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视角下的新时代农业生产情况分析
2023-01-04周继洲
周继洲
(瑞安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浙江瑞安 3252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并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论述指引的远航之路,坚定不移地勇担时代重任,以过硬的成效推动我国农业生产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1 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接近7 000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文明史。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演进到农民用耕牛耕地犁田,再演进到现在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可以看到我国农民从只知道使用蛮力耕作劳动,到会运用智慧、使用科技种田,职业素质在逐步地提高。生产技术从原始的经验积累和传承,到现代农业科技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都在稳步地向前发展。但是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包括现在,我们和世界上的农业强国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分三个时期回顾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奋斗史,近代以来我国农业也在这三个时期中逐步发展壮大。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旧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战乱纷飞,灾患不断,粮食危机空前严重。那一段时期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茫然而彷徨,人们缺少信仰,缺少领路人指引方向,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更是无心研究农业生产,那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基本是靠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传统经验来种植农作物,粮食均产只有100~150 kg/667m2,全国粮食总产不到1亿t。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够吃饱饭,可能是最大的愿望。
就在这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始终坚持农民兄弟利益至上的原则,增强了农民兄弟们的凝聚力,提升了农民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推翻封建压迫与剥削,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2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期,我国的土地分配极不合理,当时占全国人口不到1/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1/5以上,而占当时全国人口数量9/10以上的中农、贫雇农及其他人口,却只拥有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1/5,人均拥有耕地面积更是少得可怜,这其中占当时全国人口数量3/5左右的贫农拥有的耕地面积更少,不到全国耕地的1/5。
随着当时全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如何解决吃饱饭的问题,是摆在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难题,“粮食安全”思想从那时也开始慢慢形成。“以粮为纲”的思想开始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土地改革、包产到户等惠农利民政策的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又不断地被应用推广到生产实际中,我国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建国初期全国粮食总产1.5亿t左右,到改革开放前,全国粮食总产达到了3亿t。
1.3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以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也在这次发展浪潮中发生了巨变。18位安徽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现在还陈列在小岗村博物馆中,永远不会被忘记,以他们为代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和实施,在农村改革的热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全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全国上下也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诸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惠农政策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改革不断深入,全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t、1984年4亿t、1996年5亿t,到2013年超过6亿t,几乎是每10年上一个台阶,我们也真正做到了“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2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2.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讲过,“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们的国家是人口大国,解决好老百姓吃饭问题,始终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总书记非常关心和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的粮食安全生产思想。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提出,我们要依靠自己保住口粮安全,集中国内的资源保住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按照我们通常的习惯把粮食分为“主粮”和“细粮”,但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还是口粮的安全,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就把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国际粮食行情也时常动荡,加上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的口粮依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说明我们的主攻方向是正确的。
2.2 粮食产量结束“十二连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但是粮食连增却在2016年终止,2016年全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比2015年减少了31万hm2。播种面积的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一个原因,粮食产量减少了170万t,占粮食减产总量的33.2%;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单产的下降,全国粮食产量又减少350万t,占粮食减产总量的66.8%。因此,全国粮食产量结束了“十二连增”。
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针对粮食品种、品质的供需矛盾,采取了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措施,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从农业领域来看,农业生产的成本年年上升,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走粗放型农业发展道路已经很难再促进农业持续增收,部分农产品阶段性的供大于需,好的质量高的农产品又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供求端和需求端两端结构性的不平衡并存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跟不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是农业生产的倒退,相反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从单纯地追求农产品产量向提高农产品品质转变。
2.3 全国粮食稳定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农惠农富农利农的政策相继出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断地深入推进。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和创新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方式,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与农业相关的多种附加功能如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及农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入等,都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6.5亿t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 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粮食产量已经35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实现了用全世界不到1/10的耕地生产了全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人口的奇迹,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国粮仓越来越稳固,为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新时代我国农业生产的努力方向
3.1 打好种业翻身仗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种子是关键。目前我国的粮食种子,最基本的口粮小麦和水稻,可以说完全用的是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而且产量还不错。在我国的种子市场中,小麦和水稻种子的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只占3%左右,全国用种量中只有0.1%是进口种子。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6%,双季水稻产量已经达到了1 500 kg/667m2以上,多地已经开始推广新育成的水陆两用生态稻,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玉米、大豆的亩产还较低,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60%;蔬菜里的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还是依赖于从国外进口。
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解决种子的“卡脖子”难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和种质资源保护的力度。种子好像电脑中的“芯片”,是核心竞争力,今后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还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特别是要推进类似于海南省的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的建设。
3.2 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稳定在6 500亿kg以上,已经能够完全保障人民的温饱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单单只是满足于“吃得饱”,更追求于“吃得好”。消费需求端的变化需要我们把保证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保障和稳定粮食、畜牧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粮食和畜牧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和保供,是稳住经济、稳住全局的压舱石,“菜篮子”“米袋子”等产品的保供和稳价,是稳住预期、稳定民心的基本盘。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生产工作的头等大事。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下,再加上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冲击,粮食、畜牧等农产品的稳定、有效供给,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的奖补政策,用来保障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保护好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比如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提升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业抗灾水平,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今后,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所以需要我们在科研立项、品种审定、技术评估、配套农艺、媒体宣传、舆论导向等方面转向稳定、高品质发展上来。我国已经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要继续提升施肥喷药技术、改进施肥和喷药机械设备、提倡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替代化肥农药,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
3.3 深入实施“两藏”战略
近几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新冠肺炎的冲击,许多国家的“粮袋子”都出现了危机,但是我国的粮食产量却能持续稳定在6 500亿kg以上,能够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与我们国家上下齐心,持续稳定地抓好粮食生产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粮食供求并不十分宽裕,一直处于平衡的临界点左右,稍有放松,就可能失去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状态,可以预料到,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特别是新的供需矛盾的出现,未来我国的粮食需求应该还会有刚性增加。要确保粮食安全,就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首先,坚持执行好1.2亿 hm2耕地红线这一基本国策,同时还要坚决遏制住近几年有些苗头的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确保1.03亿 hm2永久的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等一年生的作物,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和规模。同时,也要重视科技进步在提升产量、质量、单产、效益方面的作用,坚持农业科技要自主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下定决心打好种业的翻身仗,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和物质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其次,重视种植粮食的用地与耕地。要保障粮食用地面积,以获取满足当前及之后的粮食用量,同时还要运用相关的农业科技,高水平、高效率地种植生产粮食,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后,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力度,提高科技种田的水平,实现由“看天田”到“丰产田”、“低效田”到“高能田”、“污染田”到“生态田”的三个突破。
4 结语
农业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轻松就能够解决的。习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同样,破解农业难题也需要新时代农业工作者勇于担当、不忘初心,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这也是我们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