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用药安全讨论
2023-01-05寇磊李超
寇磊,李超
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在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受人口生活节奏较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项危重病以及多发病症随之出现,人们对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提出了较高的需求。需要认识到的一方面是,院前急救用药在院前急救工作中产生的作用是非常高的,属于抢救患者的主要方式,能够保障急危重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院前急救用药有着特殊性和要求高的特点,具体安全使用流程中还有着一些难点,直接威胁到了人们自身健康。对此,文章深入地分析急救药品储存、使用以及管理等多项难点,结合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和方案,在保障药品使用安全的基础上促使院前急救工作稳定实施,最终确保患者自身健康。
1 对于院前急救的论述
1.1 院前急救的特征表现
①有着较强的随机性。患者随机呼救,一般情况下呼救人员难以说明患者的实际情况,病种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有的事故和灾害难以提前预测,基于此,就对于救护人员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需要掌握较强的操作技术以及良好的语言沟通技能。②一有呼救马上出动。到了现场以后马上抢救以及运送,做到先抢后送,这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时间为生命的紧迫性,要求救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沉稳地处理事情。③较强的流动性。院前急救服务领域广泛,包含了交通线和旅游区等,既可以对就近学校以及居民点进行急救,同时也能够跨区和跨县等增援。④急救环境状况特别差。现场急救有的时候在野外和运送途中和光线等护理操作期间面临着难度。⑤病种多样且复杂化。呼救患者的疾病包含了多项临床科室,在短时间内需要展开初步诊断以及处理,所以,要求救护人员提前掌握各项病症的护理。⑥体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短期内连续性派车,有的需要楼梯搬运伤员,途中还会遇到颠簸现象,均需要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
1.2 院前急救的症状表现
在该项阶段中,救援者应当采取合理措施,保持病院自身处于稳定性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同时守护在患者身边,一直等到救护车来临。救护车来临以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延缓病院的病情和生命,使其在送到医院时有着良好的治疗条件[1]。比如现场应用便携式心脏起搏器和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以及气管切开术等,这些都有助于复苏心脏。并且应用急救固定器械对骨折位置临时固定。院前急救针对突发性病症和遇到意外创伤的不良来讲,十分重要,决定了不良的生命健康。
1.3 院前急救的预防
通常来讲,非专业性急救人员不可以搬动不良的身体,当病院受外界因素影响增加了呼吸难度或者是伤口出血以后,可以排除阻碍患者正常呼吸的因素,使用合理方式帮助患者止血处理。非专业性在人员轻易搬动不良的话将会产生不良后果。院前急救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流程为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和固定肢体等,然后才可以搬运到救护车中,特别是对于骨折的伤员来讲,在缺少固定状态下进行搬运以后,有可能引起伤员二次受损,出血过多死亡。
1.4 院前急救的保障
院前急救的保障是人员和费用以及设备保障,但是当前阶段,普遍存在着保障不足的情况,因此存在着多项病前急救模式。政府部门务必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加以确定,将人员不足现象彻底解决。院前急救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与人们自身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性,这就要求地方各级行政部门遵循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以及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则,统一组织实施,创建健全的经费保障体系,确保院前医疗急救和当地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2 对于院前急救药品使用期间存在难点的分析
2.1 药品储存期间的问题
在院前急救常规药品管理期间,需要在低温和阴凉环境内保存相关的药品,其中包含了异丙肾上腺素注射剂、肾上腺素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以及胺碘酮注射液等,一般情况下,这些类型的药品是被储存于诊箱内,随着值班医院归放到救护车中。因为救护车在夏季的时候车内最高温度达到了50℃,而冬季气温非常低,最低能够达到零下20℃,处于该环境下药品出现化学反应的概率极高,长时间下药物效果可能下降甚至是缺失[2]。除此之外,个人药品领取和储存以及养护期间有着不安全性因素,比如换车期间随意乱放药物,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摆放急救箱内的药品,标签模糊不清楚,药品混装,不同批号和不同规格的药品混合放到了一起,尚未及时更换过期药品,为后期用药埋下了严峻的安全隐患。
2.2 药品存在着过期问题
在使用院前急救药品期间,通常是将在其存放在诊疗箱的隔板内,没有外包装,虽然按照统一标准摆放了药品,可是依旧存在药品使用期间因其使用剂量较大、频率非常高以及多次补药以后发生同一药品不同批号的现象;或药品的用量是非常小的,更新速度缓慢,容易产生药品过期情况。并且院前急救医生不管是业务水平还是急救能力都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不相同的用药能力和用药习惯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药品过期概率。依照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等级管理文件看出,西药的药品报损率必须低于0.2%,以某项北京急救中心用药数据为例,该项医院2020年的用药报损率是2.84%,2021年的药品报损率是4.08%,这两年的药品报损率远远超过了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比例,而且还存在着持续上涨的现象,超出基本管理要求的药物报损率形成原因多是药物过期造成的,当药物过期以后将会加剧院前急救医生用药风险的发生概率。所以,务必加强对此种现象的重视程度。
2.3 尚未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
当前阶段,医务人员没有明确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上班之前尚未做好药箱的检查工作,药品配备类型和基数不合理,出车回来以后未及时补充缺失的药品,急救用药核对制度不健全,使急救期间没有药物可以应用,引起了药品名称过于混乱等多项问题。
2.4 急救医生急救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职业素质不高
①因为急救医生急救能力和水平较低,掌握的用药知识点少之又少,存在着随意用药和胡乱使用药物以及害怕用药的现象,对于急救医生来讲,除了是急救用药的实施者之外,而且还是监督用药效果的监测人员,医生业务水平高低和掌握知识点的全面性对于患者用药安全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用药期间,对于药品剂量和用法以及不良反应不熟悉,患者过敏史和药物危害程度认识不到位,所以产生了用药偏差,造成了医患矛盾[3]。
②急救医生的职业素质较低,在没有人员仔细监督的现状下没有开展无菌操作作业,特别是处于急救距离特别短和时间紧迫的状态中,该现象更是特别明显。用药期间忽略了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用药剂量调整不到位,形成了不良反应,引起了纠纷现象。
2.5 剂量不准确,产生了诸多浪费
基于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药,有的药物除了价格昂贵之外,包装剂量也是非常小的。因为作业人员操作不具备规范性,掌握的抽吸药物方式不合理,责任意识较弱,西药残留余量较多,因此加剧了药品消耗程度,无法使患者产生良好的效果,最终产生了纠纷问题。
2.6 急救人员配备不到位
受多项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急救中心急救车组内没有配置专门的急救护士,急救医生有着双重身份,除了扮演着医生角色之外同时还是护士,用药期间监督不到位,形成了用药误差。
2.7 院前急救特征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急是院前急救的一项基本特征,急救患者有着流动性大和在个体差异性大以及用药涉及面广泛、现场环境复杂等一系列特征,并且救护车空间十分狭隘,速度快,大部分患者是因为病情急、症状重和进展快等,一不小心将会引起用药误差,最终产生纠纷。
3 院前急救用药安全使用的策略
3.1 规范性应用急救药品
依照国际上的要求来看,药品使用说明书是我国医师以及患者使用药品的临床用药资料,其有着一定的法律依据。例如,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使用说明书中明确阐述了使用葡萄糖溶液配制,同时为了避免注射部位的反应,胺碘酮可以采取中心静脉途径给药。因为胺碘酮注射液呈酸性,氯化钠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产生化学和反应,使药物效果下降。胺碘酮小血管给药容易引起静脉炎,说明书内明确要求经由中心静脉给药[4]。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的过程中,因大多数塑料输液器能够吸附硝酸甘油,故可以采取非常吸附本品的输液装置,比如玻璃输液瓶。呋塞米注射液是钠盐注射液,碱性特别高,和葡萄糖注射液相互结合,出现中和反应的概率非常高,使溶液出现浑浊,所以,静脉注射期间可以使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用药期间因为治疗量和中毒量特别近,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掌握去乙酰毛花苷说明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禁止和钙剂相互掺和到一起。
3.2 注重急救药品的禁忌证
对于院前急救医生来讲,应当掌握好药物的禁忌证,这对于急救患者规范性用药有着极高的作用,做到合理地询问。比如,禁止在心梗早期和严重贫血等方面应用硝酸甘油注射液。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禁止应用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患者。
3.3 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确定人员自身职责
①急救医生严格遵循完善的规章体系,要求相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每班次至少提前半小时上班,上班之前检查药箱,校对药品的数量以及类型,补充缺失的药品,出现过期和破损药品以后,必须马上更换[5]。构建安全且清洁的药品储存环境,控制好夏季以及冬季的环境温度、湿度状况,避免药品产生变质和失效问题,管理药品期间,严格遵循标准的法律要求实施,管理人员强化监督控制力度,树立较强的安全理念。
②药库制定包含了多方面,分别是采购、进货、验收和养护以及出入库药品等,将这些阶段结合到一起制定完善制度,派遣专业人员审核过期药品,及时储存,以免把过期药品发给一线用于急救,掌握好药品计划采购和验收关卡,以此提升药品质量,保障安全性。
③派遣专业性人员养护急救药品,七天检查一次,每月考核质量,定期指导各项分站,动态性监督,编制监督报告。使用药物期间,要求各项车组出诊结束以后将药箱带到分中心供应室内,缩减急救药品从急救车内的放置时间,降低药品失效风险的出现概率。使用药品过程中严格遵循近效期先用和远效期后用的基本原则,因为有的药物没有外包装,其批号不同,因此,可以将效期近的针剂顶部使用胶布加以标记,以此先做到使用近期药品,降低药品过期风险出现的概率,节省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
④医务部门将标准化配箱取消,按照医生个人出诊情况,由医生本人对诊箱内的用药品种和数量加以确定,缩减不经常使用的药品,把该诊箱内的药品配置到其他诊箱中,避免药品出现过期风险。
⑤管理部门制定健全的奖惩体系,面对不符合要求的报损由车组人员自身承担,而对于药品周转良好和报损少的车组给予一定奖励。
3.4 增强急救医生的安全理念,避免出现差错
通过相关探究来看,急救用药期间发生误差的现象和敬业程度以及安全理念和责任心缺失有着直接的联系,基于此,务必做好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增强安全教育理念,使其严格遵循规范性要求,加强用药安全教育,其中涉及到药物的作用和用途以及使用方式、不良反应等,特别是药品说明书的改进,加深用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技能,避免误差现象的形成[6]。
3.5 急救用药之前了解和熟悉患者病情以及用药目的、疗效、不良反应
患者方面,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工作,注重药物的心理效应,为患者讲解有关于用药的注意事项和解答疑惑,耐心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让患者放心,获取患者的支持以及信任。用药期间特别是静脉给药过程中,实施无菌操作作业,规范性操作,校对药物名称和剂量以及浓度等,在不需要急救护士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驾驶员以及担架员核对以后再次用药,用药后核对无误以后再丢弃,避免用药差错,按照说明书中的用药方式使用药物,注重各药之间的配对禁止,对患者说明特殊性用药,确保用药整体安全性。
3.6 加强急救医生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提升用药质量
①强化岗前培训,对岗前培训内容加以规范,保持师资力量的充足性,带教人员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实施规范性的操作作业,提升带教能力和水平以及急救技能,学习新的用药知识点,熟练掌握药品说明书,拓展知识面,保持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7-8]。②定期举办业务讲座以及急救用药知识点培训,尤其是特殊药品使用期间注意的事项,反复学习和考察相关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院前急救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用药风险出现概率。
3.7 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
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有效负责院前急救用药安全和质量控制,定期公布有关的药品,特别是非常用药生产批号以及有效期,采取每月全面检查以及不定期分批检查相互结合到一起的方式,从网上对各项检查结果和整改措施加以公布,组织有关用药是否合理,全面讨论领取和储存以及养护等多方面内容,以此实现用药安全的目标。
3.8 固定医架搭配
做好定人定车工作,防止重复性搬运药品,减少药品破损概率,急救医生对救护车上的药品器械以及医用材料使用和摆放非常熟悉,在用药期间需要做到临危不乱,熟练使用工作方式,提升医疗质量,避免医患纠纷。
3.9 保持急救箱内药品摆放位置的规范性
保持急救箱内药品摆放位置的规范性,比如分急救药和常用药以及不同药物的摆放等,特别是密切注重同一药品的不同规格以及名称相似的药品,将各项标签张贴到药品下方,上面写清楚药名和生产批号以及有效期,做到登记工作。
4 结语
从以上论述来看,保持急救药品的备用状态和安全以及规范性的临床应用是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一项重点[9-10]。因为院前急救患者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特征,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用药风险远远要比普通患者要高很多,基于此,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以及定期培训是极为关键的[11-12]。医、药、护三部门之间务必加强合作力度,有效监督,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将检查结果归纳到质量考核体系内,以此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利用反馈体系定期检验药品管理落实情况,了解到新问题,持续性改进项目,在增强院前急救医生用药安全意识的基础上落实措施,降低急救药品报损率,进而促使急救工作安全且稳定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