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创造新机遇

2023-01-04刘飞涛

国际问题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刘飞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历史进程,体现为理论上的科学性、实践中的超越性和推进实施的目标规划性。中国式现代化还蕴含立己达人的天下情怀,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同时,致力于回答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将以回答世界之问的方式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并以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新机遇。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动性

理论科学性、实践超越性和目标规划性共同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动性,使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显著区别于遵循资本自我扩张逻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主义的道路属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21年7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5/content_5625254.htm。以马克思主义为认识工具,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探索实践中立足于本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科学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前进。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和实践创新。

(二)始终在探索实践中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伟大探索。1956年党的八大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写入党章,即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化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从强调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逐步转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将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实践概括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上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可以看出,党的二十大已经从人类文明的新高度来衡量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所处的历史新方位,这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昭示,正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也将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展现强大的生命活力。

(三)始终沿着科学的蓝图稳步推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目标规划性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再到“两个一百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正是在环环相扣的目标指引下,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新形势下,党的二十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其强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并据此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清晰刻画了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党的二十大对当今国际局势的总体判断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中国的抉择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破解全球和平赤字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力量的壮大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当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49页。

(二)推动包容、普惠和有韧性发展,削减全球发展赤字

百年变局下,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联合国《2021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共有1.19亿至1.24亿人重新回到极端贫困状态,全球极端贫困率出现20多年来的首次上升,联合国203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面临重挫。[1]《联合国报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因疫情受重挫》,新华网,2021年7月 7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07/c_1127632370.htm。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主张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呼吁国际社会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加强合作。[2]《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中国政府网,2021年9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597.htm。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进一步提出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更加包容”强调的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应该同舟共济,而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只会割裂世界,阻碍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更加普惠”强调的是,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更有韧性”是指,基于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呼吁建设全球经济复苏伙伴关系,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想着发展中国家的难处,照顾发展中国家关切。[3]《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外交部网站,2022年11月15日,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211/t20221115_10975346.shtml。籍此,进一步丰富了全球发展倡议的理论内涵,彰显了中国直面全球发展赤字问题的大国责任担当。

(三)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弥补世界安全赤字

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安全、普遍安全还有曲折漫长的道路要走。习近平主席系统性地思考上述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央广网,2014年4月16日,http://china.cnr.cn/news/201404/t20140416_515302148.shtml。

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了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逻辑统一。习近平主席强调,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思考,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正式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呼吁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为破解全球安全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外交部网站,2022年4月21日,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204/t20220421_10671052.shtml。

(四)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平抑全球治理赤字

近年来,世纪疫情、乌克兰危机、大国竞争等因素不断叠加,积聚效应不断加大;民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受到冲击蚕食,治理赤字日益严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长时间停摆;二十国集团因地缘政治裂痕而日益失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经济治理平台被政治化、工具化的压力骤增;数字治理严重碎片化;全球气候治理和经济绿色转型动力不足。在治乱角力的历史节点,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并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中国的态度和立场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动力,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创造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能动性不仅在于抓住机遇的能力,更在于创造机遇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时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为世界孕育并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一)为世界孕育现代化道路新选择,增强非西方国家基于本国国情自主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虽经历波折但始终向前。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历程已经形成一部成功历史叙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网,2022年1月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1/01/c_1128219233.htm。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近代以来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才能成功走向现代化的神话,彻底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依附性发展论”,最终也必然打破困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论”。正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及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政府网,2021年11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二)担当世界经济发展引擎,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大大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国家统计局网站,2022年9月30日,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9/t20220930_1888887.html。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还将持久释放。

(三)引领全球化转型变革,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坚定支撑

当前,全球化正经历复杂演变,呈现出前进与回摆交织、包容发展与排他性安排并存、转型需求扩大与治理赤字矛盾突出等复杂特征。未来一段时间,在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地缘冲突、大国竞争等因素冲击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交锋博弈势必愈演愈烈,维持开放型世界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的抉择对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党的二十大向世界明确宣告,中国将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四)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2年6月,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3]《迎二十大·数说十年丨近十年中国引资规模稳居全球前三》,中国网,2022年9月29日,http://news.china.com.cn/2022-09/29/content_78444267.html。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吉布提港铁路场站、瓜达尔港物流枢纽等一系列旗舰项目成为见证“一带一路”成功的重大民生工程。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1]《“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世界银行网站,2019年6月18日,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regional-integration/publication/belt-and-road-economicsopportunities-and-risks-of-transport-corridors。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建设将朝着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习近平主席强调,面向未来,中国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建设更加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2]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国政府网,2021年4月20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5100.htm。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