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精准饲养与传统饲养模式对比
2023-01-04张贵
张 贵
(白银市平川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
1 白银市平川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肉牛养殖基础不断夯实,养殖方式明显转变。平川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引导与协会组织相结合、龙头带动与基地支撑相结合、小群体养殖与规模化养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养殖大户赴外地考察学习,示范推广现代养殖实用技术,引进良种母牛,实施冻配技术改良,普及养殖防疫技术等措施,积极引导肉牛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转变,全区肉牛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养殖收入明显增加。平川区区委、区政府在培育发展该区“牛、羊、菜、果、薯、药、小杂粮、黑毛驴”八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要求,鼓励支持有意愿的农户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五小”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围绕专业合作社建立、良种引进、铡草机械购置、青贮池修建、饲草种植、创业贷款贴息等,对全区肉牛养殖场(户)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扶持,有效激发了民间投资,广大群众种饲草、修圈舍、引良种、学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加。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平川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双轮驱动,持续走“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培育形成了集饲草种植、肉牛良种繁育、肉牛养殖育肥、加工销售、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以肉牛养殖、牛肉冷熟食品加工销售为龙头的白银博康养殖有限公司,以良种繁育、肉牛育肥为龙头的白银市众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是防疫体系不断健全,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把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作为工作重点,区委、区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动物卫生防疫体系,为全区各村配备村级防疫员,并逐户、逐场建立防疫政策明白卡。同时,以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流行为重点,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制度,加强疫病防控措施,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推进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饲草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镇、黄峤镇等地二级路沿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高原夏菜和食用菌,可供种植饲用玉米的土地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部分土地撂荒,随着肉牛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饲草料供给面临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偏少、饲料成本增加等问题。
二是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由于引种费用高,引进数量有限,平川区基础母牛存栏数量较少,引进母牛良种化纯度不高。同时,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全区良种繁育工作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的长远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区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养殖标准化程度不高。从平川区肉牛养殖现状来看,大部分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养殖设施简陋、卫生环境差、饲养管理粗放、粪污处理设施落后、养殖效益偏低等问题,与“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现代标准化养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平川区基层畜牧兽医站现有职工人数较少,且大多学历不高,并对最新的养殖技术缺乏学习,专业性不强。同时,随着全区肉牛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基层防疫工作任务进一步加重,防疫员报酬较低、队伍不稳定、基层防疫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技术指导跟进不足,部分合作社运营不规范;养殖协会组织功能不健全,协调市场与养殖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 不同肉牛饲养模式对比
精准畜牧业是通过对畜牧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采取最优化的控制与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可以让传统养殖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高效,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气候造成影响。本试验对平川区两个肉牛养殖场的不同养殖模式进行了对比,探讨不同模式下的养殖效益。
3.1 研究对象
选取平川区两家肉牛养殖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白银市平川区春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试验组1,白银庆旺农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试验组2。肉牛存栏数均为500头,饲养品种均为西门塔尔牛,生产工艺均为自繁自育,繁育方式均为人工授精,饲草料营养水平相近。试验组1采用精准饲养模式,试验组2采用传统饲养模式。
3.2 饲养模式对比
3.2.1精准饲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传统饲养模式上依靠肉牛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为每头能繁母牛安置电子耳标和佩戴智能化项圈,对其进行实时定位、监测,获取肉牛的状态,如站立、静卧、行走、爬跨、躁动以及所处位置、行动轨迹、运动量等信息,同时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肉牛饲养过程中的数据,判断每一头肉牛生理和健康状态,为牛场的科学管理、疾病防治提供指导和依据;为全混合日粮(TMR)饲料车加装精准饲喂系统,配备自动称量、精准上料等设备,科学喂养,减少饲料资源浪费,降低饲草料成本;牛舍安装环境感应装置,建立肉牛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遥感等技术,对牛场环境进行温度、湿度、氨气含量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对肉牛个体运动量、温度、声音等生理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并对采集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提高肉牛的现代化养殖水平;使用肉牛发情鉴定系统,观察并获取肉牛发情期的活动规律,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代替人工判断肉牛发情期,从而确定最佳配种时间点,提高配种率。
精准饲养模式需要购置一些信息化设备。本项目所购设备主要包括以下6个部分:一是配备指挥控制中心设备。二是购置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改造升级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和环境监测等设施设备,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三是购置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配置电子识别、自动称量、精准上料、自动饮水等设备,实现精准饲喂与分级管理。四是购置畜禽粪便清理系统,实现畜禽粪便自动清理。五是配备畜禽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预警、诊断和防控。六是购置家畜繁殖育种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种畜遗传评估系统,智能监测动物发情时间,提高种畜繁殖效率。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信息设施设备发展已较为成熟。国产现代化信息设备具有价格低、性能较好以及操作、维护、售后等服务方便的优点,可以满足广大养殖场(户)的需求。
3.2.2传统饲养模式 该模式由技术人员利用全混合日粮(TMR)撒料车,直接投喂日粮,投喂量根据技术人员判断;肉牛发情时间由饲养人员肉眼识别判断,并确定配种时间;肉牛安装普通耳标,牛舍没有环境感应装置,不监测生长环境。
3.3 养殖效益对比
通过应用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试验组1肉牛发情监测漏配率比传统饲养模式降低30%,平均缩短胎间距3%(12d),肉牛养殖繁活率提高5%,每年增加肉牛数25头,每头牛增产10 000元以上。通过对肉牛采食量进行监测,判断肉牛营养状态,合理使用补饲技术,肉牛精准饲养模式可以使肉牛各饲养阶段的营养摄入更加均衡、合理,日增重平均提高3%。
除去饲料等成本,肉牛精准饲养模式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养殖模式。
4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平川区现有肉牛资源及产业发展基础,因购置智能养殖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一定费用,同时,对养殖场工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因此,建议出台政策配套专项资金,大力支持5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建立肉牛智能养殖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肉牛养殖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为每头肉牛建立电子信息档案,针对牛只行为、饲喂、疾病预防等环节进行管理,实现肉牛健康养殖信息化管理。
经综合分析,精准饲养模式符合平川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发展实际与需求,可显著提升肉牛养殖效率,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还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平川区畜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