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釉窑变色彩与人物塑像
——谈作品“孔子”的制作*
2023-01-04田书六
田书六
(河南六泥堂陶瓷责任有限公司 郑州 450044)
当代的瓷器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加上工艺上的开发和进步,已经克服了过去高温釉烧制过程中烧制成功率低的缺点。高温釉工艺的运用,工艺品的创作正朝着对自身创作越来越可控的方向稳步前进。在1 300多年的均瓷发展历史上,以高温釉窑变工艺创造出来的瓷器无疑是尊贵的,唐玄宗甚至下令“钧不随葬”;宋代甚至被称为“神钧宝瓷”禁止民间收藏,这就导致从墓葬出土的高温釉瓷器文物也相对稀少,能够流传至今的也寥寥无几[1]。
高温釉工艺如此古老,有着官窑美誉的加持,经历了古时的辉煌,如今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传统中凝聚而来的窑变色彩之美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其文化属性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对各个时代、地区的人们都产生足够的亲和力。当代国人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追求高质量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当下所创作的钧瓷艺术正是适应时代,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之时。这件作品“孔子”(见图1)正是传统文化主题通过高温釉工艺回归的尝试。
图1 孔子
1 作品“孔子”的形象来源
孔圣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学说全方位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文化、精神等诸多领域,其个人形象也伴随着这种影响历经久远的流传下来。这其中自然会有一定的衍生,在人物塑像领域,孔子的形象常常伴随着道德与文章,并通过“德”与“文”进一步向思想领域延伸,包含了修身、修行,简单来说就是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再从这一点拓展到思想与整个社会的融合。
在孔子塑像衍生的过程中,“教”与“学”亦是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对知识的渴求,对道德的约束。所以作品“孔子”首先确立的是一个“教导者”的形象,是一位宽厚的长者,他慈眉善目、温文尔雅,以自身为榜样循循善诱,这需要仪态的端庄,整体面貌的整洁,同样这也决定了人物塑像的面部表情。
儒家文化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输出文化,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为止日本、韩国等都还保留着众多儒家文化传统,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这些国家的传统礼仪。孔子不但提倡个人爱好,而且爱好学习并快乐地学习,还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通过“礼”来进行规范,他一生都在追求“仁”的道路上奔走,而“礼”是获得“仁”的重要手段,“礼”最多体现在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对于古代人来说其中还包含了典章制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便是人与人交往时用到的礼仪。而无论古今,这些都体现在人行走坐卧的姿态上,从人物塑像的角度来分析,“孔子”像应当是人姿的典范,不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皆饱含着“礼仪”的基本要素。
2 作品“孔子”的色彩搭配
当代钧瓷想要获得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在釉色上要大胆采用新的配料,勇于尝试,烧制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颜色,使用高温上釉的色彩更加斑斓。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掌握不同釉料在不同温度时所呈色彩的差异,尽管历代钧瓷创作都号称“釉色无双”,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制作,还是能够逐渐掌握其中规律,为高温釉工艺创作中的色彩搭配提供制作基础。
从现有的技术来看,相对于传统窑烧,气窑火力均匀,烧制的釉面整洁、色彩鲜艳,在创作上可控性更高,作品“孔子”的创作就搭配了三色釉烧[2]的组合,含铜釉料在还原烧的过程中,让人物的皮肤、须发以及服饰形成较强的对比,整体的色彩搭配相对于传统瓷器塑像中的人物塑像更为丰富,形成了开创性的艺术效果。
3 作品“孔子”的造型及制作
作品“孔子”的造型借鉴了各地孔子雕塑的精髓,其动作亦沿用一直以来孔子塑像的传统,面露微笑、神态和蔼,双手交叉于胸前,还有一个细节是双手的大拇指要向内屈伸,这个动作是为了表示待人时要秉持谦卑的心态。
塑像手部的制作是难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因为人的双手与人整体的比例有着一定的联系,每一根手指又与整体的手掌有着对应的比例关系,手的轮廓相较于塑像的躯干也包含更多的变化,要将其制作的生动、逼真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锻炼。除了手部之外,“孔子”塑像的另一大制作难点主要集中头部,孔子人物的五官、须眉以及眼神的变化。双耳、双眼、双眉等部位要遵循对称但非完全一致的方式来进行制作,通过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来对局部进行微调,使之更为立体生动;口、鼻等集中于人物中轴线部位的制作要以合拢的手掌为参照,其轮廓要柔和,具有肉质感,使人物的表情更加丰满;最后便是胡须的制作,长须是孔子塑像的一大特征,须发要注重外围轮廓的细节,同时营造整体的流畅感。前文就谈到孔圣一生追逐仁道,其形象便是礼的象征,大气、端庄是最基本的要求,须发要饱满生动的同时不给人紊乱无序的感觉,整体保持整洁有序的状态。
作品“孔子”除了头部、手部的制作要规范,符合历史人物形象外,人物的服饰也要遵循实际历史。中国传统儒生的穿着往往是宽袍大袖,这一点也要体现在“孔子”的穿着上,通过不同部位釉料变化,这件作品达成了一种外“轻”内“重”的色彩变化,儒服的线条柔和宽大,紧贴着肩膀向下形成流线型的曲线,袖口低垂,并于双手之下交相层叠,外层青碧,内层灰褐,自然塑造出人物正常的阴影变化,也将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塑像的上半部分,主次分明,制作得宜。最后便是“孔子”塑像的底部,在勾勒出儒服底摆的轮廓后,还将足部设计成祥云如意的样式,增加了作品整体的吉祥韵味,古色古香、斯文秀气,既符合大众的吉祥祈愿,又带来形体上的变化,整体上散发出一股历经历史沉淀的儒家文化气度。
4 结语
瓷器文化创作的主题要保有中国文化理性的成分,应当提倡中国文化传承当中和谐友善的部分,这是一种推动当代文化生活很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在充实现代人精神的同时,辨别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使之发扬光大,这对于高温釉工艺创作的未来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拓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