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01-03王迎涛

当代旅游 2022年17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案例思政

文/王迎涛 华 萍 宋 歌

[内容提要]《中国旅游地理》要实施国家“课程思政”任务,就必须找准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点,本文以郑州西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契机,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诸环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整全性课程体系的必要举措,“课程思政”的主旨正在于以专业课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目标。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旅游接待业》《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等课程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体现了旅游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目前,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多侧重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而关于《中国旅游地理》全过程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较少。所以以《中国旅游地理》郑州西亚斯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育人效果等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与成效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情趣、审美鉴赏素养、科学探究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红色精神,成为实现我国旅游强国之梦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内容丰富。既包括旅游者及其行为介绍,又包括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介绍,还包括旅游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与利用等内容。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内容安排及思政教育目标,列出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各部分章节的融入点,以此为依据开展思政教学(见表1)。

表1 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的融入点

二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密切结合

在设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时,实现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密切结合,即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奉献精神、创新思维及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从而达成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等育人目标(见表2)。

表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设置问题情景、案例讨论、旅游资源鉴赏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的热点、痛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有投身旅游工作的情怀。为了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通过线上抢答、选人、情景模拟等,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沉浸式学习为主导,让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见表3)。

表3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课前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带着本节课学习的问题观看《大美中国》《世界遗产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等优秀资源,使学生“以点带面”地领略中国之美、体验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姿,以此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同时通过比较各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形成原因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讲授新课,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

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主要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增强环保意识等方面融入思政内容。比如,在讲岩溶地貌时,以鸡冠洞的“千年一吻”景点为例,告诉学生“即将上下相连的钟乳石和石笋要形成一体的石柱景观需要千年的时间”,以此让学生明白旅游景观形成的不易性,一旦破坏将不可再生,保护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美好生活。在开展红色旅游专题学习时,以我省“将军县—新县”为载体,引导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引申以新县旅游扶贫的成效为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3 增加各章节的实训环节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注重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开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践能力,与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契合。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为课程内实践、课程外实践等(见表4)。

表4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实训

(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道于教

1 案例讨论法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案例丰富,案例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课前以引导案例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以分析案例为主,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以讨论案例为主,利用泛雅平台,每一章节都上传有对应的案例集,老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在平台上自由讨论,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和总结,并在平台上给出评定成绩。

案例:在“旅游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学习时,通过“张家界的黄牌警告”“九寨沟的水体污染”“周庄、同里等古镇的开发”等案例学习,增强学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搜集、分享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达到树立文明旅游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目标。

2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栏目,结合文旅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新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地质地貌和水体旅游资源结束教学后,适时地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引入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厘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讲城市旅游资源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引导学生对当前比较热点的旅游古镇、古村落进行辨析和探究,以此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结合课程目标任务,安排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例如,讲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求学生随机分组,如体验经济、循环经济、智慧文旅、工业旅游、康养旅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对一些旅游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分析、总结、分享,以此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多元化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多元化,不仅仅以知识体系作为考核目标,更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感、创新能力等思政元素融入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方面,根据《中国旅游地理》六大模块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育人目标的要求,细化课堂活动考核方式,根据学生参与程度、次数、效果分别进行细化评分标准,将学生的实践过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科学求真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核方式方面,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主体多样化,如按照学生自评、组组互评、教师评价的程序进行量化打分。

三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中国旅游地理》思政教学探索成效显著。第一,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赋予了课程新的内涵、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第二,实现了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三,“三全育人”成效明显。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岗、诚信守法、服务奉献、生态文明、守正创新等良好思想品质,实现了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旅游地理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