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奥秘所在

2023-01-04张严予刘稳权

创造 2022年11期
关键词:山沟沟时代化中国化

张严予 刘稳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是继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理论创新宝贵经验之后,对我们党如何立足中国实际,一如既往进行理论创新创造而提出的最新论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和内在逻辑,对于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更好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规定了“两个结合”的必然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这一真理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既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为一切有志于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人们创造了先决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其中,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同这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要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习惯和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是科学管用的理论,也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算真正意义上开放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昭示着理论创新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衡量一种理论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最客观的标准就是看这一理论被人民群众掌握后,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看它的辞藻有多么的华丽,或者看它的内在逻辑是多么的完整,如果脱离了实际,一切沦为空谈。正因如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不止一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华丽蝶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继任者们始终脚踏实地,始终扎根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鲜活的理论指导实践,又在火热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出更加新鲜的理论,如此反复,不断循环,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意味着理论创新同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高度一致。如果要问人类历史上哪一种理论最具有人民性,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当之无愧。回到理论的原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历经千辛万苦,尽管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挫折坎坷,但他们矢志不移,耗尽毕生精力,为的就是达成全人类解放这一使命。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他们所缔造的理论必然具有强大的人民性,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论。于是,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关键,成为人民群众心灵契合的重要基点。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都是中国人民用双手创造出来的,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演绎而来的,成为维系和团结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将经典的理论与优秀的文化结合起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新观点新论断。历史证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也罢,社会理论也好,只要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折射优秀文化价值的作品,都成为了经典。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被世人传诵至今。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沿着“两个结合”的路径飞跃发展

在一百余年峥嵘岁月中,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回顾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我们读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所必须理解把握的一个重要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历了艰辛的尝试与摸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一场争论让真理越辩越明,让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的“山沟沟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立足中国革命实际,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然而,此举却受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嘲弄和排斥。他们断言“山沟沟里没有马列主义”,他们坚持机械教条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险些断送了革命前途。在血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信“山沟沟”里有马列主义,坚信只有“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才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说在中国传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山沟沟”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们的土地上,江河纵横,山岳林立,“山沟沟”里既有肥沃的中国土壤,也有特殊的中国实际;“山沟沟”里既盛开着色彩斑斓的中国之花,也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一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融入有中国特点的“山沟沟”里时,自然在“两个结合”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真理力量。

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特有的中华文化土壤里,“山沟沟里”飞出来的理论总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如此的科学管用。比如,在改革春风的前夜,安徽凤阳小岗村这个“山沟沟”里,18户不想被饿死的农民,摁下自己的红手印,签下一份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这件发生在“山沟沟”里的小事情,却有着“石破天惊”的大影响,延展形成了“包产到户”的理论和政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为什么“包产到户”可行?因为它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最能调动中国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一份文化自信,小岗村农民的壮举,甚至整个改革开放的理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具体体现。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创新创造,沿着“两个结合”的光明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江河般奔涌向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任务实际,创立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的任务实际,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时代的课题有多么厚重,理论的创造就有多么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巨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之光之所以耀眼,源于同实践结合紧密、同文化结合深入。从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到二十大,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从“十四个坚持”到“十三个方面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非常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每一方面的内容,既反映出实践特性,又彰显了独到的文化特色。比如,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既源于对过往大水漫灌式扶贫等正反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诊疗中“对症下药”“辨证施治”以及毛泽东关于“有的放矢”等文化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源自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牵引,也源自于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紧密地“结合”,让这一思想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孕育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沃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杜甫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表明贫困人口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的巨大变化和喜悦之情;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场合,阐释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义利观”,描绘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梦想相通的新图景,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略”,诠释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包容并蓄、兼具天下的东方之美和广阔视野。

四、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时代的考卷层出不穷。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时刻,在党的二十大擘画出新蓝图、制定出新目标的关键节点,展现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易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漫漫征途,道阻且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这些问题和矛盾,就横亘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途中,迫切需要我们按照“两个结合”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开展新的理论创造,提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我们开展理论创新创造,就是要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最为要紧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机械的教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公式,而是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和运用好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以及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决不能让感性认识取代了理性思维,更不能凭主观臆断凭空创造;同时,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不疑,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坚信不疑,以信仰坚定确保理论创新坚定,以信念执着确保理论创造执着。总之,不论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都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这是“源”与“流”的关系,“根”与“本”的关系,不可缺失。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理论创新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然要跋山涉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样宏阔的时代,这样伟大的实践,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的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按照党的二十大明确的“六个必须坚持”原则要求,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复兴伟业的壮阔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理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猜你喜欢

山沟沟时代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山沟沟来客
总书记来到咱山沟沟
山沟沟种出金疙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