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23-01-05李惠萌
李惠萌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 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双方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2017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 号),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50 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 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原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技术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一二五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 基于产教融合的“一二五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一即“一平台”,指的是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协同育人平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正在将这个平台建设成为网络平台,通过系部网站链接进入。在该平台上可以实现企业实习岗位、就业信息的发布;企业网络课程的开设;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发布;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热点的推送;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实施课程评价考核;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企业网站的一站式链接;该平台上还将嵌入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中心、 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两个模块。
二即“二中心”,指的是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中心(依托学院现有的“广东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依托节能与安全学院节能减排协会、职业技能竞赛实训室、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实体)。
五即“五协同”,指的是“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企业”五方协同育人。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作为校企合作的中间机构,联结政府、学校和企业,应积极斡旋,促成校企合作,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学校、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是校企合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以求从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提高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双线并进”指的是“线上+线下”双培养模式。“线上”指的是课堂教学,属于必修内容,包括职业素养养成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核心岗位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顶岗实习模块等5 个课程模块;“线下”指的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由学校老师、企业师傅组成双导师,共同带领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创业项目、科研、社会服务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结合导师的特色特长,自主选择心仪的导师,导师同时也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生,组建团队,开展学徒式手把手培养。该模式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系已经运行了3年,培养了一届毕业生,期间积累了许多优秀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该专业的“线上+线下”双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将不断完善。
2 基于产教融合的“一二五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索
2.1 教学模式改革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紧跟产业发展,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紧密对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堂学习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均来自于企业的真实工作案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变成适合课堂教学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建设教学做一体化课室,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项目化教学提高职业能力。改革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能力评价与素质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使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匹配,真正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2 线上:课程体系的构建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由行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核心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在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再依据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由职业素养养成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核心岗位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顶岗实习模块等5 个模块组成[1,2]。
2.2.1 职业素养养成课程模块
该模块开设在第1、2 学期,职业素养养成包含综合素养、 专业素养培养两个方面。综合素养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综合素养的内涵,认识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一定的职业通用能力。该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公共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导论这门课程作为载体来实施的。该课程开设在第1 学期,旨在为学生构建专业蓝图,了解专业背景、市场前沿,主要以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参观认识实习的形式进行,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接触到该专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企业文化、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个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认同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顶岗实习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职业定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 使学生掌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即资源综合利用类企业所共同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初步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较简单的专业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生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获取全部的学分[1]。该模块课程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学内容、实训内容,但授课以及实训主要在校内由专业教师完成。该模块课程主要集中在第2、3 学期,开设的课程有:应用化学、机械基础、化工设备与机械、工程制图与AutoCAD、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电路基础与电工技术、环境工程基础、绿色制造生产管理等。
2.2.3 专业核心岗位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企业核心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本课程模块构建选取了该专业发展前景好、 人才需求旺盛的废塑料资源化、电子废物资源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业废渣资源化等4 个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在分析合作企业核心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炼出完成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核心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并结合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开发4 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供学生进行选择。该课程模块设置在第4 个学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其中1~2 门课程进行学习。该课程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由有招工需求的大型龙头企业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授课。理论课以及单项技能实训(穿插在学期中进行)将根据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专业特长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实训资源,取长补短,采取主辅讲的双导师授课模式,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穿插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学期末倒数第3、4周,在企业生产现场跟岗学习,由企业师傅集中授课。
2.2.4 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取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拓宽知识面,拓展就业岗位,完善职业能力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该模块课程主要由专业选修课(市场营销、环境监测、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等)和公共选修课(由全校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组成。专业选修课集中在第3、4 学期,全校选修课第1~4 个学期都有开设。
2.2.5 顶岗实习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岗位能力、满足特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该模块集中在第5、6 学期进行,学生整个1年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该模块有2 种形式,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实习企业,一种是学校推荐。该模块是实施产教融合的主要阶段,在之前第4 学期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开设核心岗位课程,企业对于选择该方向课程的学生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在第4 个学期期末完成2 周的企业综合技能实训后,学生与企业可进行双向选择,企业可通过面试以及各种考核环节,挑选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双方签订实习协议,进入该企业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进行定期考核、筛选,最终经过一年的实习后,仍能留下来的学生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合同,企业按照签订合同的年限给予相应额度的学费补助。此顶岗实习过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跟着企业师傅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知识技能的面对面传授,学生的工作能力随着岗位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此实习期间,学校还安排了多名校内兼职实习指导老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与2 名专职实习指导老师担任职业导师,给予学生专业能力及社会能力的指导。通过评阅学生周记、定期巡查学生、集中授课、与企业师傅及时沟通等途径,了解学生职业状态,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及时疏导,做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学徒制的效果[3]。
2.3 线下: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
线下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托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2.3.1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包含学生主题活动以及专题讲座。学生活动围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等与学生专业联系非常密切的主题,比如环保时装秀、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琶洲节能环保展、科技文化节等。该专业还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人力资源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开展讲座。讲座类型分为2 种,一种是职业素质养成系列讲座,比如沟通协作、人际交往、心理调适、时间管理、创新驱动、责任心、忠诚度等专题讲座;一种是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专题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最新的行业资讯、技术前沿。这些活动贯穿于2年在校培养期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变废为宝等职业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及认同感。
2.3.2 双导师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依托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课下本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根据个人专业背景自由组队,共同带领学生参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咨询服务项目、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技能竞赛项目,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培养机制如下:在大一第一学期期中,系部启动“导师制职业能力培养计划”,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这些项目不论技术服务、科研,还是创业、竞赛、社会实践,都来自于真实的项目,所以能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到了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除了完成实习企业的工作任务外,还可根据个人兴趣参与到学校与实习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合作中来,全方位提升职业能力[4]。
综上所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抓住我国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契机,经过多年的实践,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建立了稳定密切的联系;在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师生共同申报专利、发表论文、 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