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
——从课堂融合的角度出发

2023-01-05朱晶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人才思想

朱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人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现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也逐步得到广泛认同。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美国,并已经在二十多个国家成功实施。现如今,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发达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提出,产业、职业、行业的变动,使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化新型人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毕业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创业的基础是创新,寓创业于创新,以创新促创业。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延伸,与专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为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一体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了以往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其目标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将理论学习融入创新创业的实践形式中,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新时代,我国高校已进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这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有利于推进思政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展,根本也必须靠改革。新时代,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阶段,思政课要改变把书本知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注重教学内涵发展,密切关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适时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积极引导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坚持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发挥学生创新创业优势,推进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人才教育基地、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是对思政课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创新思政课的实践,实现思政课改革新的突破。

(二)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教育理念狭义化、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学生对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加强观念引导、训练思维、培养精神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介入密切相关。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确立实现社会价值基础之上的创新创业目标,提升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而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职业选择趋势,了解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和意向,进而明确创新创业动机,创新教育模式,深化其成为一种根本性的教育体制,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三)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人才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做贡献,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特别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要求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当前,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大学生在人生阅历、自身修养等方面都处于感性阶段,亦没有明确的创业价值取向,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创业价值取向产生混乱甚至偏差。对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关注技能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会贯通。为此,思政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可以发挥更大优势,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进而能动参与社会实践,活跃创新创业思维,拓展创新创业视野,勇于创新创业,提高综合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促进学校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水平,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课的策略分析

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内涵有区别,但是从根本目的来说,都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更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必须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也是非常必要的。从课堂融合角度而言,具体可以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展开。

(一)确立科学的“融入”理念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办企业、开公司,具体侧重讲授一些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训练一些创新创业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创新创业政策法规,这种将其看作是技能教育,忽视作为实践主体大学生进行的理想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思想、精神、心理的正确引导。

纵观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些国家非常注重在教育理念中注入本国的思想文化基因,在宏观层面积极推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强调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思维,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相对完善、综合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成功实践,也保证了一个国家、地区的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把创新、拼搏精神注入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进行思想方面、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业理论、实践能力教育,也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品质等内容。就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来说,合理设计。

1.创新创业精神教育

创新创业的过程往往危机重重,需要创业者主动迎难而上。这与思政课教学强调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培养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具备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方面是相通的。同时,通过心理教育协助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在心理意识上建立创业思维。

2.创新创业意识教育

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强烈动机和较高创新创业社会意识,一旦具备成熟的条件和机遇,部分毕业生能够主动参与创业之路。

3.创新创业品质教育

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如诚信、勇敢、勤奋、创新创业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等,是创新创业顺利的思想保证。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熏陶和感染学生把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学以致用,由此,形成高尚且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始终围绕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社会进步。

(三)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度很强的教育活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训练反哺课堂教学,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把理论教育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诸如:社团的组建与管理、讲座的策划与实施、刊物或报纸的设计、科研项目的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

协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常说社会实践是检验创新思维、理论成果的试金石,也是增长智慧才干的必要途径。比如: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支持学生奔赴革命老区、走进贫困地区、深入边疆地区,谙熟国情民情,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服务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使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在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统一。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作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代表的高校大学生具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优良的创新创业品质和精神。为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二者的协同育人,是推进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必要之举。

猜你喜欢

思政人才思想
人才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