对自身加以改变,必须突破传统新闻媒体在过去的工作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重新树立自己的工作概念,加快对新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再是把拍到的东西发出去,而是确保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加入媒体或记者的观点和评论,并且对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持续和深入的挖掘与关注。我们只做新闻的传播者,都是为新闻服务,将受众当作服务对象,换位思考,转变思想,了解受众内心的想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前时期人们关心的话题和喜欢的栏目类型,理性分析,合理策划,制作出更多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四)坚持持续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一个新闻的采集、制作、审核、发布是一系列工作,其中需要各个环节通力合作,缺一不可。而这一切都好比人体器官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通过数据连接中枢神经最终通向“大脑”融媒体中心,这里负责的就是整个机构的工作任务分配,媒体资源共享,网络热点话题分析,信息审核等工作,而大脑的学习必不可少,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被淘汰,主要是新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新设备的应用。
当今百姓的审美水平已经大幅提高,对事件报道过程的辨识度和挑剔性增强,加之大量信息都在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一般的消息如果前十几秒或几百字内没有得到受众的认可或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那么这条新闻和可能就沉浸在茫茫大海无人问津了。如何能在众多信息中让人耳目一眼,眼前一亮,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对事件采集和制作以及后期包装上下足功夫,更要加强新技能的学习,从拍摄手法、摄像技术、语言组织、后期特技制作等方面持续推进学习,才能保持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对信息接收的方式和角度,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了解所需信息甚至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时代的改变就需要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向全媒体记者方向发展。改变自身的工作惯性,牢记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信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社会舆论脉搏,融入新时期的信息潮流中去。要切实增强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多元化发展方向,强化机构的工作体制改革,增强团队意识,机构上下拧成一股绳,不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的工作不管不问,要把目光放长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牢牢占据信息传播领域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