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23-01-05唐瑞芸
唐瑞芸
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比比较少,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可用的水资源只有全国水资源的7%,且地表水含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含量大约是0.8万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见,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刻不容缓。本身我国的水资源拥有量比较少,同时,由于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导致了水资源的进一步紧缺。因此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重要课题。这对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1 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的战略发展,也是我国西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以至全世界的一项长期任务。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而且人类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受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土地利用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生态系统恢复至原貌已经不符合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恢复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以保证工业、农业等产业的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建设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环境建设主要是针对人为环境方面的工程建设,如治理水污染、排气污染等,而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水、土、生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1]。
2 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起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比如说滥垦乱伐、污染物排放等等,而这些活动对大气、地质地貌、水文、植被以及生物资源造成不良影响很多,最关键的是植被破坏,其他方面的破坏活动与植被破坏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因而只有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各个方面进入良性循环。
森林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主要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循环机理为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包含多个流程,降水量、降水特点以及森林的组成和结构、地质地貌等因素都会对每个流程的水量大小以及比例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结构复杂、渗透性强以及树根固土能力强等特点,其水文的作用也有很大的优势。
2.1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储蓄较多的水分
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土壤以及树木的根系,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水分进行阻拦、吸收以及保持,因此这也决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具备储存水分的功能。根据研究调查显示,研究人员在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发现,在4个气候带54种森林类型中,其可以储存的平均降水量在40.93~165.84 mm之间,相比较于单层稀疏人工林而言,复层紧密天然林的储水能力更强,大约在100 mm左右,森林生态系统后期的蓄水能力取决于前期蓄水情况。
2.2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储存更多的水资源,并保证森林系统的正常运行发展。通常会采用拦截的方式,但是也正是这种多层拦截的储水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表径流的产生,将部分河川径流转变为地下补给以及囊中流。特别是在暴雨时期,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削弱河川洪峰流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洪峰来临的时间,除此之外也可以推迟枯水期来临的时间,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2]。
2.3 森林对河川总径流量的影响
森林内的植被与其他植被生长存在一定的相同性,为了保证生长发育,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目前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就是森林系统会直接影响大气降水的分配情况,这个说法暂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森林对河川总径流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主要由森林的蒸发散水量以及裸露的物理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研究发现,对于湿润地区而言,森林对河川总径流量的影响比较小,而对于干燥地区或者是半干旱地区而言,森林生态系统在其中的作用较大,可以明显地看出其降低了河川径流的总流量,而这主要是因为森林植被蒸腾耗水在生态系统水分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性治理一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植被建设属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种,但是这并不说明所有植被建设内容都属于水土保持工作,简单来说,水土保持与植被建设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存在交叉点,但是又具备自身的重点内容。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说退耕还林等,同时也可以积极利用生物措施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而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保证其稳定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3.1 防止泥沙阻塞河道,降低洪涝发生的概率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该地区土壤的蓄水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该地区的蓄水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表土壤的流失量,减低地表泥沙流入河流量,进而有效地避免出现泥沙阻塞河道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在暴雨期间出现洪涝的概率。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植被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大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力度,这样可以保证地表被植被所保护,而当进入丰水期或者是水流量较大的时期时,土壤可以自动进行蓄水工作,将大部分的降水保存在土壤之内,而且受到大量植被的保护,可以减少土壤被湍急的雨水冲走的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短时间内地表径流量。而且从更深层的一方面来讲,植被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流入河川中的雨水量,而这有效地避免了河川水位的上升,进而降低发生洪涝的概率[3]。除此之外,当进入枯水期时,植被或者是河川径流想要正常发展,就需要依靠土壤中的含水量,其为河川径流提供一定的补给,并且也为植被的正常生长提供一定的水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由水资源枯竭造成的河川断流情况。
3.2 增加蓄水能力,提升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有效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对降水进行拦截并储存,而这项能力对于山区而言效果更为明显,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该地区用水、饮水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对于水资源的储存情况,当旱季来临时就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作用。而且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治理,可以帮助提升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同时也为物种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且也保证了该地区的生物产量,此外也保证了水分蒸发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提升降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在治理之后其拦截、储存的降水量对比之前显著提升。
3.3 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水质,同时也可以改善水环境,而这与植被建设的作用和优势是相同的。工作人员在实际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植被建设,并对植被进行保护和治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拦截和储存更多的降水,提升降水的利用率,减低土壤侵蚀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水环境,保证水资源情况,推动农业牧业的稳定发展,进而提升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由此不难看出想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那么就一定要加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治理,这不仅仅关乎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情况,减少该地区贫困户数量,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治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4]。
3.4 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
目前我国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储存情况,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并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且保证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保证提升各产业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样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以及牧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工作人员在实际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其进行监督以及养护,保证其运行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而且建设水利工程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拦截泥沙,而这有利于降低暴雨期间出现洪涝现象的概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一级含水量,并保持其处于最低水平,且水利工程项目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流入河川中的量,虽然不能做到100%的阻拦,但是也提供了最大的支持,而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河流发生淤积的概率,帮助降低流沙流入水库中的概率,进而提升水库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控制流入河川的泥沙量,这样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提升水库的蓄水能力,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避免后期重建,同时降低了一定的成本支出。
3.5 提升蓄水泄洪能力
如果土壤流失严重,那么也会提升水流含沙量,如果大量的泥沙汇入河流之中,那么会造成河道出现阻塞的情况,进而造成河流出现水位上升的现象,而这会直接对河流的蓄水能力以及泄洪能力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一旦进入暴雨期,很容易出现洪涝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行水土保持,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可以改善水质情况,这也是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的方式。水土保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河川的蓄水量,使河川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在暴雨期内可以帮助完成泄洪工作,同时也可以保证水利工程项目不受到影响。
3.6 引入节水灌溉方式
目前有四种可以实现节水灌溉的灌溉方式,即滴灌、喷灌、微喷和智能灌溉。
滴灌可以利用水滴完成灌溉过程,在农业灌溉方式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它能将水和肥料融合在一起进行灌溉,减少肥料损失,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喷灌能够将水分喷射出去,再利用重力使水分下落到土壤中,灌溉方式先进,但是执行和维护比较复杂,不适合农业方面的灌溉,因此出现了改良版本,即微喷。微喷可以喷射出双层水流,改善了喷灌的问题,有效保持空气和土壤湿润。智能灌溉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信息,可以根据土壤水分的情况进行灌溉,提高了灌溉效率。
3.7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想要有效把控水资源利用开发的效果,还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灌溉时出现的水渗漏问题,提高农田灌溉方面的用水效率。在工业用水方面,要引进更加节水的先进设备,且对生产出的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后才能够排放,且要排放至指定地区,不可随意排至河流。对于已经不适合现代生产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进行替换,采取最新的工艺来进行生产。在城市中,要推广节水型家电,提高供水效率,并做好污水的回收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8 有效治理水污染
有效治理水污染也能够提升开发利用效果。首先,要对没有被污染的水资源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针对轻度污染的水资源需要制定紧急的处理方案,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污染问题,避免进一步恶化。针对已经重度污染的水资源,需要对水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有效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这种模式只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损伤,同时也会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并保证其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与此同时,需要加强植被建设,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进而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