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不再公布,还需要监测感染数据吗?
2023-01-04霍思伊
霍思伊
12月9日,北京一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外,人们排队等候就诊。图/人民视觉
2022年12月14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从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专家指出,这是无症状感染者“去病化”的第一步,即无症状感染者更多要依靠自我管理,无须去医院治疗,这也意味着,国内防疫政策开始转向专注重症。
国家卫健委自2020年1月28日起将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此后开始每日公布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与确诊病例并列报告。自奥密克戎毒株开始传播以来,全国和各地每日通报的疫情数据中,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要远多于确診病例。此前有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公众恐慌并对新冠病毒建立正确的认知,卫健委无须每日单独公布无症状患者数字。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12月18日报告的全国疫情数据中,本土新增确诊为1918例。国内最后一次公布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是在12月12日,包含本土和输入感染者共5364例。
专家指出,不再统计无症状后,并不意味着不再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进行监测。随着全员核酸的取消和居家抗原自测的推广,部分医疗机构出现挤兑,近期全国核酸筛查人数总量明显下降。下一步对新冠病毒社区传播情况的常态化监测就显得更为关键。
14日,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解读称,当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为主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也无须去医疗机构就诊,难以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这也是疫情数据与群众感知不一致的原因。未来,无症状感染者继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居家健康监测,给予相应服务。
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之后,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疫情常态化监测工作?
李群称,未来将依托全国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开展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养老机构、精神病院、福利机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也就是说,用以前监测流感的同一套系统来监测新冠病毒。”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解释说,中国早就建立起完整的流感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相对成熟,也有固定的队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定期在人群中抽样,通过阳性检出率评估某个区域的病毒传播情况;二是在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建立哨点,对重点人群内的疫情规模及时研判。
这方面,香港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香港在调整防疫政策过程中,重点参考的一个数据就是全人群样本的阳性检出率。香港大学公卫学院今年2月推出了“众志成城疫情监测计划”,从香港18个行政区中随机取10000人分成7组每天进行抗原检测,以此计算每日新冠流行率,即阳性检出率。港大公卫学院数据显示,香港近三个月疫情总体平稳,9月23日阳性检出率为2.92%,10月23日为0.81%,11月11日为0.39%,12月7日为2.34%。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说明香港自9月底实行“0+3”以来,虽然输入个案增多,但社区中感染新冠病毒的总人数基本平稳。近期感染人数略有抬升,可能和香港第五波疫情过后,人体内的抗体开始衰减有关,因此香港正加紧给老年人接种二价疫苗。但只要阳性检出率能维持在2%上下,即香港750万人口中,约有15万人感染,就意味着只有小范围的社区传播,总体疫情形势可控。这也是香港具备条件把边境进一步放开的重要原因。
就在12月13日,香港宣布将“0+3”的3天也取消,即海外入境人士不再有3天“黄码”限制,相当于实施“0+0”。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解读政策调整时援引了阳性检出率数字。他说,近一个月来,入境人士感染新冠的比例约为3.8%,其中大部分通过入境时的机场核酸发现,每1000人中只有16人在入境后三天发现感染,“该比例已经低于社区的检测阳性率2.5%”。
金冬雁解释,阳性检出率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判断疫情形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应及时收放的科学依据之一。以香港为例,第五波疫情后,香港社会基本形成群体免疫,但如果阳性检出率超过2.5%,就要考虑适当增加一些公卫措施如保持社交距离、餐馆限流等。“全民不测核酸后,我们必须要清楚大概有多少人已感染,否则,当疫情海啸已形成时,整个社会,尤其是医疗系统就会面临很被动的局面,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高危老年人。”
前述公卫专家建议,在社会面测阳性检出率时,要尽可能覆盖不同人群,尤其是容易感染的人群,每类人群的抽样方法要相对固定。另外,新冠比流感传播得更快,因此抽样频次要更高一些,具体抽样方案要结合疫情变化相应调整,并且一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样数据。
“阳性检出率是一个很好用、也很敏感的指标,社会面监测时有助于判断总体疫情的走势,如果检出率在不断上升,就说明社会面的感染在恶化,如果检出率下降,可能代表疫情开始出现拐点。”他说。
多位专家建议,应以阳性检出率为核心指标,从国家层面划出一条防疫预警线,当检出率超过某个特定数值时,就应在社会面采取一些压峰措施,暂时控制一下社会流动,或准备重开部分方舱,医院也要增加ICU备用床位、药物储备等。“公卫措施必须根据数据科学合理地动态调整,不应一下子全放开。现在社会面感染人数激增,但很多措施还放得过开,这是不合适的。”前述公卫专家说。“最关键的是,必须及时告知公众疫情传播的真实情况,形势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以便人们可以自己采取更多措施保护家人。”
除阳性检出率外,多位专家指出,定期进行污水监测也是一种监测新冠社区传播的有效工具。新冠感染者会在粪便中排泄病毒,污水监测可以作为一种早期预警信号,目前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
12月16日,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疫苗接种点内,一位市民通过鼻喷方式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摄影/本刊记者 侯宇
在香港,从2020年12月起就将污水监测数据纳入新冠疫情的监测系统。金冬雁解释说,如果某个小区或建筑内近期出现的感染者较多,由港大和特区政府组成的联合团队就会对附近污水进行检测,如发现污水样本中病毒量较高,就会免费向附近居民、清洁工和物业管理人员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且“划定几个高风险大厦”。其中的居民除要求连续抗原检测外,还要强制进行核酸检测,以准确判断本地传播情况。
特区政府会定期对社会公布污水检测阳性大厦名单。未按要求完成“强制检测”的居民会被处以最高超过2万元的罚款和6个月监禁。
2022年5月,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关于污水监测效果的大型研究,研究对象涉及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492个地点采集的1169个污水样本。结果表明,污水监测新冠病毒的敏感性为54%,阳性预测值为53%。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和污水检测结果,香港特区政府对其中27个阳性污水点附近的居民,开展强制核酸检测,共发现62名之前未发现的疑似患者。研究表明,“干预有效性为78%,污水监测可能是控制新冠疫情的有力管理工具”。
美国也是污水监测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20年9月起开始启动国家污水监测系统,CDC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美国共有超过1250个污水检测点,从覆盖全美约五分之二人(超过1.33亿人)的市政污水系统中共收集了超过90000个样本。
CDC强调,污水监测尤其应在“未充分进行临床检测的社区或存在新冠传播高风险的社区”开展。因为在看到医院出现明显的感染数字上升前,污水监测就可以提前4~6天显示出当地的传播趋势,并且单个污水样本就可以“捕获”成千上万人的感染状况。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指出,污水监测可以提供社区新冠病例增长的早期预警,应与传统公卫监测措施相结合,以帮助确定疫情高发地区并决定如何进行最优的资源分配。
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方法标准》,规定污水监测的具体技术手段,并称该标准适用于生活污水、医疗机构。目前,仅有少部分地区在高风险涉疫地区、隔离场所附近开展了小规模的污水监测。一位长期监测新冠疫情趋势的数据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建议,随着核酸检测的取消,未来应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污水监测,以作为抽样的辅助手段。“国家疾控部门目前有团队在进行这类尝试,但一些地方可能不具有开展监测的条件和能力,而且监测数据出来后,如何结合其他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理解,也需要技术指导。”
香港食物与卫生局前局长陈肇始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香港要一直坚持“复常道路”,既有序重启社会及经济活动,也要实现抗疫目标。疫情防控策略上,以“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减少感染”为目标,以“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为关键,并且以老年人群为优先。
为了实现“三减、三重、一优先”目标,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各项指标密切监察疫情。今年6月,陈肇始指出,这些指标包括:阳性确诊病例数字、阳性住院率、重症比例和死亡率,以及污水监测病毒量、社区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等。
专家提醒,对新冠疫情的监测而言,样本抽取和哨点监测只是辅助手段,对真实感染情况的了解要和医疗系统的实时资源相结合。也就是说,必须清楚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了解当下的疫情已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为了防止引发医疗挤兑。每天有多少重癥和死亡,各医院住院床位、ICU床位还剩多少,重症能力何时将突破极限,这些数字都比每日新增确诊数字要重要得多。”金冬雁解释说。
在他看来,内地当下每日通报疫情确诊、疑似、出院人数等意义有限,更应对外公布的两个关键指标是:新冠住院人数和ICU床位使用率。“这是两个反映医疗资源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如果ICU床位占用率已经达到了60%~70%,就必须要发出警告。”
新加坡卫生部目前已不再单独发布每日新增确诊数字,而是定期发布疫情周报,除每日确诊数字外,会公布七天平均确诊数字。更重要的是,还会公布每日新冠住院人数、普通病房中需要吸氧人数、ICU患者人数和死亡数,每类数据都会发布分年龄组的数字。在需要格外关注的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会额外发布每10万人的七天平均ICU患者数和死亡数字,而且分别公布不同年龄人群疫苗接种的对应数据。另外,对新冠ICU使用率,还会同时发布周环比变化图,以更精准反映重症资源的使用趋势。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先把日报改成周报,既有利于减轻恐慌,也可以更好地展示疫情总体传播趋势。
与新加坡类似,美国也以周为单位统计新冠住院率的七天平均值,CDC拥有一个囊括了14个州250多家医院的住院数据监测网络,该网络提供的新冠住院信息不仅包括具体住院数字,还涉及年龄组、性别、种族和潜在健康状况等多类临床数据。
CDC疫情监测的最强大工具,是一套用以评估新冠社区传播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指标。首先,以社区过去七天内每10万人的新增确诊数字作为基线,如果大于200,再看另外两个指标:七天每10万人中新增新冠入院人数和床位使用率。新增确诊数字主要来自医疗机构上报的核酸阳性病例和居民抗原申报系统上传的自测阳性数据。这一套指标体系建立在人群免疫力提高和奥密克戎致病性降低、大肆传播的前提下,今年8月,CDC更新了这一套指标。
依据指标体系,如果新增住院人数大于10人,或床位使用率大于10%,则判定该社区病毒的传播水平为高级,否则为中级。如果新增确诊数字小于200,且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分别在在10及10%以下,则为低级。CDC对每种风险等级都给出对应的公卫措施建议,比如在病毒高传播水平的社区,个人应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有基础病或免疫功能缺失的人群应避免在公共场所进行不必要的活动,社区根据本地情况可制定专门的快速抗原检测计划,当地医院要考虑是否提高备用医疗资源储备等。
CDC网站指出,每10万人中的新增住院人数反映了社区内有严重新冠症状的病例数量,床位使用率是代表当地医疗系统使用情况和剩余容量的指标。两个指标共同反映出当地医疗系统何时可能超载或需紧急实施公卫干预措施。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奥密克戎传播以来,美国基本没有再出现疫情之初重症资源不足的情况,每个州都会监测自己的新冠住院率和ICU床位占有率,这些数字会每天统计。
他指出,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尤其对医疗体系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逐步放开的条件,需要建立在疫苗接种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当地医疗资源的能力。“放开后的核心挑战就是防止医疗系统被压垮。目前,国内对于重症、死亡数据、ICU占用率等只有局部的数字公布或官方概括性的描述。”
前述公卫专家建议,目前至少应在几个重点新冠定点医院进行调查,统计近一段时期内新冠重症患者占比到底有多少,有多少人需要吸氧、抢救、死亡数字是多少、具体死因是什么、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国家层面也应建立统一的统计标准,定期向公众发布或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介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