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3-01-04王文学罗尤海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遵义市

刘 芬 王文学 罗尤海 何 静 刘 平 谢 维

(1.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0;2.贵州省蚕业研究所 贵州贵阳550025;3.贵州省凤冈县蚕桑办 贵州凤冈 564200)

蚕桑产业具有经济、生态、富民的多重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在国家“东桑西移”、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保增长、“东西部协作”发展和周边省份蚕桑产业发展的影响下, 遵义市蚕桑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遵义市作为黔北老蚕区,气候适宜、有技术基础, 蚕桑产业的发展必将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1 产业现状

1.1 政策支持

目前, 遵义市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凤冈县和汇川区。 在脱贫攻坚,帮助农民致富的进程中,凤冈县和汇川区把蚕桑产业列为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以专业村、合作社、大户为重点发展蚕桑生产。 政府通过引进省外丝绸企业,出台政策协调资金发展蚕桑,由企业与蚕农签订收购合同, 实行蚕茧订单保底收购,在市场行情好时随行就市收购,行情疲软时实行最低保护价36元/kg 收购,给蚕农一个定心丸,激励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1.2 推广技术

蚕桑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主要以省蚕研所科技人员开展项目实施、示范推广、共育培训、大蚕饲养和桑树栽培管理培训等方式, 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 蚕桑生产上以蚕桑专业合作社形式推行小蚕共育,全市现有蚕桑专业合作社76个,大蚕推行省力化饲养和自动上蔟, 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汇川区山盆镇还推行了小蚕共育至4 龄起,大蚕分户“十天育”的养蚕模式,确保蚕农养蚕成功,获得收益。

1.3 桑树现状

凤冈县以推广优良桑树品种农桑14号,主推抗病性蚕品种华康2号、3号发展蚕桑生产,2021年在投产良桑466.9 hm2的基础上,新建良桑园2 868.1 hm2,桑园面积达到 3 335.0 hm2(5 万亩)。 汇川区自 2018年发展蚕桑产业以来,栽植杂交桑82.0 hm2、农桑14号288.8 hm2,合计桑园面积 370.8 hm2。

1.4 养蚕现状

凤冈县2021年发蚕种3 162 张,覆盖全县14个乡镇、74个村、1 980 户,其中饲养蚕种 5 张以上的蚕农21 户。 汇川区2021年以抗病性蚕品种华康2号、两广2号为主推蚕品种发放蚕种325 张, 覆盖全镇7个村、35余户、饲养蚕种 5 张以上蚕农 5 户。 蚕桑产业的发展对两地农户脱贫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5 企业情况

目前,遵义市有2 家缫丝企业,均在凤冈县境内。一是凤冈县万发茧丝绸有限公司,有缫丝设备12 组4 800 绪;二是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7月上海水星家坊集团公司入驻凤冈县,注册成立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投资新建24 组9 600绪自动缫丝厂。现2 家企业仅有6 组2 400 绪缫丝设备投入生产, 要满足2 家企业缫丝设备的运转,凤冈、汇川两地生产的蚕茧远远不够,蚕茧需求空间巨大,这给遵义市蚕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

2 存在的问题

2.1 蚕桑生产缺乏市级统筹,产业发展缓慢

蚕桑产业和其他农业产业一样,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扶持。 遵义市蚕桑产业由于没有列入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规划, 市级层面也没有相应的机构来引领和指导全市蚕桑生产的发展,没有形成蚕种、桑苗、化肥、养蚕大棚补助等相对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机制, 蚕桑产业仅仅靠县级财政的扶持、企业反哺生产、农民自投资金来发展显得势单力薄,蚕桑产业发展和技术提升缓慢。

2.2 技术力量和劳动力资源缺乏, 制约蚕桑生产的发展

遵义市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民大多年龄大、 文化层次低,虽经过短期的技术培训,也不能很好掌握栽桑养蚕技术,依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与指导,而遵义市原有蚕桑技术干部因退休或转行大多已不再从事蚕桑技术指导, 仅有少数还在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服务, 如凤冈县生产一线从事蚕桑生产指导的技术干部仅3 人,蚕桑辅导员不到20 人,汇川区生产一线没有从事蚕桑生产的专业技术干部, 山盆镇也没有蚕桑辅导员,鉴于此,省蚕研所选派技术干部给予两地蚕桑生产技术支持。 根据省市科技特派员工作要求,凤冈县有省级科技特派员4 人,汇川区有省级科技特派员2 人、 市级科技特派员1 人协助指导蚕桑生产,提供蚕桑技术服务;由于科技特派员在原单位都承担有一定工作任务, 主要是利用休息时间到村、组、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面广、工作量大,给持续性、系统性技术指导带来一定困难。 技术力量的匮乏, 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蚕桑生产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蚕桑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青壮年劳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留守的老弱妇孺成为蚕桑生产的主要力量, 蚕种饲养量在2 张种以下的家庭尚能应付桑园管理、养蚕和上蔟管理,超过2 张蚕种饲养量的家庭就不能有效对桑园进行管理, 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 农村劳动力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蚕桑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蚕桑产业的生产规模小,全市2021年全年发种量3 487 张,不及蚕桑发达省份一个乡镇的生产规模。 二是蚕桑产业化程度低,茧丝绸加工企业仅有2 家缫丝厂,缺乏丝绸生产深加工企业,由于茧量供应严重不足,两家在遵的缫丝企业仅有6 组2 400 绪缫丝设备投入生产,设备闲置待料,企业收益低,反哺蚕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 三是蚕桑专业合作社少,技术力量弱,在指导蚕桑生产,提高蚕农技术水平、蚕茧产量质量、亩桑产茧产值、协调企业与蚕农之间矛盾和维护蚕农利益等方面缺乏有力支持。

2.4 桑树栽培管理粗放,桑叶品质得不到保证

桑树栽培和管理时间性强、 短期集中、 用工量大, 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 农民工资每天100元左右,并提供中餐,用工成本高,一般家庭经济压力大,导致桑树栽培和管理不到位。 如桑苗栽植不开沟、不挖穴、不施底肥,坡地栽桑不按等高线栽植;桑园肥培管理重施化肥、轻施或不施有机肥;树形养成未按技术要求剪伐,桑树留条数不足或过多,修枝整形后枝条遗留桑园、枯枝败叶不及时清出桑园;桑树病虫害缺乏预测预报, 春蚕期叶虫、 夏秋期桑螟为害严重, 桑园病虫害防治用药不合理导致蚕儿中毒时有发生。

2.5 养蚕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蚕农消毒防病意识淡薄

目前,遵义市养蚕生产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 饲养蚕种5 张以上的养蚕大户仅占1.3%,全市平均每户蚕种饲养量为1.7 张。 养殖大户比较重视消毒防病, 饲养蚕种1 张以下和新养蚕户大多消毒防病意识淡薄, 没有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许多蚕农固执地认为蚕病没有发生就不需要用药,蚕前蚕后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漂白粉、块石灰常因保存不当而失效,漂白粉消毒液、漂白粉防僵粉配制浓度不足达不到消毒效果,新型蚕药使用、保存不当, 不重视蚕期消毒防病, 眠起处理技术不熟练、大小蚕混养,严重影响蚕作安全,蚕儿体质差,蚕病暴发时有的养蚕户蚕茧甚至颗粒无收。

3 加快遵义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遵义在《中国蚕业区划》贵州蚕区中划为黔北桑蚕最适宜区[4]。 遵义市气候温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蚕桑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 遵义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在做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提高蚕茧产量、品质为目标,优化配置资源,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相对集中、稳步推进,在保证质和量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蚕桑生产规模。

3.1 加强市级统筹,抓好蚕桑区域发展规划

蚕桑产业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帮助农民解贫脱困,在遵义市全面脱贫奔小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展蚕桑产业有利于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遵义市要把蚕桑产业列入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相应的机构来统筹全市蚕桑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出台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立 “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要像发展茶业、辣椒产业那样统筹安排蚕桑发展资金, 在适宜蚕桑发展的县(市、区)集中资源建立蚕桑专业村、蚕桑合作社、培育蚕桑大户,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几个稳定的优质的蚕茧生产基地县,扩大蚕桑产业规模,满足现有缫丝厂生产需求, 逐步把遵义建成贵州蚕桑生产大市。

3.2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业健康发展

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 引领和帮扶。 引进和扶持茧丝绸龙头企业、蚕桑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遵, 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蚕桑产业,扶持蚕桑专业合作社,推进“公司+基地(蚕桑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养殖大户,提升蚕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将蚕桑产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过渡到由企业出资建基地、企业与基地(蚕桑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签订蚕茧供销合同、企业向蚕农提供技术资金扶持、实行蚕茧保底价收购, 企业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反哺蚕农,建立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使公司、基地(蚕桑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共享收益,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3]。

3.3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

一是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 蚕桑产业发展区建立机构开展蚕桑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在技术人员的配置上,通过新引进技术人员,政府指导、业务部门协调将分流的原蚕桑技术干部尽可能归到蚕桑服务体系中, 充分发挥公益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二是建立村级蚕桑辅导员制度。聘请有经验、懂技术、善管理的蚕桑专业合作社人员、共育户或养蚕大户为蚕桑辅导员, 制定蚕桑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待遇,确保蚕桑辅导员愿意从事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4]。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项目带动力。 科研院校和蚕桑生产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以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建设、新技术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四是发挥好蚕桑科技特派员的引领作用, 抓好科技帮扶、 技术培训和入户指导,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抓好养蚕大户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强化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和蚕桑产业的发展。

3.4 加强科研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职能, 培养蚕桑技术人才

遵义市在蚕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支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均坐落于遵义新蒲新区大学城, 发挥好科研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有利于蚕桑产业的发展。 省蚕研所作为科研、 技术推广部门,在加强对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的同时,积极推动标准桑园建设和标准化养蚕示范工作, 加大桑园栽培管理、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上蔟和新技术运用的培训力度, 着力解决目前生产中技术力量不足、技术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遵义职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应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结合、积极对接遵义市蚕桑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原遵义农校蚕桑专业师资力量强的办学优势,采取技术帮扶、短期培训等方式培训蚕桑辅导员或职业农民, 积极主动联系各级职能部门和蚕桑企业对蚕桑技术人员的需求,采取订单办学、 网络教学等方式培养高职蚕桑专业技术人才, 为遵义蚕桑产业的后续发展提前作好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

3.5 集成蚕桑高产配套技术,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产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建设。 蚕桑高产配套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关键,因此,市级统筹部门有必要组织科研、教学、生产、推广单位结合蚕桑生产实际,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编制《栽桑养蚕高产配套技术》系列标准或规范,覆盖从桑树苗木繁育、桑园间作套养、桑树栽培管理、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蚕病识别与防治、蚕种生产、小蚕专业化共育、省力化养蚕、养蚕大棚建设、农村养蚕房屋改造、消毒防病、优良簇具使用、分级采茧出售、蚕茧收烘的蚕桑生产全过程,重点突出标准桑园建设、桑园管理与病虫害防控、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上蔟采茧技术标准或规范,用以指导全市蚕桑生产,满足蚕农对栽桑养蚕技术的迫切需求。 通过标准或规范的实施,规范蚕桑生产行为,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有效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蚕茧产量质量,为遵义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遵义市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躲雨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