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级体育非遗“畲族武术”文化阐释及传承对策研究

2023-01-05向宇宏巴义名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2期
关键词:黔东南畲族武术

向宇宏 巴义名

(1.贵州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畲族武术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技艺,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麻江县金竹街道六堡村、仙坝村;凯里市下司镇的长江村、碧波镇的偿班村、炉山镇的六个鸡村等畲族村寨,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保家护卫、防身健体的作用,于2019年被正式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该武术盛行于清代、民国和解放初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习练之人众多,习武之风日渐浓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社会和谐,治安稳定,该武术逐渐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践,濒临失传的危机。

1 寻根溯源——黔东南畲族起源及其发展

畲族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游耕民族之一,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我国多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浓墨重彩的一笔。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及不断迁徙,分布范围从仅限于原始居住地扩散至闽、浙、赣、皖、湘等多个省份,并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1]。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畲族总人口74万余人,其中九成以上聚居在我国的福建省及浙江省,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在贵州境内,畲族属于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仅4.4 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两自治州的麻江、凯里、福泉、都匀等地,其中尤以黔东南麻江县畲族人口最多,共3.8 万余人,约占全省畲族总人口数的86%。畲族在贵州史称“东家人”,自称“嘎孟”,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2]。基于历史遗留问题,“东家人”一度被作为未识别民族,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麻江、福泉、凯里一带的“东家人”代表前往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发现与当地畲族同胞较为相似,后经族人同意,贵州省政府于1996年发文批准并认定黔东南凯里市、麻江县以及黔南都匀市、福泉县共4个县(市)的“东家人”为畲族,但从民间习俗、建筑、服饰等方面来看,黔东南畲族与东部沿海地区畲族同胞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3]。

2 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整体风貌

黔东南畲族武术可分为套路、对练和集体表演3种形式,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拳术和器械两类。据六堡畲族民间武师赵文华家藏的拳谱介绍,畲拳有108套,以硬功为主,有冲、劈、削等特点,动作刚劲有力,利于实战,无花架子。习练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利用农闲和晚上时间均可练习,练拳的场地可在堂屋、院坝、田间等。一般以学会一套为一个学段,全部学完需要3~5年。器械除了棍、刀、枪、斧外,就连锄头、扁担、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都被作为用以习练武术的器械。

2.1 套路

套路是以格、冲、搂、扣、压、砸、劈、撩、顶、靠等技击动作为基本素材,按照进退攻防、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习练形式。主要内容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4]。

2.1.1 拳术

(1)四门开

四门开是黔东南畲族武术的入门套路,以基本的格、搂、冲拳和上步、环绕步格手冲拳为主要进攻防守方法进行演练,它以东南西北为整套拳术的演练方向,每个方向演练一次,有的在演练完毕后还要向四方揖拜,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拳术特点是发力短促,姿势低矮,以格搂手和冲拳为主。技法清晰,动作干净利落,练用一体,劲力内外结合、勇猛快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节奏分明。拳打4 个方位,分别攻击前、后、左、右四面,因而得名为四门开。

(2)门第拳

门弟拳是黔东南畲族武术入门拳术之一,流传于贵州省麻江县六堡村。行进路线以前后为主,兼顾左右,在四门开的基础上增加动作,逐渐变化。手形有拳、掌、勾;步形有弓步、马步、虚步、环绕步。整套拳共分两段,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简练朴实,易学易用,适于初学者习练。

(3)大手拳

大手拳传承历史久远,具有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朴实无华、脚步扎实、功架浑厚、结构严谨、协调整齐、内外兼修、技击实用等特点。集气、功、拳、架于一体,练、用于一身。它重在实战应用,以挂、撩手为本,以顺风拳见长,以马步为先,以半跪步稳己,以整扣劲取胜。

(4)出神拜地

出神拜地拳是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中级套路,拳打前、后、左、右四方,来回往返共分四段,54个动作98个分解动作。手法以冲、撩、砸、扣、压为基本技法;步型有弓步、马步、跪步、丁步、三七步;手型有拳、掌、勾。具有结构严谨、步法扎稳、拳法刚劲有力、大开大合之特点,常用以竞技表演等。

2.1.2 器械

(1)棍术

棍术是黔东南畲族武术最主要的器械之一,取材方便,棍法快速勇猛,舞动如飞,练起来虎虎生风。畲棍主要技法有劈、扫、挑、撩、拨、戳、压等。要求练习者手臂圆热、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快速勇猛,体现“棍打一大片”的特点。

(2)刀术

黔东南畲族刀术主要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常用的刀叫“大马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1m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其特点是朴实无华,简练流畅,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主要技法有劈、砍、撩、刺、截、拦、崩、斩、抹、缠裹等刀法。

(3)凳术

板凳,同样作为黔东南畲族武术中主要的器械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其在日常生活当中突发争斗时可就地取材,方便自卫防身,制敌取胜。凳术的步法主要有弓步、马步、跪步、丁步、跃步等;主要技法有冲、砸、拦、扫、绞、压、架、藏、挑、缠、裹等。板凳可用来对付刀、棍等兵器,具有独当一面的作用,体现了桩法稳固、朴实无华、劲力分明的畲族武术特点。

(4)镗

镗,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主要器械之一,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一种兵器,长七尺六寸,重5 斤左右,形似三股叉,上有利刃称“正峰”,长约50cm,横有月牙,牙朝上,上下均有一定间隔的利刃。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柄,尾端有一三棱铁钻叫蹲。其技法有为拍、拿、滑、压、横、挑、扎用法。套路中多采用扎捻势、中平势、骑龙势、架上势、闸下势等基本姿势。代表性套路有镏金锐、燕尾翅等,广泛流传于黔东南麻江县畲族地区。

2.2 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编制的套路进行假设性攻防格斗练习,它包括了徒手对练套路和器械对练套路。黔东南畲族武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擒拿与反擒拿、棍对棍、棍对凳子、刀对镗等。

2.3 集体表演

集体表演是6 人或6 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可以编排成图案,使队形变化忽聚忽散,攻守有度,同时可以采用音乐伴奏,使队形整齐,动作划一。

3 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传承价值

3.1 历史价值

流传于黔东南麻江县六堡村等地畲族村寨的畲族武术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民族武术文化,该武术作为畲族人民共同的族群记忆和身体实践,是畲族先民创造的珍贵文化财富,生动地呈现了畲族人民的生活风貌、生产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同时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遗存,承载和存留了该区域内畲族的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该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其存续丰富了民族武术文化的多样性。

3.2 健身价值

黔东南畲族武术讲究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之目的,体现了畲族人民质朴、敦厚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经常习练畲族武术的人,通常可以达到利关节、便手足、强筋骨、壮体魄的作用。特别是该武术基本功中的跌、扑、翻以及一些对抗性的拍打、撞击训练能有效提高抗击打能力,增强体质,从而和顺气血,改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另外,畲族武术在习练过程中融入了当代健康养生的理念,通过呼吸、吐纳等练习方法,重塑了练习者的精、气、神,提高了练习者的体质健康水平[5]。

3.3 教育价值

黔东南畲族武术尊师重道,注重师徒传承,强调习武先修身,该武术的教习过程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例如,畲族武术前辈们常以崇高武德谆谆告诫弟子“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尚有“三打三不打”的行为规范。三打是指路见不平、欺辱妇女儿童、对方先动手者可以出手制服;三不打是指父母不能打、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不能打、老弱病残不能打。同时,畲族武术的用途主要在于强身和自卫,推而广之在于增强民族体质,而炫耀武技、好勇斗狠向来为武界所切戒,其武术形态能够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悬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具有富于观赏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

4 非遗保护视域下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对策

4.1 提升文化认同

为有效提升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同黔东南畲族武术多元的价值取向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是黔东南畲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黔东南畲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黔东南畲族文化的代名词,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300 年来,黔东南畲族武术在教育和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品格,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社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功用。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旅游经济价值与教育传承价值等都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挖掘黔东南畲族武术的深层内涵,充分展示其多元价值,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畲族武术的文化意蕴,是人们保护与传承好黔东南畲族武术的思想保证[7]。

4.2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是有效帮扶黔东南畲族武术传承工作的决定性力量。政府的鼓励能够带动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在建设上获得更多的经济资助,用以改变保护资金严重缺乏的经济局面,为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传承打好坚实的基础。黔东南畲族武术属于特定区域文化,其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于地域的文化生态,因此对于当地生态的保护至关重要[8]。首先,政府部门应依据实际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或出台相关的保护条例,以保障保护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比赛、公开汇报、交流演出等活动,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政府应携手属地企业做好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宣传及推介工作。最后,鼓励并支持建立黔东南畲族武术协会,重点向特色民族村寨倾斜,鼓励其承接赛事活动、节庆展演活动的组织策划与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

4.3 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传承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是保护、传承与发展好黔东南畲族武术的关键环节。通过田野调查显示,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传承主体老龄化趋向越发地严重,面临着后继传承人断层的困境,这显然不利于该武术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保护好健在的传承人,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活态”传承人的保护,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资助,创设环境,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演出,引导他们做好传习工作,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9]。同时,也要积极组织老一辈武师定期进行交流,以提高自身素养。还要支持他们到地方社区、学校举办讲座,将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与社区、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在社区、学校中培养起合格的传承人。

4.4 持续推进教育传承

学校对于传承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来说,都是最好的场所。作为一种有效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黔东南畲族武术进校园对该武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的思想解放、价值观的完善都是十分有利的。目前,麻江县六堡村等畲族村寨学校不断加强畲族武术进校园的力度,一方面,通过建设民族、民俗文化馆全力传承和弘扬畲族武术文化,把畲族武术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各级中小学校中组建畲族武术兴趣班,通过组织各学校骨干教师先集中统一培训,再回学校推广的形式,让畲族武术融入学校的大课间。可见,持续推进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既可以有效提升该武术文化的赓续传承,也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常规知识之余了解、学习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10]。

4.5 创新传承模式

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保护与传承,要坚持传承发展与弘扬创新的结合,通过融合现代元素、时代的特点给予黔东南畲族武术新的文化内涵,赋予它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11]。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富有时代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演出、赛事等实践活动,使黔东南畲族武术在传承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具体而言,在保留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寻觅市场开发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点,用时代的符号传承黔东南畲族武术。内容上,视角应对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展现其精神风貌,做到观赏性、实用性的有机整合,扩大受众群体;形式上,应使建立在民族基础之上的风格体系横向借鉴、融合、吸收新元素和新思维,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使黔东南畲族武术能以丰厚的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感持续发展。

4.6 加大普及宣传力度

黔东南畲族武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必须把推广、普及工作做好。不仅要走进学校,同时也应该在社区、政府单位、企业进行推广。充分借助数字化媒体如电视台、电台、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平台对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进行专题报道,开设畲族武术门户网站,开发微信公众平台,把珍贵的历史文献数字化,并建立数据库,形成一个集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保护、价值挖掘、文化弘扬、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研究等于一体的综合、全面的数字化平台,将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从文物式平面保护向交互立体化传播,主动式传承创新转化,不断促进该文化资源条理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加工和整理。同时,举办研习会,加强与其他地方武术文化形态的交流,扩大黔东南畲族武术的辐射力、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5 结语

对于长期生活在黔东南麻江地区的畲族同胞而言,畲族武术承载着该族群的生命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一个融合族群历史、价值观念、技术技艺为一体的宏大叙事体系。数百年来,该武术形态在特殊地理环境、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的共同作用下,在自给自足的地域经济和外来民族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如今用纵向的历史眼光来看,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已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因此,保护和传承好黔东南畲族武术文化,有利于唤醒民众复兴民族文化的意识,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猜你喜欢

黔东南畲族武术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中华武术
遇见黔东南
永安“三月三”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这里有一枚“金钉子”——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
诗书画苑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