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北庄唱响的“团结就是力量”及其时代价值

2023-01-04赵会分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唱响力量中国共产党

李 芬,赵会分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团结奋斗史上的一个显著标志,不仅因为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还因为《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1943年,抗日经典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诞生于今天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的北庄村。2021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特别指出:“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1]那么,《团结就是力量》为什么会诞生于1943年的北庄村?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的回信有何深意?怎样才能在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北庄村重要回信精神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团结就是力量”唱响在1943年

《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诞生于1943年,是因为历史发展到1943年,“团结”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一)1943年中国的团结抗战面对新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战火在中国南北大地同时燃起,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在此危局下,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合作抗战主张,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第二次合作,并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能否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将决定于对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2]1940年7月,毛泽东在为延安《新中华报》写的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一切共产党员须知: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号召全党“必须团结全国最大多数有党有派和无党无派的人”,“团结到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方面国共两党军队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配合作战,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然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蒋介石一直心怀不满,以致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并一再掀起反共高潮,其中尤以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令中外震惊。至此,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局面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全面破裂”还是“继续合作”成为摆在中共中央面前的重大抉择。从共同抵御日本侵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国内政治军事力量的内耗不利于抗战这个大局出发,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向社会各界公布皖南事变真相,揭露和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另一方面采取各种举措,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孤立顽固势力,最终形成了皖南事变后国共继续团结合作抗战的局面。在1941年3月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蒋介石也被迫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3]。然而,口头表示不“剿共”,实际未必不“剿共”;军事上暂时不“剿共”,并不代表国民党从此不“剿共”。特别是到了1943年,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得蒋介石“剿共”的野心更加膨胀。

从国际局势看,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同年2月,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成为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而此时,苏联在坦克和飞机生产数量上也已经远远超过德国。这表明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果已经毫无悬念,需要的只是用时间来证明。再看太平洋战场,美军接连发动的进攻,迫使日本把在中国的数个精锐师团和大多数飞机紧急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蒋介石由此判断“自此我国受倭之危险虽未能完全祛除,然已减少大半。今后之问题全在对内之共匪如何肃清”[4]28。从国内形势看,1943年1月中国历史上有一件大事:英美为表示对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盟友的友好,决定废除与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蒋介石“接获美、英自动放弃在我国治外法权,重订新约之通告……中心快慰,无言以喻”[5]。1月11日,中美、中英新约正式签订。在这一背景下,蒋介石乐观地认为,有了美英的帮衬,中国必定会在两年内打败日本。由此,作为一国领导人,他认为1943年度的“重要业务”是致力于“国家统一”和“稳定经济”[4]19。具体做法上,对日军,蒋介石的举措是尽量避免正面战场接触,以“保存实力……为战后取得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做准备”[4]24。而对中共,在蒋介石看来,要达到“国家统一”,没有任何其他威胁比中国共产党更加严重,所以他更加认定“肃清共匪”是要着力解决的首要任务。在蒋介石看来,“肃清共匪”关键在苏联。以他的判断,中共无非就是苏联的鹰犬,中共的军队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没有苏联的支持,马上就会被他打垮[4]26。由此,蒋介石认为,日军进攻苏联是“我国生死存亡之关键也”,以至于“朝夕劳心于兹(指日德夹击俄国),梦寝难安”[4]27。然而,历史的发展始终未如蒋介石所愿,就在几近绝望之际,他似乎看到了“肃清共匪”的一个新希望——共产国际正式官宣解散了。

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国际组织。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这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于1943年5月22日正式官宣解散。蒋介石得到这个消息后,如获至宝,称之“实为二十世纪上半期史之惟一大事”,是“划时代之历史”[4]27!一方面,他认为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既然共产国际已经解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中共也逃不出灭亡的历史定律。另一方面,国民党还认为中共的力量在共产国际解散后被大大削弱,也就没有了能够和它对抗的能力,所以国民党开始对中共存在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要求中国共产党应该即行解散,提出要“取消边区……将军权、政权统一于中央”[6]。这表明,1943年上半年,特别是自共产国际解散后,国共两党之间自抗战以来相对稳定的团结状态被打破,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了新问题。

(二)1943年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团结统一面临新考验

这个考验同样来自共产国际的解散。共产国际的解散让一些党员的思想产生很大波动,甚至一度内部意见莫衷一是。比如,有人听信国民党的宣传,认为共产国际都解散了,如果共产党不解散自己的党组织,那么未来的抗战就会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就应该承担抗战阵营分裂的责任。针对党内出现的分歧,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中共中央正确解释了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共产国际的解散,不是为了减弱各国共产党,而是为了加强各国共产党,使各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同时,在这个决定中,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完全一致地团结起来”的号召。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结果,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虽然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身份不复存在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相信我党同志必能完全一致地团结起来,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果能如此,那么,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虽然还很强大,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虽然还很多,我们的任务是一定能够完成的”[7]。

(三)1943年抗日根据地的大团结出现新情况

此前的1941-1942年间,日本侵略者对我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和“蚕食”,在党的领导下,各根据地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渡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到1943年初,抗日根据地开始迎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各根据地机关通过大生产运动,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然而,各根据地在动员群众团结抗日方面却遇到了新情况,主要表现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遇到困难。按照我们一般的认识,减租减息是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自然会得到热烈拥护和响应,怎么还会遇到困难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党的土地政策的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作出新的判断,即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既是在保卫中国的大前提之下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末,由暴力没收方法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8]。这种新的适当方法是什么?中央也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1935年12月正式决定不再没收富农的土地。1936年7月颁布《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虽然继续对地主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实行没收的政策,但不再像过去那样极端。1937年2月明确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1937年8月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减租减息”。洛川会议指出,减租减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另一方面在地主减租减息之后,农民要向地主交租交息。也就是说,减租减息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照顾到地主富农的利益,是一种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土地政策。然而,直到1942年减租减息政策在各根据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直接原因在于这五年中,我们虽然有减租减息的政策,但没有减租减息的法令,因此基层干部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首次对减租政策以及减租额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就是在这个决定具体推行的过程中,各根据地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比如,有的地方“不执行”。由于没有认识到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一些地方仍然沿用过去对地主富农不加区别地进行斗争的方法,无条件没收地主富农土地,严重侵犯了一些地主富农的利益。对此,有地主作诗“田字昔为富字足,今日乃作累字头。只知田字能作富,谁知田多累累愁”,生动反映了当时一些地主对土地政策的不满。还有的地方出现“懒政”现象,即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法令搞一刀切,名义上是减租,实际上农民却吃亏了。比如在一些游击区,由于长期处于与日伪争夺的“拉锯”状态,当地农民基本没按原租额交过租。如今减租政策的执行,不是按实交租额减租,而是按原租额减租,有的佃农经二五减租后反而超过了过去实交租额,这在群众中引起了不满。也有一些地方在推行减租减息过程中,遭到部分地主的各种抵制。一种情况是,“三三制”政权建设模式下,一些地主当选为乡村、县乃至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有的还被选进政府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地主出身的参议员、政府工作人员只谈“农民交租交息”,不谈“地主减租减息”。而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地主以“撤佃”的方法抵制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谁家佃户要求减租,地主就以撤佃相要挟,把出租给佃户的土地以各种借口撤回来,使农民不敢提减租的事情。再有,中国农村本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民和地主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庄里,乡里乡亲的,不好意思让地主减租,甚至觉得“减租太对不起地主了”。所以,在减租减息政策推行之初,农村中赞成和拥护减租减息的群众并不占人数上的优势,相当一部分人对减租减息持怀疑观望态度。也就是说,群众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组织力量,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力量,不敢对农村统治者进行斗争。这就需要我们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用团结的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发展到1943年,“团结”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团结就是力量》的词曲作者牧虹和卢肃正是在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响应1942年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农村,在平山县北庄村一带组织农民开展的减租减息斗争中,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主题,“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9]。于是,一声呐喊——“团结就是力量”在1943年的北庄村唱响。

二、“团结就是力量”的“力量”分析

1943年6月,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第一次在平山县北庄村演出。演出结束后,作为幕终曲的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不胫而走,从解放区传到国统区,最后传遍全中国。

(一)“团结就是力量”的“力量”体现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这样一首有力量的抗日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自北庄村唱响后,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最强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西柏坡时期,“团结就是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价值体现。解放战争时期,《团结就是力量》在国统区流传极广,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最喜闻乐唱的一首歌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在国统区学生运动中产生的。当年城市的很多青年学生,正是唱着这首歌,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从而形成了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特别是西柏坡时期,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转入战略进攻的大背景下,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权,中共中央于1948年5月1日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0]16。各民主党派深感这一号召“密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且“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因此通电国内各界及海外侨胞“宜迅速集中意志”,以“共同策进,完成大业”[10]514-515。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开始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推进的同时,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一切反对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在了一起,靠着这种团结的力量,中国人民迎来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团结就是力量”更是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建设祖国的号角。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多次提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的思想,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也多次强调“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12]。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3]。这表现在实践中就是: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还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抑或是在2008年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斗争中,包括我们今天仍然身处其中的抗疫斗争中,时时处处都彰显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诚团结、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二)“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有“力量”的原因分析

这首歌为什么如此有“力量”,至今传唱,经久不息?这既和它独具特色的谱曲有关,更和它的歌词内容有关。整首歌虽然只有短短68个字,但是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表达。

其一,“团结就是力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强调的就是通过“乐”与“礼”的相辅相成达到社会的和谐。所以,至春秋战国时,社会动荡、和谐统一局面荡然无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礼崩乐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开始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及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等思想。从此,“和”与“同”既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更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社会政治境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源泉。尽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安定与战乱、统一与分裂,中华文明却绵延5000余年未曾中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和”与“同”的理想与追求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与传承力。也正是伴随着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人民成为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团结”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14]。

其二,“团结就是力量”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表达。“团结就是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团结”既是无产阶级力量的源泉,也是无产阶级胜利的保证。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号召。马克思主义团结观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团结目标的崇高性。在人类历史上,新兴的封建阶级曾为推翻奴隶主统治、建立封建制度的目标而团结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也曾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之目标而团结奋斗,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大进步,然而也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马克思主义者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使人类摆脱剥削、 奴役,使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的平等、自由的社会。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团结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无比的崇高性。二是团结对象的广泛性。历史上其他的团结思想,由于受历史、阶级的制约,其团结对象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唯有共产主义事业是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共同事业,代表的是全世界亿万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团结对象是世界范围的。再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最艰巨的事业,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团结对象是空前广泛的。三是团结思想的辩证性。马克思主义的团结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所以,“团结”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真正的“团结”不是在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中、在大家都当“好好先生”中形成的,而是在矛盾斗争、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形成的。

依据马克思主义团结思想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来衡量《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我们就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比一般的抗日歌曲更有力量,能够传唱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团结思想的生动表达,而这种表达又使它的歌词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突破了一般抗日歌曲的范畴。从“团结目标的崇高性”角度来衡量,“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表明整首歌曲强调的不仅是要实现根据地军民的大团结,也不仅是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而是要实现一切“反对”法西斯蒂和不民主制度、“向往”太阳和自由的人的大团结。从“团结对象的广泛性”角度来衡量,它强调的是一切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人、反对一切不民主制度的人、一切向往自由的人、一切向往新中国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从“团结的辩证性”角度来衡量,它强调的是要在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的斗争中实现团结。因此,1943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北庄村发出的这声呐喊,之所以有力量,既在于它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表达。可以说,《团结就是力量》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政治领悟和政治自觉。他们把对时代的感悟,对党的政策的执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解,以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三、让“团结就是力量”继续唱响新时代

“团结就是力量”。靠着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百年历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一新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在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基础上,向全党全国人民一再强调“团结”问题,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14]。因此,新时代应该如何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是一个需要我们全面把握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的重要回信中找到答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1]具体分析下来,其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15]。因此,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首先就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到“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这是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政治基础。

(二)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只有围绕明确奋斗目标的团结才最牢固,只有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最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6]。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拼搏、奉献、服务的体现。因此,在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而为新时代实现团结提供物质基础。

(三)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作团结的表率不是个人作风更不是个人意愿问题,而是政治原则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总结讲话中,毛泽东就格外强调党员领导干部“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这是“把党委的工作搞好”“把党委的领导工作提高一步”的重要工作方法[17]。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这样指出:“毛主席对我们共产党的许多干部谈:你们每天写日记不要写别的,就只写一句‘团结百分之九十’就行了。我想,在毛主席领导下,争取大多数,为着共同事业奋斗,消灭反动统治,这一政策的运用,是我们最大的成就。”[18]由此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现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的表率。基层工作期间,他就一向强调“在团结问题上,‘一把手’更应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19]。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在《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一文中讲到自己从政的体会,“尽管各种因素在任何时候都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在各种情况下,团结永远是前提。它绝对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前提。纵观古今都可以证明这一条”[20]。任职浙江期间,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名为《打好团结牌》的文章,指出“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 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1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团结的表率,强调党员干部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庄村的回信中也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组织保障。

(四)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必须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21]。特别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已经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才能真正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因此,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是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的力量基础与源泉。

总之,新时代继续唱响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奠定团结的政治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团结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团结的组织保障;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奠定团结的力量基础。只要做到这四个方面,我们就能团结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

猜你喜欢

唱响力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唱响我们的队歌
陕西音乐 能否唱响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唱响美丽未来的和平之歌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