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对新冠肺炎疫期公众不良情绪的调适作用

2023-01-04张皓黎晓静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广东深圳5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8000

江西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疫情

★ 张皓 黎晓静(.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 广东 深圳 5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广东 深圳 58000)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大肆流行,由于病毒传播迅速,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人体在感染后常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进一步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脓毒血症等,甚至死亡[1]。经过一系列的医疗防治措施,目前我国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部分地区已逐渐恢复生产和生活。但是几个月以来持续的封闭隔离,开学复工延迟的措施,以及网上不实消息的传播,易使居家民众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有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超过58%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卫生问题,有强烈的心理干预需求[3]。目前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和健康教育已在全国开展,旨在最大程度地减轻疫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但这种心理干预手段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和操作,对于居家民众而言可参考性不大。在防治新冠肺炎期间,中医药全程参与,并且疗效肯定,其中中医外治法也发挥了其特色和优势,但目前对于中医外治法应用于心理干预方面仍缺乏系统的挖掘和应用。因此,基于当前“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理念,笔者从穴位按摩、耳穴贴压、五行音乐疗法、传统健身气功、中药足浴、芳香疗法等方面,探析中医外治法在调适公众不良情绪中的作用,为防治疫情引发的心理危机提供参考。

1 疫期常见的不良情绪及其后果

1.1 疫期常见的不良情绪

1.1.1 恐惧 据调查显示,61.7%的民众在疫情期间感到恐慌[4]。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疫情各项数据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信息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多,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潜伏期长和具有致死性,大众普遍缺乏安全感。

1.1.2 焦虑 人群中20%以上者总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2],特别是一部分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群体,在难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普通感冒、流感等相关疾病进行鉴别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发热、流涕、咳嗽等身体不适,会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产生焦虑。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特殊人群而言,因其本身存在躯体疾病或自身抵抗力较弱加重了对身体状况的焦虑[5]。

1.1.3 抑郁 疫情区人群或新冠肺炎康复者遭受异样的眼光,被贴上“危险”的标签,被拒乘车、被拒购物,深感无助和沮丧,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对亲近的人表示担心和牵挂,当有亲朋好友患该病甚至死亡时出现忧伤、绝望等情绪。

1.1.4 愤怒 疫情导致原本生活秩序被打乱,预定学习、工作、娱乐等计划无法落实,丧失理性的思考,容易导致公众产生愤怒和怨恨的情绪,盲目认为自己不会感染病毒,做出一系列过激行为,如殴打辱骂执法人员、拒绝检查体温、恶意冲撞防疫关卡等。无法冷静辨别,容易听信不实消息,冲动性囤积医药用品,出现“口罩慌”“双黄连口服液脱销”等社会现象。

1.1.5 孤独 需要进行隔离或者因疫情而被滞留在异国他乡的人群,行为活动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独感,心中苦闷压抑无处排解,开始出现情绪不稳、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1.2 不良情绪可能导致的后果 除了以上心理障碍反应外,长期的心理适应不良还会导致人体生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如生理上常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胸闷不适、呼吸困难、窒息感和肌肉僵硬等症状。开始出现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混淆、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困难、健忘、效能降低等。长此以往,社交、工作、经济等各方面都将受到影响,无法回归正常生活[6-7]。因此重视心理上出现的负性情绪,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排解,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外治法种类及其作用

2.1 穴位按摩 临床研究表明,“开天门”穴位按摩能够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平稳血压、心率的作用[8]。《难经·四十七难》言:“人头者,诸阳之会也。”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汇于此。“开天门”是一种作用于头部穴位的按摩手法,以推、抹、揉、叩等方式刺激头面部经穴,疏通经脉气血,达到宁神开窍、镇静助眠的效果。穴位按摩的作用类似于针刺,但其无需特殊用具、不受体位限制,对居家人群而言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开天门”按摩手法的具体操作为:(1)推上星:印堂→上星36次,按压约3 s;(2)抹头维:印堂→头维36次;(3)抹眉:攒竹→丝竹空36次;(4)梳理太阳经:五指分开,双手交替梳推头额10~20次;(5)叩印堂:36次;(6)叩百会:36次;(7)揉太阳:顺、逆时针方向各10次;(8)轻拍头部:前额—左太阳—前额—右太阳—前额—百会穴,如此反复,共3 min;(9)收功:按双风池及肩井穴10次。按摩时力度要均匀、柔和,以自觉局部酸麻胀痛热感为有效[9]。除此之外,中医学认为,情志致病与五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也可选用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等体穴用指腹适度揉按,畅达气血,调和脏腑阴阳,从而发挥宁心安神、醒脑定志、疏肝理气等作用[10-11]。

2.2 耳穴贴压 《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厘正按摩要术》指出:“耳虽为肾窍,而五脏所结。”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耳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方面息息相关,对相应的反应区进行刺激,可达到调理全身脏腑气血的效果。

现代研究证实,刺激耳穴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主要与耳区上丰富的神经相关,刺激耳穴可通过相关的神经传导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2]。情绪调节可选用心穴、肾穴、肝穴、神门穴、交感穴、皮质下穴和内分泌穴。“心藏神”,心穴可宁心安神;同时取肾穴以“水火既济”,使心火下降;“郁不离肝”,抑郁、焦虑等情志异常可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肝穴可疏肝解郁;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可镇惊安神;交感、皮质下穴调节大脑功能,纠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穴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焦虑抑郁的作用。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局部后,用镊子夹住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天要自行按压各耳穴3~5次,每次按压5 min,直至局部酸麻胀痛,间隔3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贴压,晨起、睡前按揉为佳[13-14]。

2.3 五行音乐疗法 五行音乐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传统音乐疗法,以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分别与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音(角、徵、宫、商、羽)影响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从而起到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作用。《史记》言:“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通过聆听音乐,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作用。“樂”“藥”二字同源,古人认为,在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上,音乐可以起到如同药物一样的治疗效果。“思伤脾”,终日忧思,不欲饮食,甚则神衰失眠者,应以健运脾胃、调节全身气机为主,可选择《满江红》《秋叶私语》《渔樵晚唱》《闲居吟》等宫调式乐曲。“恐伤肾”,过于恐慌,担惊受怕,兼虚烦、腰膝酸软者,可用羽音调节,羽音像水,深广激荡,能补肾益精、补髓健脑,代表乐曲有《百鸟朝凤》《苏武牧羊》《寒江残月》《小河淌水》等。“忧伤肺”,忧伤不能自控者,可用商音激励,商音似金,铿锵有力,可选择聆听如《第三交响曲》《月光》《黄河》《阳春白雪》等商调式乐曲。“怒伤肝”,心情郁闷、烦躁易怒者,可选用《欢乐颂》《假日海滩》《女人花》《草木青青》等角调式乐曲以疏肝解郁[15]。要使音乐治病收到良好的疗效,还需结合个人不同的体质、性格、喜好等选曲,即“因人施乐”。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体质如此,五音也不例外。在一首乐曲中,往往以某音作为主基调,音调高、音律快、音量大者多属阳,音调低、音律慢、音量小者多属阴[16]。如悲伤者本身性格内向,喜好安静,不能接受阳性音乐,可以先试听阴性音乐作为过渡,适应后再转入阳性音乐中治疗。

2.4 传统健身气功 《后汉书》记载,华佗认为身体需要运动,方可使“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就好比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朽坏。疫情期间,由于运动空间有限、健身器械不全等原因,民众可选择的运动少之又少。还有相当部分人群在家中长时间安逸少动,或睡眠时间过长,导致气机失于畅达,阳气不振,容易出现精神懒散、肢体困重等症状。中医传统健身气功不受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且动作幅度较小、运动强度适中,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居家练习。中医气功是一种将意念、呼吸、自身形体活动三者相结合的整体性运动,注重动静结合,调身、调心、调息共融,达到强身健体、舒缓情绪的作用,有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等多种形式。我国多项研究表明,坚持练习传统功法能够很好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对促进呼吸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效果明显[17],其中通过呼吸引导,有效增加心肺功能,促进脾胃运化,预防新冠肺炎的同时调节血压、血脂,对于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尤为适用[18]。除此之外,引导功法还有促进人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在平稳呼吸中做出指向性动作,可转移注意力,抛下杂念,愉悦心情。有研究指出,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传统健身项目能从多维度改善人体负性情绪,坚持锻炼对思虑、愤怒、激动、抑郁、敌对、偏执等不良情绪起到改善作用,多种项目综合锻炼效果更佳[19]。

2.5 中药足浴 中医学认为,情志疏泄失常会造成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最终导致心神不安而失眠。现代临床研究证实,不良情绪和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双向恶性因果关系[20]。在睡眠质量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人的思维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对情绪的识别和控制力也会随之下降,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易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睡前进行中药足浴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调节负性情绪、舒缓压力。调理情志和助眠的中药有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丹参、远志、茯神、香附等,加用干姜、川芎、艾叶、红花、当归之类温热性的药物,奏温经通络之效,可加速药效透皮吸收。足为足三阴经之起始,又是足三阳经之终止,存在众多反射区和穴位,与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相对应,药液在水的热力作用下,经皮肤、毛囊直接吸收进入血液,通过毛细血管输布至全身,从而起到疏通腠理、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等功效,以克服人的抑郁、忧伤等情绪。在实际操作中,将中药水煎去渣取药液约500 mL,倒入盆中,加入3 000 mL热水,应注意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45℃,足浴时水通常要淹过踝部,浸泡过程中要时常搓动。睡前浸泡20~30 min,以微微出汗为佳[21-22]。

2.6 芳香疗法 《本草问答》指出:“香善走,故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古人用芳香药材制成药枕,其辛香擅行的特性使有效成分经鼻腔缓慢吸收,以奏“闻香祛病,解郁助眠”之效。中医芳香疗法主要以芳香药物为引,通过悬挂、佩戴、烧熏、涂抹、洗浴等途径透达人体,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23]。在此次疫情中,人们所熟知的中药香囊正是香疗的应用形式之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曰:“脑中为元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脑为元神之府,调控人的情绪和精神活动。脑神失养,神失所藏则情志不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说明鼻脑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不同的香囊药物组方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均应用了大量芳香类药物,如艾叶、苍术、降香、草果、小茴香、藿香、佩兰、丁香等[24-26]。现代研究表明,芳香类药物具备改善焦虑抑郁情绪、调节人体情志活动、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极大潜力,其主要机制与嗅觉通路的传导过程与控制情绪变化的边缘系统关系密切有关[27]。芳香药物具有升散走窜、醒脑开窍的特点,其气味通过嗅觉通路经神经刺激相关脑区,从而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和生理反应。此外,芳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细菌,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肯定[28]。将其佩戴在身上或者悬挂于家中,在外部环境中形成了一道“防疫屏障”,相当于一种心理暗示,从心理上给予人安全感,愉悦人心。

3 结语

中医外治法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众多心理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尤其在全国抗疫时期,医疗资源相当紧张,中医外治法简、便、廉、验的优势更加显著。因此,一旦出现心理不适,大众可凭喜好在穴位按摩、耳穴贴压、五行音乐疗法、传统健身气功、中药足浴、芳香疗法等疗法中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使用,及时扭转负性情绪,习惯生活防疫常态化,保持心理稳态。

猜你喜欢

疫情
战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之下 年夜饭怎么吃?
疫情来袭 我们该怎么办
疫情常见词知多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战疫情 迎七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