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阿克苏市水源保护措施探讨

2023-01-04陈艳梅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源地水源饮用水

陈艳梅

(阿克苏市农村自来水管理站,新疆阿克苏 843000)

0 引言

目前,阿克苏市现有的农村饮水工程,在供水规模方面偏小,供水的保证率还不高,净水设施配套不齐全,管网的漏损率比较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顺应广大农民需求,按照上级的要求,急需改善农村饮水现状,让广大农村居民饮水更方便、更加稳定、更加安全。

1 水源地概况

阿克苏市总体规划农村饮用水源地为3处,水源类型为地下水,工程规模类型I型水厂2座;Ⅲ型水厂1座,水源水质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现有3个水源地均为千人以上工程,水源地保护范围已划定,但水源没有防护措施。

1.1 地表水

1.1.1 阿克苏河

阿克苏河发源于天山南脉,是阿克苏市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阿克苏河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条昆马力克河流经温宿县,另一条是托什干河流经乌什县境内至阿克苏市西大桥以北15 km处汇合而成,全长132 km,于肖夹克汇入塔里木河,年径流量67亿 m3。据阿克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多年对阿克苏河西大桥水文站的取样监测数据资料显示,阿克苏河水质良好,水质年季变化稳定,综合评价级别为1级,属优良的地表水资源,能满足农村饮水安全要求。

1.1.2 多浪河

多浪河从昆马力克河多浪龙口引水,全长74.85 km,年径流量7.86亿 m3,地下水补给总量6亿 m3。

1.2 地下水资源

1.2.1 区域地质概况

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塔里木地台与其北缘的天山褶皱带异性升降运动形成了山前的阿瓦提坳陷,即由天山山前向冲积平原基底逐渐变深,阿克苏河携带的山区分化剥蚀的大量碎硝物质,堆积在山前和阿瓦提坳陷中,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厚度达400~500 m,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介质条件。本项目区地处阿克苏河冲积三角洲的上游,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1 070~1 100 m,坡降在1%~2%。

1.2.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阿克苏河西北部为黑尔塔格山,东北部为台兰河台地,位于“Ⅴ”型的最低处,在上游两大支流汇合处形成高度集水的同时,由于受西大桥西北隆起的影响,上游河谷向平原的侧向潜水补给,通过“关隘”的河谷潜流量并不小,达1.1亿 m3,新大河和老大河河道从年度看是排泄地下水的。由于降水量较小,对平原地下补给量最大的则是渠系、田间水的入渗补给,平原区地下水基本上自北而南径流。水力坡度:平原上部为2.5‰~4.0‰、中部为1.0‰、下部为0.5‰,渗透系数分别为54.08~6.68 m/天、3.75~6.57 m/天、1.03~1.53 m/天。平原地下水的排泄,以潜水蒸发、蒸腾及新大河与老大河向河道溢出为主,其次是向低处的侧向流出、少量的地下水开采及排水渠的排放等。

1.2.3 地下水的赋存与富水程度

阿克苏河流经前山带途中,受西大桥西北隆起的影响限制了河水的流速,致使冲积物颗粒很快由粗变细,在阿克苏河冲积扇上部,含水层从上游由大颗粒透水性强的卵砾石结构,逐渐转变成中上游含水层为粗砂砾的地层结构,渗透系数在40~60 m/天,再至下游地带,含水层渐渐变成细砂、细粉砂的地层结构,渗透系数在5~20 m/天。地下水由上游的强径流区逐渐转为中、下游的弱径流区和排泄地带,含水层也从上游的单一潜水层,过渡到中下游的多层次深层承压水地层结构。按单井口径377 mm,降深5 m的涌水量划分富水程度:

1)潜水:①水量极丰富区(>5 000 m3/天),分布于库木巴什乡以北地区,含水层为砂砾石、卵石,厚度>100 m。潜水埋深2~4 m,矿化度<0.4 g/l的H C O3·S O4-C a·M g 型淡水。②水量丰富区(1 000~5 000 m3/天),库木巴什乡以南至阿瓦提一带和阿克苏河谷,含水层为砂砾石过渡为细沙、厚35~55 m,潜水埋深2~3 m,单井涌水量1 600~200 m3/天,矿化度为0.3~0.5 g/l的HCO3·SO4-Ca·Mg小型淡水。

2)承压水:①水量丰富区(1 000~5 000 m3/天),分布于314国道以南10 km的范围内,第1层承压水顶板埋深<50 m,单井涌水量可达1 933 m3/天,属矿化度<1.0 g/l的HCO3·SO4-Ca·Na型淡水,而阿克苏市东部、六团及库木巴什地区,含水层为砂卵砾石,第1层承压水顶板埋深15~26 m,单井涌水量多为1 091~2 800 m3/天,矿化度小于0.5 g/l,南部1.0~2.0 g/l。②水量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水量丰富区以南的广大地区,第1层承压水顶板埋深小于50 m,单井涌水量250~900 m3/天,多为矿化度大于2.0 g/l的微咸水。而分布于库木巴什以南的阿克苏河以西地区,含水层为细砂,厚20~67 m,第1层承压水顶板埋深29~51 m,单井涌水量多为230~622 m3/天,矿化度变化大,从0.4 g/l的淡水,过渡到微咸水直至10 g/l的咸水。

网架结构可分交叉桁架体系和角锥体系两大类。对于平面形状为矩形且跨度超过60 m以上的大跨度屋盖,通常多采用刚度较大且受力均匀的正方四角锥和斜放四角锥网架[6]。高端阀厅柱内净空尺寸为86.5 m×89.5 m,考虑格构柱本体尺寸后,网架平面尺寸初步按照90 m×90 m考虑;阀厅内部不设置竖向支撑结构,网架为周边支撑形式。

2 环境影响分析

2.1 对植被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沟开挖、临时道路、临时生活区等建设占用地段的植被会被破坏及一定范围的扰动。

2.2 施工废气、扬尘对大气的影响

在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大量增加,生活燃煤所产生的废气,以燃油为动力的机械所产生的废气,以及施工开挖、公路运输所产生的扬尘等,都会影响施工区大气环境。初步分析可知,上面所提到的污染源基本上属于流动性和间歇性的污染。

2.3 施工产生废渣、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量的弃料。如果处理不当,工程废弃料会成为水土流失的源头。因此,要加大施工弃料场防治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发生。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适当增加施工人员,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卫生防疫与综合管理。

2.4 施工期噪声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期的噪声主要分为汽车运输交通、施工现场机械、施工工厂机械3类。在工作时期产生的噪声、燃油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扬尘等,都会影响附近区域环境质量、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的健康。

3 水源保护措施

3.1 水源地保护

3.1.1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保护水源的监督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能力建设,拓宽监测领域,强化监测深度,完善监督手段,建立监督制度,提高监测水平与能力,确保保护区内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要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事故保障对策和应急预案。

3.1.2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加强防护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破坏水环境,严禁对水源地保护产生危害的活动。根据水源保护区的防护要求及对污染物控制总量的要求,对生活污染源限期治理,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其污染防治纳入当地的水污染防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3.1.3 加强水源保护区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参与保护,通过设立各种水源保护区标记,向全市人民宣传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范围,营造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信息发布等制度,强化公众监督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饮水安全水源地的氛围。重点加强水源井周围的村民和单位的水源保护知识、法规教育,努力提高全市人民对饮用水源的保护意识。

3.1.4 减少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

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染物,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发展工矿企业。同时,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养殖;防治面源污染,防止企业超标排放、偷排等行为。

3.1.5 保护区隔离防护措施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分隔人类活动对水源的干扰,增加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必须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包括生物隔离工程(如防护林)和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水源地周边人口稀少的地区,在其保护区边界线进行生物隔离,由林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树种,以达到生物隔离、生态保护的目的。水源地周边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在保护区边界线内外建围网,进行物理隔离。

3.1.6 严格执行水源保护措施

为保障饮水安全,必须建立水质净化监测体系。保护好饮用水源,要从源头抓起,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供水水源受到人为破坏和污染。要落实“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政策,做好水污染的源头治理。

3.2 水源管理

水质监测网络的建设方案,可以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项目和频率按照《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天206-2005)执行:粪大肠菌群、pH、总硬度、硫酸盐、氨氮、氟化物、硝酸盐,要求监测不少于1次/月,六价铬、铅、汞、铜等重金属项目要求监测不少于2次/年,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天14848-93)Ⅲ类标准检测。

供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范围,由供水单位提出,与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商议,由当地乡(场)机关批准公布,书面通知有关单位遵照执行,要在防护地带设置固定的告示牌。建设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如防护林)的隔离工程,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对水源保护区造成的水质污染。隔离工程建设原则上要沿着水源保护区的边界。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保护区的大小、周边污染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隔离工程的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有关建设活动,必须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设施管理。水源地的设施主要为取水井泵和输水管道等。取水井要定期检查,水泵和主管道要定期检修。

卫生防护。要保证水源地下水水质不受环境污染,必须要加强卫生防护。在一级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应明确划定并设立界碑或界桩,保护区内禁止设置与取水工艺无关的建筑物,区域内居民要进行搬迁。在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内严禁倾倒废水废渣,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严禁修建渗水井、渗水坑、禽畜饲养场所或铺设污水灌渠,不得破坏深层土壤。限期治理水源地边缘现有的污染源,工业园区和居民社区的污水不得排入饮用水水源地周围的排碱渠内。

4 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第一,加强宣传,使工程区内人人都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第二,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规范,施工期应尽可能少占用临时用地。第三,做到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别集中堆放,对生活垃圾要进行焚烧净化处理,建立公共卫生设施,施工临时用地征用后,与工程有关的各项活动尽量在临时用地范围之内开展,避免新污染源的扩散。第四,工程完工后,应清除所有垃圾,恢复当地原貌。每天对施工临时道路进行洒水,避免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另外,还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内容:根据本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主要加强对地下水位、水质、土壤和大气环境的监测,前两者在主体工程监测中已列入。土壤监测项目主要有:pH、有机质含量、含水量、N、K、SO42-、Cl-、CO32-、HCO3-和盐类的含量,依据不同土壤类型设置采样地。采样梅花状布设进行采样点,采样控制点30个,采样深度60 cm。垂直方向间隔20 cm采1个样,1个采样点采集3个样品,1年采集1次,时间在3~4月份。大气环境监测进行3次/年。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知道。工程建成后,应由各级管理机构会同各环保部门对区域环境状况进行监测,记录监测数据,建立环境档案,时时进行环境因子对比分析,促使环境状况良性发展。一旦发现有恶化趋势,要迅速查出原因,制定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5 结语

工程建设期内主要环境影响有工程区植被扰动,施工废气扬尘影响大气环境、施工期噪声影响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人身健康等。经分析,以上污染源基本属于流动性与间歇性污染,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及随着工程投入运行,这些环境影响因素将基本消除。

工程实施后对改善区域环境产生的直接作用可归纳为:本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因而促进水环境良性循环,有利于水质改善。工程的运行,有利于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将较好地改善区域内土壤次生盐渍化。该项目实施后,将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农牧民生活用水的条件,使项目区人群健康得到有力保证,特别是对降低水传染病的发病率有着突出的意义。项目实施后,不仅减少了项目区人民的负担,也减轻了社会负担。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生活环境,无疑对发展当地经济有利,促进了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水源地水源饮用水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
宁夏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减塑”水站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