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煜:提振信心最重要的是优化环境
2023-01-04蒋芷毓
蒋芷毓
提振信心是2023年经济的基本路线和切入点。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提振信心的关键是什么?2023年如何稳预期?《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
如何提振信心,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主题。市场信心不足,可能的原因出在发展环境上,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对整个经济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体的信心。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国内疫情的反复多发,在过去的三年里对经济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另外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市场预期的问题也客观存在,如运动式推进某些工作,搞层层加码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把提振信心放到重要位置,说明看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如何稳定信心、提振信心?我个人认为,信心来自于预期,预期取决于环境,提振信心最重要的是优化发展环境。
我想,有三个环境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步提信心的关键。
第一,市场环境,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使市场运转起来、循环起来。另外,通过营造更加公开、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使企业能够有更好的运营氛围;第二是政策环境,要加强政策的透明性、精准性,同时加强政策的稳定性、协调性,通过政策环境的一致性来对冲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第三是舆论环境,在一些政策出台以后,由于某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误导了市场主体的预期,也对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因此,要把政策的宣传解读放到和政策制定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公众能真正了解政策的意涵。
这两年社会确实对有些政策产生了疑惑,其原因很复杂,但也和一些政策解读出现偏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有的片面认识,只看到整改的举措,看不到激励政策,过度解读政策中的某个提法;有的盲目推测、放大问题,将单个企业的问题放大到产业问题,将个别行业的问题放大到整个经济层面;有的渲染恐慌、危言耸听,将正常的监管举措视为洪水猛兽,将正常的改革举措演绎为某种“变革”;还有的别有用心、春秋笔法,故意歪曲解读党的大政方针等等。
当前,要高度重视热点政策的舆论引导问题。要及时传递正确的信息,解读好政策信号。及时纠正片面的、过度的、错误的解读和认识,特别是要坚决与带节奏的言论作斗争,防止把好经给念歪了。
要真正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就要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看到民营企业家的顾虑,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去消除这些顾虑,特别是要保护好企业家的产权、人身和财产安全,纠正一些涉及产权的冤假错案,这样才能让企业家安心。
同时也要支持民营企业家更多参与国家重大建设当中来,通过破除各种门槛,给他们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既能为国家作出贡献,企业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要坚决纠正对民营企业不公平对待的做法,对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破坏营商环境的,建议开展专题巡视督查,保障营商环境真正改善。
我认为这个建议不现实。不是说建议不对,而是和我们经济工作已有的做法不衔接。我们确实是每五年设定目标,但这是在五年规划中设定的,而且“十四五”规划没有设定量化的增长目标。走出疫情影响后,从明年起,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目标,这没错,但经济增长目标从来都要实事求是,尽管我们想把失去的时间弥补回来,希望经济尽快回到合理增长区间,但也得考虑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确定增长指标。
在当前情况下,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对经济肯定是重大利好,对于经济工作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信号。当然现在我们还处在缓冲期,在这个阶段,局部地区会出现大量人群感染,会对生产生活都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必然也会影响当前经济状况。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虽然短期内会出现新的困难,但一旦我们度过缓冲期之后,可以尽快恢复到相对循环、通畅的状态。我相信,从明年二季度开始,经济数据会加快恢复。
每一年的情况都千变万化,必须要根据本年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来科学、合理、灵活地制定宏观目标,同时还要跟2035年的目标相衔接,而不是说简单地锁定一个连续几年的具体增长指标。
比起连续设定某个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未来五年要把二十大已经明确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任务逐一落实,把其中的难点、堵点逐一突破。把年度增长与中长期发展的任务有机衔接好,本来就是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特点,未来要更加注重做好这一点。
对平台经济这次中央的态度非常鲜明。从监管层面来说,对于平台经济要加强和优化常态化监管。监管要进一步平衡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要实行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也要对企业的创新有一定的容忍度。
中央对平台企业提了三个方向“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三个方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引领发展来说,平台企业不仅能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还将引领与它相连接的广大传统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升级。从创造就业来说,现在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地愿意进入到数字领域,特别是明年高校毕业生可能要达到创纪录的1150万,明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如何通過发挥平台企业的作用,更好地吸纳就业,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国际竞争来说,很多时候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也体现在平台的竞争上。我们也要利用好中国前些年在数字经济创新上积累的优势,以平台企业为载体,在一些前沿领域进一步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强调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平台企业要尽力弥合数字鸿沟,要加强对平台上不合法行为的监管,同时还要注意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总之,中央明确提出让平台企业大显身手,这意味着平台企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因此也是值得期待的。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是客观存在的。房地产行业占7%的GDP,链条长、涉及面广,还跟金融紧密关联,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其与民生的关联程度、与金融风险的关联程度是非常之大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
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不少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央强调要加大风险防范力度,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这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前段时间出台“三支箭”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供给端的,下一步要在加强需求侧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如针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出台相关政策等。同时,要面向长远去建立新的住房发展模式,主要是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也是二十大已经明确的任务。也就是说,通过长短结合、多措并举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使得巨大的需求能够持续释放出来并得到满足,也能避免供给端出现大的风险和问题。
其实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之后,就有一个词用来概括这个问题了。当各类政策不协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那就是“合成谬误”的问题,很多领域推进工作可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但如果都单兵突进,不顾其他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就会破坏政策的效用。
如何加强协调性,首先在经济工作会里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就是要“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这个机制实际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这次中央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后,我觉得我们需要在兩个层面去做好一致性评估:一方面是宏观政策本身,也就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改革政策等政策相互之间要加强一致性的评估,确保经济领域出台的政策能够步调一致、互相促进。
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要的是,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也就是说非经济领域的一些政策,如果跟经济工作或者跟市场主体有关联的话,也需要去加强与经济政策的衔接协调,避免对市场主体预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就能确保各个方面都能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心协力抓发展,形成一致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