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喷发
——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2023-01-04邬锐
邬锐
2022 年 1 月 14 日上午,汤加火山突然开始喷发,15 日下午,火山第二次进入猛烈喷发的阶段。根据汤加媒体的公开报道,火山灰柱直径5 千米、高20 千米,笼罩于火山的上空。来自太空中的卫星影像实时记录到了这一过程,巨大的火山灰和蒸汽被喷入大气层达20 千米(汤加所在的热带对流层顶约17 千米至18 千米),云层顶部温度跌破-100℃,激发的海啸波立即威胁到了泛太平洋沿岸各国。汤加周边的斐济、萨摩亚、瓦努阿图、澳大利亚,太平洋西海岸的日本,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智利等国家,纷纷发布了海啸预警。这可能是二十一世纪迄今为止最强的火山喷发。
一时间,民众对于火山爆发所带来所谓的末日威胁甚嚣尘上,据传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超市抢购生活物资的风潮。笔者于火山爆发几天后就接受上海主流新闻媒体的采访,认为基于现有的观测资料,无论是海洋还是大气,汤加火山爆发对我国短时间内直接影响很小。也许是偶然,之后国内各大相关研究机构都在新闻里发声,基本上对这次事件的影响意见一致。毋庸讳言,火山喷发时,喷涌的炽热岩浆会吞噬地面上的一切,并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的灾害,如海啸、泥石流、洪水等。
其实,这也不能算是尘埃落定,从历史上看,火山的爆发在时间上会有一定持续性,这次汤加火山喷发对气候最终的影响有多大,可能还需要后续的观测资料和数据分析来得出最终的结论。本文试图从火山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提出一些基于逻辑推理和科学证据的新见解,有助于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时可以更为冷静和全面地理解与思考。
地球历史中的火山爆发
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能量在地表释放的体现。虽然火山喷发的原理解释和表现形式在儿童科普系列读物里常有涉及,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对其还是知之甚少。在地球45 亿年的历史中,火山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生态圈的塑造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地球胚胎期的火山频繁而大范围的喷发,到25 亿年前火山喷发突然稀少而导致固态地壳基本稳定。不同于水流、气流和冰川对地球表面的“精雕细琢”,火山对地貌的改变可谓是“大刀阔斧”,甚至是“一锤定音”。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最早也是拜火山所赐,在地球形成的最初阶段,由于火山活动所喷发的气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紧贴地表,形成了最原始的地球大气圈。大气圈成分经过演化之后才有了水圈,最终演化出生物圈。而人类现在避之不及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很可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培养液”(英国利兹大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深海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巨型卷流,可能是数十亿年前地球早期生命诞生并扩散全球的推动力)。有意思的是,火山的科学概念也是正在形成之中,一直为科学家所兴致勃勃地讨论,美国地质学会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本论文集来阐述火山的内涵和外延。
在地球诞生以来的“冰与火之歌”史诗里,火山爆发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形态,开启和推动了地球上的生命进化,而且对人类文明中科技和艺术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中,火山这名词由来已久,而火山爆发一直是“可怕”与“恐怖”的代名词,英语里的volcano 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神话。传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地底下住着古罗马宗教所信奉的火与锻冶之神Vulcan,拉丁文作Vulc nus或Volc nus。在volcano进入英语之前,英语原先是用flaming hell 来表示火山的。在华夏文明里,甲骨文“火”,象形为山的形状,有的在山的形状上再加上了些小点。由此可知,“火”最初指的是火山喷发的壮观之景。考古发现在华夏先民们居住的陕甘宁交界地区,火山曾经非常活跃。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所描写的火焰山也是表现了这个文化记忆。也有学术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导致的气候突变可能推动了过去两千年间中国一些统治王朝的覆灭。
气候变化的原理与干预之困局
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地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某种程度上,火山喷发对气候变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喷发过程会有大量的火山气体逸出,这会改变大气成分,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火山喷发一直也是地球大气圈形成的直接载体,只不过是这次汤加火山喷发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其实地球很多海底火山一直处于持续喷发中。火山喷发把地球深部大量的气体带到了地表之上。火山气体对大气温度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造成的,其中二氧化硫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冷,而喷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则都属于温室气体,能够使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在未来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全球性长期影响,并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会受到全球的关注与期盼。地球气候系统是诡谲多变的复杂系统,人类对复杂系统的了解仍然处在非常初步的状态。现代高超的科技水平可以让我们在生物、天文和航天等领域里做到极其精确,但在天气预报乃至气候变化研究等复杂系统中却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气候系统各子系统内部物理过程相当复杂(单就大气成分来说,时空波动就很起伏不定,涉及到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火山灰停留时间、水汽变化等),更不用说各子系统彼此之间又有动量、质量和能量的交换与传输,必然造成气候变化研究中在原因、预测和影响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要必须正视地球气候系统的不确定性,以科学的态度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接受实践的检验。
吊诡的是,一方面是在日内瓦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评估报告指出,科学家们一直在观测全球各个区域和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观测到的许多变化为几千年来甚至几十万年来前所未有,一些已经开始的变化(如持续的海平面上升)在数百到数千年内不可逆转。大力和持续减少二氧化碳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将限制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在科学家通过种种复杂的高科技手段还原的地球历史里,我们其实是处于气候史上的相对冷期,尽管其中也夹杂着冷暖交替的时期。气候的冷暖只是相对的概念,对于过去8 亿年,目前的气候可能处于相对的冷期,却可能是近一千多年来最暖的时期。但是,如果聚焦于人类文明的几千年里,种种证据都表明了人类才是过量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另外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方面,气候变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一样会带来很多好处。全球变暖驱动的复杂的水循环变化,可能导致近十几年来西北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悄然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西北地区已经被科学观察到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风雨、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等一系列变化。
所以,这些庞杂的科学数据以及对它们众多的解释,催生了人类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同观点,基本可以分成这样几类:主流的观点是通过减排温室气体来减缓气候变暖,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逐渐促成了“碳政治”;另外有一些小众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人类无法揣测地球的未来变迁,地球气候系统宛如黑箱,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比如相对超级火山喷发或者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泥炭地融化(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人类的活动根本不值一提,我们就在地球非凡的修复和毁灭功能之间押宝;另一种是认为我们对地球变迁的进程认识有限,减排温室气体未必是最优选择,我们积极应对的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关键性事件,比如直接干预地球总热源——太阳辐射或者主要承担地球热量分配的海气相互作用,或者在限定的时间里开拓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现在来看,这种看法很有科幻小说或者灾难大片的浪漫色彩,即使有可能实施,也绝不仅仅是举国之力,而是人类共同体真正“实体化”。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现在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策略选择,在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光谱带的两端也是“彻底躺平”和“动态降温”。
气候变化的复杂性让科学家都是伤透脑筋、焦头烂额,更不用说普通公众了。所以气候变化在大众传播中往往会转化成环保问题,这并非是什么偷换概念,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将抽象烧脑的科学结论变成具体可感的切身利益。作为气象工作者,我在媒体采访谈论气候变化时会反复强调气候变暖会导致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频发,这比极地冰山消融和生物灭绝隐患等会更触手可及,所以公众会更强烈地意识到在选择了低碳生活时就降低了恶劣天气的可能性。这里也存在科学常识的问题。汤加火山喷发之后,某些自媒体哗众取宠的夸大报道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恐慌。汤加在我国的东边,要有上万公里的距离,除了海啸波的威胁可能比较迅速外,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在大气对流层不可能有这么远的输送,最多几个月就随着降雨沉降到海里了,在平流层里,火山灰和火山气体的输送也至少要一年以上的周期。再对比历史上几次超级火山喷发的情况,基本可以得出短期里此次火山喷发不会对我国产生影响。现代科学的专业壁垒森严,加速了科学迷信化的泛滥,气候变化既是挑战了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也是凸显了对地球气候系统全面认识的缺乏,而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科学工作者在科学传播中培养公众对科学常识的重视和基本逻辑的思考也会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火山爆发的末日情结
2022 年1 月的汤加火山喷发让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地球上最有力量的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威胁。长期以来,除了灾难大片里偶尔穿插夸张而离谱的影像,公众对火山的了解与关注程度无法与台风、林火、地震等自然灾害相比。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曾经是火山喷发的领地,因为地球的表面——地壳就由火山物质(比如岩浆等)组成。中国最著名的火山是长白山火山,除此以外,还有海南的琼北火山、广东的雷州半岛火山、云南的腾冲火山、新疆的阿什库勒火山和台湾的大屯火山群等。这些火山目前都处于“休眠期”,可能会有少量地热活动或喷气作用,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山喷发。
在人类文明史里,中西方都有很多对火山喷发的记载,但火山喷发狂暴骇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也只有通过电影或纪录片才能够直观而完整地表现,向人们自内而外揭开火山的神秘面纱。尽管我们必须承认,在真实而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一切都是如此地渺小。大部分关于火山的电影,几乎都是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用火山的光和热所映照的末日景象来象征人类的坚强和人性不屈的光芒。大多数以火山为题材的电影里都是对火山喷发有种猝不及防的反应,我们从中无法得知生活在活火山边上的人,在火山爆发的那一刻经历了什么,在此之前和之后,他们过着和即将面对什么样的生活。
意大利电影大师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火山边缘之恋》就是这样一部从侧面讲述了火山与人类的关系的电影。女主人公卡琳“二战”结束时住在意大利的一个难民营里,她没有钱离开那儿去别处谋生,在难民营她遇到了意大利士兵安东尼奥并和他结了婚,随他回到了家乡斯特隆波火山岛。在荒凉的火山岛上,是一个封闭的共同体,原始家长制的范围笼罩着它,虽然充满了自然的本真,但也有很多陋俗……不久卡琳感到非常失落,决定逃跑;她要花很长时间穿越火山才能走到小岛另一边,那里有一艘开往大陆的船。当卡琳爬上火山的时候,火山口的浓烟包围并呛到了她,她渐渐消失了……有学者利用法国哲学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这部电影,认为卡琳的出走是要逃离人类文化而进入另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了自然界(拉康称之为实在界)最不可捉摸的力量的代表之一——火山。虽然大多数影评只是把火山作为自然或者宗教中超越人类经验的原始力量的象征,指代我们日常心理状态中无法理解的困惑,但是我觉得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思考火山和人类的关系也是很有启发的。
首先,火山虽然处于人类认知尽头,但却是如影随形的自然力量。在人类文明时代,火山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活动程度相对较低。而放眼整个地球史,火山喷发在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方面造成了巨大影响。众所周知,地球历史上经历过五次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距今较近的白垩纪、三叠纪、二叠纪灭绝事件很可能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导致的。毁天灭地的超级火山爆发,无数的岩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喷薄而出,导致地球温度急剧升高。不久铺天盖地的火山灰导致地表接收的阳光数量少了一半,当火山喷发停止后,地表温度又开始急剧下跌,继而导致上百万年的大冰期的开始。人类的发展史相对地球而言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在这一瞬间之中,人类还从未遇到过那种大范围的超级火山爆发。一旦真的遇到了,人类也根本不可能逃脱灭绝的结局。
其次,火山的喷发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准确预报。近年来对火山喷发的高密度监测得到了一系列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使人类对几次即将发生的火山喷发及时发布了警报。火山喷发看起来是突然的,但也有规律,前兆比地震明显得多,但是针对的仍然是比较小规模、渐进式的喷发,比如火山附近的温泉、热气口及火山口湖的温度在喷发前经常急剧上升。大气和海洋对人类造成的最大危机,是根本不能与火山相提并论的。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释放巨大的不稳定能量,台风或海啸这样的庞然大物仍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地球本身的修复能力也会起作用。而地球内部蕴含超级能量的岩浆就是举起地球表面这座大厦的阿特拉斯,一旦超级火山全球性范围内喷发,地球之上的大气层将彻底被破坏,而依附于地壳的海洋则会完全倾覆。2004 年开展的一项评估显示,超级火山平均每4.5 万年到71.4 万年才会爆发一次。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个包含近10万年以来地质资料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后认为,超级火山爆发的平均发生间隔时长可能比原本认为的要短,在5200 年到4.8 万年间,其中最有可能的间隔时长是1.7 万年,只比人类文明时代(始于1.2 万年前的农业革命)稍长一点。
再次,如果借用金融上的新概念——“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鹅事件”,火山喷发更接近于前者。非洲草原上的灰犀牛,体形庞大、行动迟缓,远远看着似乎并没有威胁,而当它一旦被触怒、向你奔袭而来时,能够逃脱的概率微乎其微。“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的事件,而是在出现一系列警示信号和危险迹象之后,如果不加处置就会出现大概率的事件。“黑天鹅”则是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它往往在人类的经验之外。火山喷发与其说是“黑天鹅”,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往往没有被充分重视。目前灾害性火山预报正在变得更加定量化,是以对地球内部机理过程的物理学理解为基础的。火山预报正在从经验模式的识别转变为以火山深部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预报。虽然由于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通常做不到准确预报,但是人类应该逐渐克服自身的脆弱和自恋,在对火山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人文和科技各方面的研究,群策群力,既不在可能出现超级火山喷发的灾难性后果面前悲观绝望,也不对尚未发生的火山喷发抱有侥幸心理。
保护、改造、驯服还是逃离地球
其实,火山并非是地球上特有的地貌。火山喷发是宇宙中行星的普遍现象,在太阳系中的多个星球上都有火山的存在。金星的表面有90%是玄武岩,地表地形有80%为火山地形,火山数量星罗棋布,数量超过10万座甚至是100 万座。在金星表面形成的过程中,火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过金星上的火山绝大多数都是已经熄灭的死火山。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是一颗比月球稍微大一些的星球,却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活跃的星球。木卫一的表面散布着四百多座随时都会喷发的活火山。火星上面也有数量众多的火山,而且火星上面的火山规模都非常的大。奥林帕斯山是火星上最高的火山,也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的火山,高度是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2.4倍。
这样来看,对于地球来说,火山活动是大气圈或水圈更为根本的一个性质。地球经过了45 亿年的演化,为什么火山既没有像金星那样最终归于死寂,也没有像其他星球那样猛烈得足以毁灭所有的生命,甚至于看来暴虐无道的火山还曾经为生命的诞生打开了最初的道路?这里就可以尝试用两个著名的假说来解释。
一个是“观察者选择效应假说”。它指的是观察者所获得的数据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他的存活,或者说他是作为观察者存在的。地球上的生物在没有致命干扰的情况下已经进化了数十亿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地球在经历了无数次近乎致命的打击中得以幸存。这里发生过无法想象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出现过巨大太空陨石的超音速撞击,还经历过赤道地区冰天雪地的冰河时代。只要这些灾难稍微再严重一点,我们就不会出现在这里了。但正因如此,也不会有更严重的灾难出现过。我们观察到的过去从未发生过的灭顶之灾,这并不能告诉我们它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另一个是“盖亚假说”。它是指地球好比一个自我调节的有生命的有机体。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是有生命的,而是说明生命体与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海洋、极地冰盖以及我们脚下的岩石——之间存在着复杂连贯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地球保持着适度的稳定状态,以使生命继续生存。这种平衡状态——有时也称为体内平衡——是生命有机体的特性之一,有机体通过内部调节维持现状。
“观察者选择效应假说”看似冷冰冰,实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如果不是在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地球生命史里无数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去面对真正的灭顶之灾争取了时间。“盖亚假说”则温暖得多,提醒我们要认识到地球生命演化的另一面,那些看似随机的相互作用其实是系统平衡的作用。而且“盖亚假说”并不是廉价的安慰,它还启示我们,我们不能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人类也不是地球的管理者,只是地球母亲的后代之一。环境问题是涉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用系统的或整体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需要人类共同行动。
让我们回到火山喷发作为地球系统的“灰犀牛事件”的思考中。《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的作者米歇尔·渥克指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和世界上的居民,人们面临的挑战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是如何发现并成功躲避危险,极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非常明显的危险、破坏力强的危险都是显而易见的、迫在眉睫的危险,但是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对此,米歇尔·渥克提出的几条原则,对于我们应对火山喷发的风险管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首先是直接承认火山喷发之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存在。对火山不能停留在猎奇和恐慌的阶段,应该是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之下多维度多层次的科普宣传。除了火山附近区域可能存在的风险提示,火山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机制的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是爆破性喷发或大规模溢流式喷发时,火山气体强迫性进入大气层,从而影响大气总成分;二是火山喷发间歇期里缓慢的火山脱气过程,通过火山口及火山附近裂隙与土壤向大气层释放深部火山气体。这些不仅能帮助人们避免在超级火山喷发时不加思考地采取过激行为,而且能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共同体对地球系统的重要性,促进火山喷发危机中组织全球性力量积极应对。
第二是确定火山喷发灾害性事件所组成的各种子事件的轻重缓急,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表述危机涉及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有能力和权利处理它的人对此采取行动。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后,汤加与世界其他地区失联了至少五天,这在我们全球化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是不应该发生的,这样级别的火山喷发就让人类世界不知所措,很难想象更高级别的火山喷发会造成怎样的混乱。包括火山喷发影响在内的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气候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共产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本应属于利益共同体,但事实上,在能否达成世界共识,缔结世界契约,实现世界行动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障碍。
第三是不要静止不动。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应该想想还有哪些可行的小一点的举措,同时这些小的举措怎样才能配合他人的行动。总的来说,在人类能够控制火山活动之前,加强预报是防止火山灾害的唯一办法,而通过地震检测火山活动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当然还有一些动植物的变化,也会对火山爆发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这也需要火山灾难相关的专家要联合起来,构建“火山气候影响应急预测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预测和预防火山灾难的出现,即使喷发无法避免也应该尽量降低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笔者撰文期间,看到了一则国际新闻,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喷发可能造成的灾害,特别应警惕夜间可能发生的海啸。当前,喀拉喀托之子火山警戒级别已提至仅次于最高级别的第三级,并提醒民众切勿在火山口半径5 公里范围内活动。该火山在2018 年12月的大规模喷发造成水下山体滑坡、引发海啸,造成430 多人死亡、近1500 人受伤。近日,该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柱高达3000余米。这则新闻显然没有引起国内媒体的关注,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喷发比起汤加火山确实要小一些,但是距离中国沿海地区却几乎要近了一倍。再次,汤加火山所引起远在万里之外的恐慌应该是部分自媒体炒作所致。
这不禁让我想到,就在离喀拉喀托之子火山不远的全球第二大超级火山——多巴火山。大约7 万年前,多巴火山的“超级爆发”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那次爆发导致长达1000年的冰期,当时喷发出来的火山物质可能高达1000 立方千米。一些研究认为,多巴火山爆发可能导致地球生命大部分灭绝,人类人口下降到10000 人到5000 人之间,智人被推向灭绝的边缘,人类进化出现“基因瓶颈”。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濒临灭绝的威胁迫使人类为了生存而释放出更大的创造力,很多先进工具、技术以及艺术的证据都显示,它们可以追溯到多巴火山超级大爆发时代。
结语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神谱》里是这样描绘的:“冲突与混乱来自于万神之母盖亚,也正是这位大母神生出了所有光明宇宙的天神。在她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创造,又看到了毁灭,既看到了秩序,又看到了混乱,而总的说来,黑暗和混沌是她的本质。”敬畏自然和爱护家园,永远是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之子的职责所在,在纪录片《庞贝:最新解密》中,庞贝的灾难来临最后一天,飞鸟走兽都显现异常,但庞贝古城的生活依然正常运转,也能看出庞贝人那时根本不了解火山会带来的危害性,才会酿成火山喷发毁灭一城的惨烈状况。但愿这次汤加火山的喷发可以更多地唤起大家对于地球系统的认识和人类共同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